劉洪濤
(日照市東港區水利局,山東 日照 276800)
日照市東港區屬魯東南丘陵區,境內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48座,塘壩708座,流域面積大于10km2的河流有30余條,主要河流有傅疃河、三莊河、兩城河、陳疃河、南湖河。東港區主要有日照水庫、馬陵水庫、傅疃河、兩城河4個水源地,其中日照水庫水源地位于傅疃河上游,主要支流有三莊河、陳疃河、花崖河、銓園河;馬陵水庫水源地位于傅疃河上游南湖河支流,主要支流有尹家河。東港區水源地多為河道型,因此,水源水質狀況取決于河道水質的優劣。
近年來,東港區緊抓機遇,突出抓好河道治理后的水質保護工作,積極推進生態河道治理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的防洪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0年以來,東港區投資8200余萬元,先后對傅疃河、花崖河、銓園河、秦樓河、河山河、潮白河、三莊河等河道進行了治理,共疏浚治理河道92.40km,極大地提高了河道防洪標準,保障了沿河兩岸的防洪安全,同時增加河道蓄水量800萬m3,抬高了水位,改善了水質,美化了環境,促進了工農業及社會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投資近3億元對城區的沙墩河、香店河、營子河等河道進行生態治理,然而,河道治理后,鞏固治理成果,保護河道水質,確保水源地供水水質安全和城區河道水生態環境優良,成為一項迫切而繁重的任務。
搞好普法教育,加大水污染防治政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的“水患”意識和水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公民的節約用水和保護水環境的自覺性。
1)實行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2012年以來,區政府投入3000余萬元,購置壓縮設備和運輸車輛,用于運輸和壓縮農村生活垃圾;實行“戶集、村收、鎮集運(村至中轉站)、區轉運(中轉站至市固廢中心)、市處理”的運行模式,每年可壓縮清運農村生活垃圾2800余噸,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亂倒的問題。
2)控制農業生產污染。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發展生態農業為目標,大力推行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施藥,減少化肥施用量,嚴禁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和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推廣生物制劑;大力推廣健康養殖和畜禽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逐步實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利用。
3)搞好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主要是通過建設谷坊、坑塘、蓄水池和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工程,減少徑流沖刷和土壤流失,并通過生物系統攔截凈化面源污染。
認真貫徹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行政、經濟和技術手段等多種途徑,在全區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大力推行節約用水,計劃用水,最大限度削減排污量,以便達到水污染防治的目的。同時逐步實現雨水與污水分排,避免污水排入河道;有條件的地方,定期放水沖淤,更新水體,避免污水滯留。建立健全城市污水管網,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3個,中水站2個,對污水進行集中處理,達標排放。
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突出發展特色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綜合競爭能力。同時,對污染型產業、污染嚴重的企業分類排隊,把淘汰和關停污染企業的計劃納入全區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渠道。2013-05,東港區191家石材加工業戶,已全部簽訂轉產、關停協議,年底將全部完成關停任務。
東港區水利局成立了水質監測中心,定期對水源地水質情況進行監測,并及時將監測成果和檢查情況報送市、區政府和有關部門。同時,配合日照市水文局加強河道監控系統建設,建設水質、水量預報和突發水污染事故的預警預報系統,確保一旦發生突發水污染事故,能夠按照應急處理預案的要求,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2011年,東港區委、區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將水質保護工作納入年度績效考核,科學制定考核辦法,并逐步調整考核指標,加大分值比重,確保河道水質保護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充實執法人員,加密巡查頻次,發現問題,及時查處。2012年建立了聯合執法體系,形成強大監管合力,共同打擊危害河道水質安全的行為。
加強河道治理后的水質保護,不論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通過社會各行各業的共同努力,多措并舉、綜合治理,才能夠保證河道水質安全,為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