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云生,趙 利
(萊蕪市萊城區水務局,山東 萊蕪 271100)
萊城區地處魯中山區,總面積1734km2,轄15個鄉鎮,共768個行政村,人口100.24萬。萊城區屬山洪災害易發地區,特別是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經常發生集中暴雨,形成較大洪水,造成比較嚴重的山洪災害。2010-08,萊城區被列入全國第一批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區后,萊城區水務局及時成立了建設處,嚴格按照批準的項目建設實施方案及有關技術標準和規程、規范,建成了集監測、通信、預報、預警、群測群防為一體的防災減災體系,為萊城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參考國土、氣象、水文等部門的山洪災害防治區劃分,結合各鄉鎮山洪災害普查摸底,經過綜合分析評估,將萊城區山洪災害防治區劃分為危險區和安全區。危險區涉及11個鄉鎮 (辦事處),面積約1191km2;安全區分布在西部的泰萊平原,面積約236km2。
通過對萊城區暴雨和暴漲暴落的洪水特性、三面環山的地形地質條件、河道堤防的防洪標準(5~10年)及山洪災害發生的頻率進行分析,分別確定了各防治區 1、3、6、12、24h 等 5 個降雨時段的預警指標與轉移指標。
萊城區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工程于2011-06-25動工,目前共完成19個自動雨量站,7個自動水位雨量站,2個自動氣象站,53個簡易雨量站,60個簡易水位站,監測預警平臺1套,共享9個已建自動監測站,完成10個無線報警發送站、40個無線報警接收站和61個人工預警站,實現了雨情、水情、災情等基礎信息的實時監測、自動分析、信息查詢、預警發布等功能。2012-04-12,該項目順利通過省市防辦組織的初步驗收。
編制萊城區、鎮(街道)及村山洪防御預案,發放明白紙及山洪地質災害知識小手冊,對區、鄉、村各級水利人員和山洪影響村的群眾進行培訓,指導山洪防御工作,并在汛前進行山洪防御演練。在村中醒目位置進行張榜公示轉移路線、報警方式等相關信息,使廣大群眾熟悉轉移路線和安置方案。同時做好各級山洪災害防御指揮部責任人及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明確了個人責任,提升了業務能力,保障工作有效開展。
萊城區山洪災害預警監測系統建成以來,雨量、水位等相關汛情信息實現實時采集、準確傳遞,可以有效地提高汛情信息傳遞的速度,確保了信息傳輸質量,為防汛搶險救災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同時,對防汛預案進行修訂,突出了預案的實用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使得抗洪搶險救災物資和搶險隊伍的調度分配更加精確。實踐證明,當發生強降雨時,通過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預警提示,可為組織搶險救災贏得時間,以避免重大經濟損失。
1)促進和保障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為防汛抗旱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能夠最大程度減低人工防御判斷失誤的風險,為搶險救災爭取時間,提高防災御災能力和效率。
2)實現了人工防御和科技防御的結合。監測預警系統的建成,為山洪災害防御提供了科技防御的手段,并且其作用越來越明顯,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節約了資源,極大地解放了當地的勞動力。
3)提高了防汛抗旱的管理與服務水平。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同時提供了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操作平臺,實現了信息共享和辦公網絡化,為無紙化辦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防汛抗旱信息發布更為快捷、便利,從而可以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應用,為提前進行山洪防控提供了依據,通過水庫預泄、險工險段除險等工程、非工程措施來降低山洪的破壞力,減少水土流失,從而降低山洪對水土環境的損害。
萊城區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經過2012年及2013年2個汛期的試運行,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如下問題: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有關表格多達十幾種,涉及小流域、歷史洪水、監測站點信息及關聯鄉鎮、村組防汛人員等等,受多種因素制約,部分數據不夠完整和準確,特別是防汛人員信息經常變動,致使系統有關信息不能及時修改而導致短信難以暢通,這就需要把后臺管理平臺修改相關資料的功能做的更加快捷和方便。
山洪災害防御預案中確定的四級響應具體措施,在實際操作中,因面臨的實際情況不同,難于靈活應對,同時,將人員調度的措施納入系統化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規范和強化,形成幾套方案完善到系統中。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雨量站、水位站、廣播站等設備均露天外置,特別是水位站大多布設在偏僻的野外,無人管理,極易發生設備被盜或人為破壞等。另一方面,系統維護技術要求高、涉及知識面廣,而區防辦人員少且技術力量比較薄弱,需加大培訓力度做到能熟練掌握。同時形成定期巡檢制度,盡量減少設備的破壞和丟失。
萊城區山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系統中有34個遙測雨量站點、10個無線報警發送站、40個無線報警接收站,這些設備數據的傳輸都是采用GPRS專網。該系統年運行費一般在8~10萬元之間,由于沒有專門的資金投入,也往往使維護管理工作陷于被動。
積極同氣象、水文等部門對接,將兩單位的所有氣象站點及水文觀測站點并入山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系統,共享水文的小流域洪水預報及氣象局的小尺度精確天氣預報等重點信息,切實提高系統的整合性。借鑒氣象、水文等部門的成功經驗,有效解決系統設施設備性能不穩定、容易遭受雷擊和山區信號衰減大的問題,切實提高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必須加強和落實防汛責任保障體系建設,以確保系統效益最大化。針對山區廣大干部群眾防災意識和防災能力偏低的現實,大力加強山洪災害防御知識宣傳,同時,狠抓基層預案體系建設,針對基層專業技術力量薄弱的實際,指導鄉鎮、村制定詳實周密、易于操作的預案;另須抓好基層防御組織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災害易發區鄉鎮、村組防災組織體系,使基層群測群防體系能迅速有效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