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會珍
(大慶市龍鳳區(qū)第一小學校,黑龍江大慶163711)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要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才能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落到實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真正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數學學習的過程是新知識與學生原有認知相互作用形成新知識的探究過程。這種探究行為是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為,所以更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這樣所學的知識才能得以深入理解和有效地吸收。
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觀察興趣;在觀察前,教師要給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要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的對象有序進行觀察,杜絕盲目地看,對所觀察結果進行分析總結;還可以科學地運用直觀教具和現代教學技術,培養(yǎng)學生進行觀察。
在圖形教學中,學生對圖形的構成方式理解有困難。例如三角形是由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這一概念,學生理解上就有一定困難。這時教師可以利用自制的學具,準備3種以上長度不等的小棒各一根,如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長度的小棒。要求學生選擇其中3根擺成一個三角形。在拼擺中,學生發(fā)現選擇5厘米、10厘米、20厘米和10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而選擇5厘米、10厘米、15厘米和5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小棒卻不能拼成三角形。在動手實踐中,學生不但直觀地感知了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而且明白了“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道理,對三角形的定義有了清晰地認識。這種讓學生參與其中的教學情境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了:在教學方式上提倡學生的合作交流。因此,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給學生多提供交流的機會,在教學內容上要注意選擇適合學生交流的內容,要讓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多交流、多討論,多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暢所欲言,激活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在交流中提高。
在學生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首先,教師自身要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教師必須起到一定的主導作用,教師本身所具有的創(chuàng)新精神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教師努力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掌握更具創(chuàng)新性、靈活性的教學方法,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和師生關系是一項重要條件。有利于形成學生主體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
真正開展適應數學創(chuàng)新教育的活動,擴展學生視野,讓學生積極參加數學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多利用一些動手實踐的小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進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