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廷,謝雪冬,吳維華
(黑龍江科技大學現代制造工程中心,黑龍江哈爾濱150027)
近年來,黑龍江科技大學結合地方和區域經濟的現狀,為加強社會服務能力,培養工程技術人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立了現代制造工程中心[1],尤其對于現代制造技術的教育培訓儀器裝備得到了極大的補充和發展。同時,為了更好地利用學校的資源來發展教育,從企業和高校分別引進了一批高技術和科研能力強的人才,并且與許多高校、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校企合作做到了適應社會需求,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為黑龍江科技大學教育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隨著我國高校教育和制造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工作者對教學模式的研究日漸加強。同時,針對社會對高校工科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際應用能力的重視,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培養。加上效率高、低消耗、低污染或無污染的現代制造技術的快速發展,而現代制造技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多種學科間的內容不斷滲透、交叉、融合,要求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面也越來越多。現代制造技術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必然結果,而現代制造技術又離不開傳統的制造技術,兩者相輔相成,因此,有必要使學生不僅能滿足傳統制造業的需求,也能跟上先進技術發展的趨勢。為了適應教學的要求,大力發展校內教學的同時,應充分與企業合作,實現高校教學和研發資源的優化,實現學校教學資源、研發能力和企業生產及創新設計緊密結合的培養機制,對于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高等教育中,工程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與科研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現代制造”工程中心的建設發展,對于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現代制造工程中心的建設,是實施“三大”教育理念與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路[2]。因此,這種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可以成為全面貫徹落實學校素質教育,培養基礎扎實、科研能力強、素質高和具有創造性的復合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教學模式。所以,建立“現代制造工程訓練中心”是優化整合學校資源、提高現代制造技術專業水平、培養現代工程技術人才的需要。
以現代制造工程中心擁有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和現代化儀器設備為基礎,以“大德育、大工程、大實踐”教育理念[2]為指導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德育、工程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國家培養高水平的合格工程技術人才,將“現代制造工程中心”建設成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程教學示范基地和教學、科研服務的創新基地。
以提高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培養實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充實、加強教學師資隊伍的工程科研能力。通過讓教師參與校內外教學,增強教學隊伍的建設,尤其讓科研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高水平教師及企業高級工程師投入到教學和教改中,增強教學改革和開發,帶動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以加強教學的實效性為目標,在現有基礎類課程教學體系的基礎上研究與現代制造技術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式。
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交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學實踐基地,努力創造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重點實驗基地,使現代制造工程中心的教學水平整體提高,從而帶動學校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思路如下:
在現有課堂教學體系建設上,組織、引導并鼓勵學生利用學校資源進行課外技能、創新活動,組織參加各種相關技能、創新設計比賽。通過比賽,開闊學生的眼界,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結合學校的教學任務,展開“四個層次”:工程文化教育與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綜合創新訓練、校企合作。即由感性認識到學習掌握再到科研創新,最終培養成為合格的工程技術人才。
構建現代制造工程課程體系,分層次模塊化設置教學任務,以提高學生德育、工程、實踐能力為主線,逐步展開“四個層次”的教學任務,由淺入深,由簡單到綜合,使學生從意識上和實踐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逐步加強,將中心建設成為以培養學生德育、工程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為主線,具備基礎性、綜合型、專業型、技術型的現代制造工程教學體系。
重視因材施教,實施分層培養,通過必修課與選修課的結合,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創新相結合,創建豐富有效的培養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及先進的實驗教學理念、手段,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和創造條件。組織、引導并鼓勵學生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擴寬知識面,參加各種相關技能、創新設計比賽,開闊眼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從而培養出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不斷完善教學管理的基礎化建設,修訂教學實習教材。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手段,創建先進有效的教學體系,不斷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形成有一定影響力的優秀教學成果;通過現代制造工程中心教學基地的逐步完善,為學生提供可靠的實驗環境和條件,使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穩步提高。
注重現代制造工程中心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與校內外全面合作,引進高級人才”的政策,采取學歷提高、在崗培訓、實踐鍛煉、盯課等措施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水平。
隨著“現代制造”工程中心的建立,作為基本的技術技能培訓和培養學生工程素質、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基地,發揮了巨大作用。其具體表現在:
(1)滿足了學生進行工程訓練所需要的軟硬件條件。隨著現代制造工程中心的建成、軟硬件的不斷完善,基本上滿足了本校學生的實習要求,同時也接待了許多其他學校學生的實習,除滿足正常的學校教學任務外,還提供了相關專業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課外創新設計的平臺,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畢業設計的水平和質量。
(2)從知名企業和高校分別引進了一批高技術和科研能力很強的教師,增強了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現場加工能力。另外,學校也投入大量的財力,購買了許多先進的儀器設備,為科研、對外服務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條件。
(3)按照社會對學生的實際需求,實行校企合作模式,實現了由以前的校內學習為主的傳統培養模式,逐步走向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模式。學校本科生就業率連續12年居黑龍江高校前三名。每年有20%左右的畢業生考取國內外著名高校讀研究生、就業于世界500強企業,畢業生以扎實的基礎知識、優良的思想作風、較強的工程應用能力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歡迎。
(4)現代制造工程中心的科研與對外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現代制造工程中心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著力推進科技轉型,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提升對外服務能力,與許多知名高校、企業合作,在科研與技術對外服務上取得了巨大成績。其中“煤礦裝備智能結構與系統應用”方向為本校東部煤電化建設項目提供服務;“高速精密切削與檢測”深入開展了“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國家重大專項的研究;“金屬粉末快速成形”方向研發了金屬粉末打印機;“逆向工程技術及裝備”方向開發了三維測量系統。
[1]張輝,樊澤恒,孔垂謙.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功能定位與特色追求[J].江蘇高教,2007(3):68-71.
[2]趙國剛.“三大”教育理念與工程人才培養體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48-51.
[3]趙國剛.教學服務型大學轉型發展初探[J].中國高等教育,2010(2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