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鴨脖,燒梅,面窩等六種小吃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曹盼盼
(四川民族學院,四川 康定 626001)
武漢特色小吃名的英譯探析
——以鴨脖,燒梅,面窩等六種小吃為例
曹盼盼
(四川民族學院,四川 康定 626001)
武漢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口味獨特,做法講究,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本文以精武鴨脖,重油燒梅,面窩,糊米酒,糊湯粉和牛肉豆絲這六種武漢最為常見典型的特色小吃為研究對象,根據其歷史、命名模式、主輔料、烹飪方法、口味、形狀等特點,參考借鑒中國菜名的常見翻譯方法和2008年奧運會菜單上有關中國名小吃的翻譯實例,嘗試對武漢這些地方小吃提出較為規范的英譯名,從而將武漢小吃以及小吃文化傳承并發揚光大。
武漢特色小吃;小吃名英譯
武漢小吃將各地的飲食文化精髓提煉延伸,兼具東西南北的風味,已經成為早點、夜宵或者宴席間的點綴的主要食品,在眾地方小吃中脫穎而出,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武漢小吃品種繁多,除四大名小吃,即蔡林記的熱干面,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四季美的湯包和小桃園的煨湯外,還有順香居的燒梅,田啟恒的糊湯粉,民生甜食坊的糊米酒,謝榮德的面窩,談炎記的水餃,魯源興的米酒,老謙記的豆絲,福慶和的米粉,五芳齋的湯圓,讓食客辣得暢快淋漓的“鴨脖子”,過早必備的蛋酒,什錦豆腐腦,米粑粑,糯米包油條,米發糕,石頭餅等等。凡到過武漢的人必須美美的吃上一頓,方才算真正來過武漢。
武漢小吃吃的不僅是美食,更多的是一種風情,一種文化。這種美食和文化不僅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也得到了武漢地方政府的重視和認可。1999年,在“中華飲食服務年鑒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中,湖北省有9種小吃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其中武漢小吃占6種;2008年“武漢特色小吃創業品種金、銀獎品種表”中,有26種小吃獲“武漢特色小吃創業品種金獎品種”,17種小吃獲“武漢特色小吃創業品種銀獎品種”;2006年,武漢地方菜研究發展中心做出兩大重要決定:一是決定成立武漢地方小吃研究發展中心,二是決定聘請虞東海等9名大廚為武漢地方小吃研究發展中心的研究員;2010年,據長江商報刊登,大批的小吃制作工藝被列上“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名單,武漢小吃制作工藝位居第一。
近年來,隨著中外交往的日益密切,來漢投資,旅游和學習的外國朋友也越來越多。繁忙之余,坐下來品嘗武漢當地美食小吃,了解相關飲食文化已逐漸成為許多外國友人中國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外賓在美餐一頓的同時,了解到武漢特色小吃的文化內涵,當務之急便是為這些小吃提供合理的英譯名。
可目前有關武漢特色小吃的文獻,屈指可數。有關武漢特色小吃的英文介紹以及小吃名的英文翻譯,更是少之又少。208年奧運會以及2010年世博會,在眾多武漢特色小吃中,僅僅提出了“熱干面”的英文譯名,而對眾多武漢其他小吃的英譯,則一直都無人問津。
對于在網絡上所搜集的為數不多的英譯版本,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不敢恭維。戶部巷江城名小吃“餛飩大鍋”,其店面中文招牌下高高懸掛著“Chaotic cauldron”的英文,根據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第六版,“Chaotic”是指“混亂,雜亂,無序的”,而“cauldron”是指“燒水做飯的大鍋”,所以“Chaotic cauldron”是指“混混沌沌,混亂無章的大鍋”,根本無法讓人聯想到這家店是賣餛飩的;此外,網上將“歡喜坨(麻圓)”翻譯為“Wuhan Happy Balls(武漢快樂的球)”,這到底是吃的,還是玩的,令人不知所云;“燒梅”翻譯為“burning plum”,是燃燒的李子,還是燃燒的梅子?和具體的小吃燒梅毫無關系,令人費解;“糯米雞”被譯為“Q-rice”,“面窩”譯為“O-flour”,這些譯文完全和實物風馬牛不相及;更有甚者將“烤紅薯/烤苕”直譯為“burning foolish”等等,讓人瞠目結舌,哭笑不得。如此亂譯胡譯,只會使國外游客望而生畏,望而卻步,更本就不會有想去了解和品嘗的興致。
本文以以下6種典型代表的特色小吃為例,結合中國菜名的常見翻譯方法和2008奧運會菜單中中國小吃的翻譯實例,在對武漢主要小吃的歷史,命名特點,主輔料,做法,口/風味,形狀,器皿等等了解后,嘗試提出較為合理的英譯名。
(一)精武鴨脖
譽滿全球的精武鴨脖鹵制方法非常講究,經過精選料、細處理、控火候的處理,尤其是二十八味鹵料加老湯的鹵制,使得精武鴨脖子麻辣鮮香、咸中帶甜、紅艷奪目,色香味俱全!
精武鴨脖,起源于漢口的精武路而得名,其命名特點體現了該小吃的發源地和小吃的主料。因此可模仿“Cantonese Dim Sum(廣東點心)”和“Mapo Tofu(麻婆豆腐)”來翻譯,即采用直譯法,“人名/地名+主料”,翻譯為 “Jingwu Duck Neck”。
創業大學生在選取項目的時候,不能對項目進行很好的需求分析,導致所開發的產品、選擇的項目跟市場有些脫節。大學生雙創所涉及的領域過于狹小。他們大多選擇與餐飲、服務類相關的領域,比如跑腿、奶茶,餐廳等。雖然這些行業存在著風險低、容易開業等優勢,但是與大學生自身所學專業偏離較大,不容易產生質變。還有的同學選擇了“互聯網+”概念相關的領域,比如智能機器人、智慧環境、智慧社區,智慧醫療等,這些項目雖然和大學生的所學專業相關。但他們的需求分析不夠,產品功能較弱,沒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二)(順香居的)重油燒梅
武漢的燒梅,最著名的當為漢口花樓街順香居所出。順香居創建于1940年,其重油燒梅為糯米肉餡,拌以皮凍,蝦,蛋,蔥花,味精,胡椒等配料,皮薄餡鮮,綿軟融潤,油重而不膩人,形如銀菊,味道鮮美,久負盛名。
對于具有中國地方特色,且已被外國人所認可接受的小吃,可直接使用漢語拼音,如餃子-Jiaozi,湯圓-Tangyuan等。在 2008年奧運會菜單上,“春菇燒麥”和“牛肉燒麥”被譯為“Mushroom Shaomai”and“Beef Shaomai”。可見,武漢的“重油燒梅”,在一般的“燒梅”的基礎上,強調其“油大”而不膩的特點,因而可英譯為“Wuhan Oily Shaomai”,突出該小吃本身的特點以及地方特色,給讀者直接清晰的認識。
(三)(謝榮德的)面窩
面窩和熱干面一樣,是武漢人最愛吃的早點之一。其制作簡單,遍及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作為武漢的特色風味小吃,面窩始制于清光緒年間。當時漢口漢正街集家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制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復琢磨,他請鐵匠打制一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里炸,很快就做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致,吃起來厚處松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
很多人將其翻譯為“Chinese/Salty Doughnut”,這一譯法并不準確。其實“面窩”并非用“生面粉”(doughnut)做的,而是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做成的,只是形狀和外國的“甜甜圈”很像,而味道卻是咸的。因此,對于這種地方特色濃郁,在目的語文化中又找不到對應物的小吃名,根據該小吃的主料,烹飪方式,形狀,口味等具體特點,可以采用“音譯加注法”翻譯為 “Mianwo-Salty Deep-fried Doughnut-shaped Snack (Made of Rice and Soybean Milk)”,即保留其地方發音,又能形象具體體現該小吃的實質性內容,使人一目了然。
作為武漢特色小吃的糊米酒,其甜蜜濃稠的口感贏得了所有人的熱愛,是湖北最平民的街頭甜品了。糊米酒發源于湖北省孝感市,武漢人將發酵的米酒和小湯圓混合在一起做成了獨一無二的糊米酒。
由此可見,該小吃的主料是發酵的米酒,輔料是小湯圓,根據其做法和主輔料的特征,可采用“烹飪法+主料+with+輔料”的譯法,如2008奧運會菜單中,“牛肉拉面”和“生煎包”分別被譯為“Hand-Pulled Noodle Soup with Beef”和“Pan-Fried Baozi Stuffed with Pork”。所以,“糊米酒”可譯為“Fermented Rice Wine with Small Glutinous Rice Balls”,直接明了地反應其實質性內容。
(五)(田啟恒的)糊湯粉
田啟恒糊湯粉館坐落漢口花樓街,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名揚武漢三鎮。糊湯粉是與油條相配的小吃品種,凡賣糊湯粉者必賣油條。在制作米粉時,選用秈稻米磨漿,制粉,再加上水搓坨煮燜,擠壓煮制成型。然后用活鮮小鯽魚(或鱔魚)熬煮成湯汁,再加水調入生米粉制成糊湯,放入各種調味品,成熟裝碗時,撒上蔥花,胡椒,配以油條佐食,別有風味。其糊湯微稠,色調素雅,米粉潔白,細長有勁,魚香汁濃,滋味鮮美,營養豐實而著稱。
由此可見,“糊湯粉”實質上就一種特制的細長的米粉,伴在由魚和面粉以及各種作料熬制的濃稠的湯汁中。借鑒2008奧運會菜單中,“羊肉泡饃”和“鮑汁海鮮面”分別被譯為“Pita Bread Soaked in Lamb Soup”和“Noodles with Seafood in A-balone Sauce”。“糊湯粉”也可以根據“主料+with/in+湯汁/風味”的方法,翻譯為 “Rice Noodles in Flavored Thick(Fish and Rice Flour)Soup”.
(六)(老謙記)牛肉豆絲
老謙記是坐落在武昌司門口的一家風味小吃店,主要經營牛肉豆絲。豆絲是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里攤成皮,切成絲,武漢人很愛吃,有湯豆絲,干豆絲,炒豆絲等多種吃法。老謙記經營的是炒牛肉豆絲,炒時按顧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軟炒,味道各有千秋,區別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黃牛眉子百溝,濕豆絲,水發香菇,玉蘭片等,外加調味佐料,用麻油煎爐炒熟。吃起來牛肉酥滑鮮嫩,豆絲綿軟滋潤,牛肉與豆絲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別有風味。
從上可見,“牛肉豆絲”的主料是豆絲,輔料是牛肉,烹飪方法是翻炒,所以可借鑒“烹飪法+主料+with+輔料”的方法翻譯。如“香煎蘿卜糕”譯為“Pan-Fried Turnip Cake with Bacon”。但考慮到“豆絲”這一食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所以“音譯加注法”的譯法,有助于人們對其更好地理解。如“鍋貼”和“油條”可譯為“Guotie(Pan-Fried Dumplings/ Pot Stickers)”和“Youtiao(Deep-Fried Dough Sticks)”。所以“牛肉豆絲”也可以結合“烹飪法+主料+with+輔料”以及“音譯加注法”,譯為 “Stir-fried Shredded Dousi with Beef(Dousi,a layer of soft skin made of green bean and rice milk)”.
一直以來,對武漢小吃的英譯文獻廖如星辰。本文大膽嘗試,參考借鑒中國菜名的常見翻譯方法和2008奧運會中國小吃的翻譯實例,對武漢六種常見特色小吃精武鴨脖,順香居的重油燒梅,謝榮德的面窩,民生甜食坊的糊米酒,田啟恒的糊湯粉和老謙記的牛肉豆絲,在詳細了解和研究其歷史,命名特點,主輔料,做法,口味,形狀,器皿等之后,進一步探究小吃名的英文翻譯,以望能提出一個相對規范合理的英譯名,以便來武漢的國內外游客對其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將武漢的小吃及小吃文化傳承并發揚光大。
[1]方筱婧.小譯武漢特色小吃的英譯版本——以熱干面、豆皮、面窩為例[J].社會科學學科研究,2011.237-238.
[2]莫娟,張軼前.關聯理論指導下的中式菜單英譯[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1.108-112.
[3]武漢年鑒_概況_2008年武漢特色小吃創業品種_金銀獎品種表 [Z].2008.
[4]武漢地方菜研究發展中心[Z].武漢商界,2006.55.
[5]鄭瑋.中式菜肴名稱的文化內涵及英譯[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9.378-379.
[6]中國飲食服務年鑒_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_中華名小吃[Z].1999.
[7]http://baike.baidu.com/view/337393.htm.
[8]http://cjmp.cnhan.com/whcb/html/2011-07/21/content_4858240.htm.
[9]http://roll.sohu.com/20111104/n3244603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