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峰
(文山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
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直接反映出一所大學的文化水平。梅貽琦先生指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對大學來說,大師所確立的不僅是一種知識的高度,更是一種文化修養的高度,大師的魅力不僅是淵博的學識,更重要的是深厚的文化素養。大學教師文化素養的養成,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也是大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
“素養”,也可稱為涵養、修養,指人們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通過自身的努力,以發展和完善自己為目標的一種調整、充實和提高自我的活動及其結果。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是大學教師在思想道德、學識水平、人文文化、人格魅力和教學藝術諸方面的綜合反映,是大學教師日常修習涵養的積淀。
大學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是文化的傳承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影響到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育人者,先自育,大學教師只有擁有良好的文化素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才能自覺地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放在首位,真正從學生的利益出發,切實關心愛護學生,給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擔負起教育和引導學生的責任。
1.缺乏人格魅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團結合作精神。身教勝于言傳,教師是學生效仿和學習的榜樣。一些教師卻因自身文化素養不夠,人格魅力缺乏,在課堂內外無法形成無言的影響和吸引力,嚴重影響大學教學質量和大學生文化素養的養成;一些教師又因為缺乏團結合作精神和社交情感素養,不能寬容理解和尊重他人,在教學和教育工作中只注重個人發展,相互排擠,人際關系緊張,嚴重影響教學科研的共同協作和學術團隊的形成。[1]
2.人文精神滑坡和文化品位下降
大學原本是追求真理,發揚個性的精神家園。當今已有部分大學教師放棄了對真理的追求,對真善美的渴望,將教師職業僅視為生存的手段,師生之間只有工作的“交易”,沒有情感的聯系。當教師不把學生當成有豐富情感的人來對待時,他也就把自己當成一架沒有人性的工作機器而簡單地重復著職業任務。[2]許多大學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文化素養的蒼白令人擔憂。不少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成了“思想赤貧”和“情感沙漠”的活動,置身于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可避免地會失去其主體性地位,而淪為教學活動過程的被動客體。[2]
導致大學教師文化素養不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教師在文化素養方面是“先天不足”
當今中國各大學對于培育文化精神缺乏重視,在教育理念上缺乏人文性、文化性,從而影響了大學生文化品位的塑造。同時,文理分家的大學教育,“產銷對路”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嚴重限制了學生學科視野的拓展,學科間的滲透與交流,難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過窄的專業視野,使得某些教師在以絕對正確的口吻傳授具體的科學知識的同時,損害了科學那種“寬容”的懷疑的理性精神,這也是學科專家的視野所限。[3]大多數大學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在大學期間沒有受過系統的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他們是受教育“四個過”(華中科技大學文輔相教授所指出的教育的四個“過”:過弱的人文陶冶,過窄的專業基礎,過強的個性約束,過分的功利導向)深刻影響,普遍缺少一種對人類文化精神的關懷,其人文修養、藝術修養、道德修養得不到根本的提高。因此,大部分大學教師在文化素養方面是“先天不足”。愛因斯坦早就指出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2.大學素質教育工作重點錯位和教師管理監督的缺失
在教師的培訓中,同樣只注重業務素質和學歷層次提高,而忽略教師文化素養。目前各大學教師管理監督也存在畏難情緒,管理監督工作主要集中在課時分配、教師工作量核算等方面,對于教師職業素養或深層次的文化素養卻很少涉及,更沒有科學測評標準和措施。另外,在今天的中國大學界,“重科研、輕教學”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心態和事實。在大學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追求高水平,簡單地理解為科研的高水平,辦學的政策導向、資源配置、學術評價過度地向科研傾斜,這是對大學教育性的消解,對大學本質特性的背離。[4]人們似乎認為是科研而不是教學更能夠代表一個大學教師的水平,職稱評定的標準又在很大程度上誘發了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意識。可以這么說,連屬于自己的本職工作的教學都不那么重視,更何況是文化素養的提高了。
大學教師文化素養的提高和養成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提高和養成的途徑有很多,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
大學教師并非都來自師范院校,沒有接受過教師教育的訓練,即便有師范教育背景,文化修養方面也跟現行高等教育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大學的教學計劃要體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統一,鼓勵教師把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全過程:一要自覺地把專業課程本身蘊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二是把文化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自然地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全面體現知識、能力與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觀,從教育教學理念上對教師提出文化素養方面的要求,既豐富了文化素質教育內容,也達到了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和教學水平的目的。
為了讓大學教師能夠拓展視野、交流信息,可以定期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自由的教師“學術沙龍”。將不同學科教師聚集一堂,在特定的主題下進行自由交談、思想碰撞。教師在其中可以突破狹隘的專業領域,獲得無限創意和靈感。這樣無論從科研、教學,或是完善自身學識、修養的角度,教師們都有了全新的看待自身現狀和發展方向的視角。通過這樣提供文理交融、跨學科思維的渠道,用思想交流來提升大學教師文化素養。
在大學教師文化的提升和養成過程中,外部條件固然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識地進行文化的自我修養。大學教師應當自覺地將文化修養放在自身整體素質的培養與提升之中。大學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有著豐富個性、充滿激情和創造力的青年人,所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和學術水平,還包括文化素養。大學教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應抓住各種時機充實和提升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文化內涵,把文化修養變成自身的內在需要。此外,大學教師文化素養的養成和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
校園文化氛圍和人文環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對師生產生著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深厚文化意蘊的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將使置身于其中的師生都自覺融入其中,思想感情深受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文化修養境界得以升華。因此,加大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校園的文化品位,能有效提升大學教師文化素養。
文化氛圍濃厚的大學校園,不僅包括優美的校園環境,還包括具有良好文化素養的教師群體,還包括校園中純厚校風和大學管理人員、研究人員、服務人員的教育理念,以及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等。校園中富有時代氣息的建筑群落、獨具匠心的雕塑藝術,以及振奮人心的宣傳標語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和財富。[1]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校園面積不斷擴張。物質設施全新配備的新校園里,缺少的是人文氣息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學新校區應當更好以人文的理念規劃建設,更好地營造文化氣息濃厚的文化氛圍,創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同時,大學教師不僅是校園文化的教育設計者,其本身文化素養所體現出來的師德、學識水平、人格魅力及教學藝術,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教師在建設校園文化中的主導作用,傳承、培育和弘揚教師的高品位的文化素養,創設人文氛圍濃厚的大學校園文化。
總之,只有高素養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提高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建立一支高質量的大學教師隊伍,既是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根本基礎,也是提高整個大學文化品位的基本保障。
[1]吳先峰.加強高師院校師德建設[J].傳承,2008,(4).
[2]何齊宗,李楠.論大學教師的情感素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9,(6).
[3]劉克利,胡弼成.秉承書院優良傳統,重塑中國大學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9,(6).
[4]宣勇.論大學的自覺[J].高等教育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