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佩,凌明亮,黃仁術
(1.皖西學院 金融與數學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學院 人事處,安徽 六安 237012;3.皖西學院 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既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也是追趕國際高等教育發展、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需要。[1]而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建設一支教育教學能力強,產學研結合、資政咨詢、服務社會等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強的“雙能型”師資隊伍。但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基本屬地方性院校,多為新建本科院校組成,師資主要表現為穩定性不容樂觀、學科帶頭人缺乏、實踐動手能力不強、學術科研水平不高、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有一定難度等等問題。[2]因此,加快“雙能型”教師培養已成為地方高校師資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未來提高應用性本科教育質量,加快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內涵式發展的關鍵。以安徽省為例,目前大多數新建本科院校均在積極采取具體措施落實“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但各院校“雙能型”師資隊伍發展仍表現為速度緩慢、質量堪憂。本文在觀察安徽省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現狀的基礎上,總結存在的不足并進一步提出完善對策。
目前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共有13所,分別為皖西學院、合肥學院、宿州學院、銅陵學院、黃山學院、合肥師范學院、滁州學院、淮南師范學院、池州學院、蚌埠學院、巢湖學院、安徽三聯學院、安徽新華學院。在13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明確培養“雙能型”師資隊伍的院校有12所。如皖西學院通過掛職進修和產學研項目平臺鍛煉,2012年驗收“雙能型”教師200多名;滁州學院2012年首批認定“雙能型”教師159名,截至2013年該校已經擁有“雙能型”教師215名。由此可見打造“雙能型”師資隊伍已經成為各個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共識,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內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主要努力方向將是如何具體實施“雙能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盡管近幾年安徽省各新建本科院校“雙能型”師資隊伍工程的實施使得“雙能型”師資隊伍不斷壯大并在科研與教學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隨著“雙能型”師資隊伍工程的推進,一些問題也日益顯現。
首先,安徽省各新建本科院校“雙能型”教師認證標準還不健全。由于各個院校對“雙能型”師資隊伍的認識不統一,各個院校的“雙能型”師資隊伍認證標準存在差異,導致“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難以形成規范化和完善化的操作,使得“雙能型”教師在不同學校間的認可度較低,影響了“雙能型”教師資源的流動和共享,降低了青年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其次,“雙能型”教師的培養模式和機制還未真正形成。目前安徽省各新建本科院校建設“雙能型”師資隊伍的方式主要通過教師考取國家承認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證;取得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頒發或認可的職業(執業、行業)資格、技能鑒定及考評員等中級及以上證書;利用工作之余到企業兼職,增加社會實踐經歷;主持或參與產、學、研相關科研項目。
再次,安徽省各新建本科院校對“雙能型”教師的評價制度尚不完善。在“雙能型”教師的評價方面教師科研業績依然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的評價指標包含取得一定的技術成果、主持或參與產學研項目。這種評價機制導致教師在掛職進修期間依舊是重科研輕生產,無法安心投入到企業學習。
安徽省各新建本科院校實施“雙能型”的具體措施均反映出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具體表現為“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制度中一味強制要求中青年教師參與該項工程,尤其將青年教師評聘講師職稱與是否被認定為“雙能型”教師相掛鉤。由此可見,安徽省新建本科高校“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在吸引優秀教師參與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各新建本科院校對建設“雙能型”師資隊伍政策宣導不到位。由于大部分教師對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方向不了解,因此不能充分認識參與“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對其職業發展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足。
第二,各個高校“雙能型”師資隊伍激勵制度不健全。“雙能型”教師要求教師既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素質又要具有職業技師的技能,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成為一名合格的“雙能型”教師需要中青年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使得教師參與“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成本增加。目前安徽省各個新建本科院校制定建設“雙能型”師資隊伍激勵制度方面大多數表現為:職稱評定、評優評先、晉職晉級、骨干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這些制度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是受社會和自身因素的影響,大多力度不大、傾斜不夠。[3]
目前各新建高校建設“雙能型”師資隊伍政策主要從認定的范圍對象、認定的資格條件、認定的程序、激勵制度等方面進行闡述,很少對“雙能型”師資隊伍的職能進行明確。由此可見,當前各新建本科院校“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側重點在于壯大“雙能型”師資隊伍,而如何發揮“雙能型”師資隊伍的作用則沒有進行研究。因此如何明確“雙能型”師資隊伍的職能是各新建本科院校完善“雙能型”師資隊伍制度的主要方面,而且各高校可通過明確“雙能型”師資隊伍的職能增加“雙能型”教師的激勵力度,吸引更多優秀中青年教師參與建設“雙能型”師資隊伍。
第一,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參與制度的建立。各新建本科院校建設“雙能型”師資隊伍不僅僅是自身亟需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教育主管部門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參與制定“雙能型”師資隊伍的制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的參與有利于制定全省統一的“雙能型”教師認定標準,從而使得各個新建本科院校“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的參與提高了“雙能型”師資隊伍制度的權威性和“雙能型”教師的認可度,有利于“雙能型”教師資源的共享及流動,增加了教師參與“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積極性。
第二,建立層次性立體式認定機制。由于各個地方院校的教學資源存在差異,各自優勢專業不同,專業教師隊伍質量也存在差異,所以對“雙能型”教師的認定不能夠以“一刀切”方式進行。借鑒安徽科技學院的實施方法,“雙能型”教師的認定應當分為資格認定和等級認定。資格認定是指通過各種途徑,接受了實踐能力的提升,并經過審查符合相應標準,從而獲得“雙能型”教師資格。此處“雙能型”教師資格標準應當是教育主管部門參與制定的具有一定公信力的權威標準。等級認定是指經過學校考核,具備相應等級能力和水平的級別,可分為高、中、初3個級別。級別標準是各個學校根據自身師資隊伍情況制定。這種分層式評價體系既考慮到“雙能型”師資建設制度的權威性,又兼顧了“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差異性。
在院校內要形成一種重視“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校園氛圍。大力宣傳學校各級領導對建設“雙能型”師資隊伍的關注。使得“雙能型”教師具有強烈的榮譽感,讓各個教學單位管理者及各位教師充分領悟“雙能型”教師的重要性。
于此同時,切實提高“雙能型”教師的社會地位,在政策上和資金上加大對“雙能型”教師的傾斜和投入。嚴格按照“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政策落實對“雙能型”教師的承諾。
“雙能型”師資隊伍是各個新建本科院校通過各種努力培養的重要人才隊伍,應當充分發揮每個“雙能型”教師的優勢。“雙能型”教師最大的優勢在于既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素質又具有職業技師的技能。因此,學校應當充分安排“雙能型”教師進行實踐課程教學以及指導學生開展實踐研究型項目,切實將“雙能型”教師的實踐技能傳授予學生。另外,“雙能型”教師應將專業理論素養和職業技能相結合,積極主持或參與建設學校特色課程,編寫特色教材等等。
各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在健全認定制度、完善激勵機制、明確師資職能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青年教師國際化、社會化、項目化建設,才能讓教師積極投身于產學研合作及資政咨詢等社會服務工作中去,從而在社會服務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從而反哺教學,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應用性本科教育的發展。
[1]潘懋元,車如山.略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35-38.
[2]凌明亮.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探討[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10):53-54.
[3]馬欣.“雙能型”師資隊伍激勵機制研究[J].北方經貿,2007,(8):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