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耀霞
(鹽城工學院 社會科學部,江蘇 鹽城 224051)
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素質狀況如何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評方法的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關鍵環節,其成效如何直接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和事業的總體發展。一般來說,方法總是為目標服務的,改革現行的考評方法就是為了革除其弊端,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維觀念,改變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學習方式,以更好地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著眼于未來,是關系到“培養什么人”的實踐活動,其教學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方法這個中介手段。對此,毛澤東曾經作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他指出:“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過河就是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高校現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評辦法其實就是應試教育背景下的產物,猶如一道無形的枷鎖,鎖住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扼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機與活力。既無益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增強,也無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發展,改革與時代脫節的現行考評辦法勢在必行。
第一,有助于激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魄力。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的助推下,我國經濟社會等領域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高等教育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根據馬丁·特羅關于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的劃分,已由精英教育階段步入到大眾教育階段。對于高校而言,再走向規模要發展的老路已經走不通了,必須走向質量要發展的新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是實現這一跨越的題中應有之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應該率先一步,在思想認識層面上為學校事業和學科發展提供前提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評價主要包括對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學習考核和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學評價,其一致性在于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當作社會經濟發展的工具,而不是人本身,這恐怕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的主因。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的公共基礎必修課,其教學質量如何直接關系著全體大學生的思想精神層面,其意義不言而喻。科學的考評方法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穩步推進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思想裨益極大,還對高校各項事業的發展具有思想引領作用。
第二,有助于激發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學活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使受教育者熟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準確理解黨的基本路線、綱領、方針、政策,主要是以掌握政治理論知識為目標;二是引導受教育者把所學的政治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仰,從情感和內心層面上增強其認同度,主要是以生成政治情感認同為目標;三是使受教育者能夠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主要是以從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到政治行為的踐履為目標。與教學目標相一致,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考評應為:從思維層面而言,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能力是否提高、就能力層面而言,對理論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是否增強、就精神層面而言,在處理社會人生問題上的思想境界有無升華。[1]
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其實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者提出了高要求,教育者要積極完成自身角色轉換,及早適應新角色。一要吃透教材。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講得精彩,在不斷總結實踐教學的基礎上,首先需要徹底掌握教材,才能舉一反三;其次需要關注時事熱點,才能信手拈來;再次需要深入研究課題,才能深入淺出。二要改革考評。考試評價早已被實踐反復證明是有效的考評方式,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是考還是不考,而是怎么考和考什么。我們不僅要考核受教育者對基本理論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還要考核受教育者對政治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這就需要教育者在綜合材料題等開放式試題方面下功夫。三要自覺踐履。教育者自己要深入實際,增強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這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活力的保障。
第三,有助于激發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學習動力。考評方法具有價值導向作用,什么樣的考評方法就會塑造出什么樣的受教育者。既有考評方法的形式是試卷考試,內容是知識要點,兩者的結合就是使得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做了大量的無用功,于己無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立足于受教育者實際,引導其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夠正確看待和對待貧困、失戀、抑郁、網游、就業等問題,進而著力于創新思維的養成和實踐能力的鍛煉。
高校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是改革現行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評辦法的最大受益者。考評方式由閉卷改成開卷,重視理解力的增強;考試內容由知識要點改成綜合材料,重視分析力的提高;考試形式由單一筆試改成多種形式如口試等,重視表達力的鍛煉。總之,要把受教育者從形而上學的觀念束縛中解脫出來,實現由知識到行為、由理論型到創新型的升華,罔顧受教育者這個群體的時代特點,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無異于海市蜃樓。
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集中,考評方法決不僅僅是用來測量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檢驗教育者的教學效果的一把標尺,更是一個價值向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改革高校現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考評方法的意義才愈發重大。
從一般教學考評規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評特殊規律出發,在改革現行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評方法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應遵循以下幾大原則:
考評方法的科學性原則是指考評方法必須符合本學科自身的特點,堅決摒棄任何可能影響評價結果的人為主觀因素,客觀地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與學的實際。考評方法的科學性原則應貫穿于整個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到評價內容指標的設置上,避免一刀切。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包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理論課程,課程特點差異很大,內容結構設置不一,如果不加區分地用統一考評指標去衡量,自然談不上科學如實。
考評方法的方向性原則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鮮明的政治方向性,這正是其獨特性的主要體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旨在弘揚主旋律,堅持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辦學方向,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和思想道德法律教育,使其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實際情況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沉迷于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統計軟件的開發等技術活兒,恰恰遺漏了方向性這一指標的前提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行的考評方法,就是為了更好地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占據思想領域的制高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方向,背離這一原則。
考評方法的發展性原則是指在考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施過程中要貫徹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科學發展為目的的理念。然而,現行的考評方法卻與之大相徑庭。在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考評時,總是甄選性的思維占主導,我們考評的目的是為了評選先進,看重的是少數優秀分子及其發展,而不是教育者這個群體的發展;在對思想政治受教育者考評時,又是選拔性的思維占上風,我們考評的目的是為了淘汰落后,與育人的目標的確相去甚遠,“做更好的自己”只能是一句口號。因此,無論是從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學的方面,還是從思想政治教育者持續發展的教的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評方法都應確立在“發展性評價”的理念之上。[2]
考評方法的全面性原則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評方法應該系統多維,切忌片面化。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育者為例,考評內容、考評主體等方面都存在著片面化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擔著課堂理論教學、課余輔導答疑、假期實踐教學、科研項目研究等多項任務,換句話說,在考評教育者時,應該予以系統考慮,不應唯科研;在考評主體方面同樣如此,盡管有學校專家組評價、部門督導組評價、同行教師評價、受教育者評價和教育者自評,評價主體看似多元化,有助于客觀全面地反映實際,結果是平分秋色,沒有主次,沒有充分體現學生評價。教育者面向受教育者教學,受教育者應最具發言權,理應權重比大。更何況利用網絡技術,絕大部分受教育者甚至全體受教育者都可以匿名獨立評價,其結果更具說服力。在保證全面的前提下,權重適當調整,才能避免脫離實際情況。
考評方法的可行性原則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評方法應力求做到簡單明了、便于操作,具備一定的推廣價值。具體包含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考評指標應可以量化為數據,如思想政治教育者“多媒體教學使用率”,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簡單地認為此數據越高越好,因為這同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無必然關系。過分沉迷于量化的數據,看似科學,實則是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二是考評指標應具備可操作性,如從入學之日便給每個同學建立思想道德素質成長檔案,這樣堅持的結果就是我們可以縱向掌握受教育者最為真實的思想走向,有助于教育者工作的細化和深化,這是以往的工作中所缺乏的。三是考評方法應具有推廣價值。縱然高校外延很大,差異很多,但是共性也不少。經過實踐教學的檢驗,效果好且現實性強的考評方法可以推而廣之,至少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楊澤宇,李維昌.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模式及其改革問題解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2).
[2]張耀燦,曹清燕.發展性評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測評的指導理念[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