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英 ,焦吉安 ,丁兆松
(1.日照市水利局,山東 日照 276826;2.日照市供水工程管理處,山東 日照 276826)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山東亞太森博漿紙有限公司等一批臨港大工業項目的相繼落戶,城市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態用水大幅度增加,水資源已經成為日照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控制性因素之一。
日照市多年平均降雨量813.7 mm,是全省降水資源最為豐沛的地區之一,但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年際間有72.7%的降水集中在汛期(6~9月),在地域分布上自東南沿海地區向西北內陸逐漸遞減,而現有70%以上的地表蓄水工程分布在內陸地區,汛期大量降雨容易形成洪澇災害并造成大量棄水。據《山東省水資源綜合規劃》日照市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2.86億m3,估算雨洪水資源總量11.58億m3,其中汛期雨洪資源量8.92億m3,占雨洪水資源總量的77%。經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在現狀水利工程條件下,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量及難以控制利用的徑流量,實際可調控能有效利用的雨洪水源量為4.53億m3,平水年供需基本平衡,75%保證率(枯水年)時缺水18.1%,95%保證率(特枯水年)時缺水33.7%。提高日照市城市水資源保障能力,汛期雨洪水資源是最有開發利用潛力的資源量。
1)攔蓄工程。現有各類地表蓄水工程總庫容14.51億m3,其中大中型水庫12座,總庫容10.63億m3;小型水庫 583座,總庫容 2.37億 m3;大中型攔河閘壩44座,總庫容0.21億m3;塘壩5 600余座,總庫容1.30億m3。由于地表徑流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不均,攔蓄工程豐枯互濟的調節能力較差。據統計,近10年來全市年均供水量5.31億m3,其中地表水年均供水量3.59億m3,僅占地表水資源量的28%。
2)調水工程。日照市地域狹小,水資源總量不足,又存在水資源供需空間布局不相適應的突出問題,臨港大工業項目均集中在沿海市區,而水資源較為豐富的沭河流域卻遠距日照城區100多公里。自“十五”以來,為實現對現有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日照市進行了水網規劃建設,現已建成日照水庫向市區供水一、二、三期工程;日照水庫向嵐山區調水一、二期工程(三期工程正在實施);馬陵水庫和戶部嶺水庫向市區調水并網工程等7處城市調水供水工程。各類已建供水工程設計日供水能力42.6萬m3/d,實際日供水量35萬m3/d。相應于工業和城市用水需求,現有供水水源已超負荷運行,如遇連續干旱年或特殊干旱年,城市供水將難以保障。
3)城鄉供水工程。依托地勢較高的中小型水庫為主要水源,先后建設了莒縣夏莊鎮、五蓮縣汪湖鎮、嵐山區巨峰鎮、東港區濤雒鎮等51處農村集中聯片供水工程,初步構筑起了山丘區鄉村水網,并納入全市大水網統籌規劃,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2%,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4)治理加固工程。疏浚治理沭河、付疃河、潮白河、巨峰河等20多條河道,骨干河道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增強了閘壩攔蓄雨洪能力;已對8座大中型水庫和480余座小型水庫實施了除險加固,恢復興利庫容0.75億m3。
日照市12座大中型水庫的總庫容10.63億m3,占全市地表蓄水工程總庫容的73%。加強管理是各類地表蓄水工程長效發揮功能效益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對大中型水庫動態設限是實現雨洪資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徑。汛限水位是協調水庫防洪與興利關系的一個重要控制指標,目前,大多數水庫工程的調度仍屬于常規的行政調度方式,汛限水位一般不變,這樣往往造成主汛期不敢蓄水,后汛期汛限水位允許抬高卻無水可蓄的現象。
如日照水庫是日照市區主要的防洪樞紐和水源地,總庫容3.18億 m3,興利庫容1.82億 m3,興利水位42.5 m,汛限水位41.5 m。1998年汛期棄水7 292萬m3,汛末(10月1日)庫水位40.99 m,蓄水量比興利庫容少3 869萬m3。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竣工驗收后,實施汛限水位動態控制,汛限水位成了一個隨時序控制的彈性區間。經科學核算論證并經有關部門審批,汛限水位為42.0~42.4 m,下限由41.5 m上調至42.0 m,可增加汛期興利蓄水1 200萬m3,并可在汛末有較高的保證率蓄至興利水位。與之相應,防洪與興利相結合的重疊庫容在290~1 400萬m3,在主汛期放空,用于防洪,汛后利用余水充蓄,用于興利,相當于一個中型水庫庫容的控制區間,有利于水庫防洪與興利的最優調度。
沭河是縱貫莒縣南北的一條重要行洪河道,境內長76.5 km,流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1.9%。“沭水東調”工程作為“日照水網”規劃的骨干工程,也是全省雨洪水資源利用的重點工程,將沭河流域內青峰嶺、小仕陽、嶠山3座大中型水庫的富余興利水和沭河莒縣縣域斷面以上的雨洪水資源經明渠、暗管接隧洞東調進入日照水庫,線路全長88.32 km,設計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47.74萬m3/d,估算總投資6.90億元。目前,該項目已經開工建設,爭取到2015年底基本建成“多庫串聯、河庫聯調、南北貫通、東西互濟”的日照水網工程體系,使總供水能力達到81.34萬m3/d,進一步增強全市水資源優化調配能力。
1)提高興利水位。日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548 km2,是“日照水網”的中心,也是全市的雨量中心。實施除險加固后,水庫防洪能力達到100年設計、5 000年校核標準;“沭水東調”工程進一步使日照水庫成為多水源調蓄的大型水庫,適當提高興利水位,充分利用流域雨洪資源,日照水庫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水庫增容工程規劃將興利水位由現狀42.50 m提高至43.3 m,新增興利庫容2 193萬m3,相當于建設一座較大規模的中型水庫,既不需要對主體工程進行大規模改造,不會削減現有工程功能,也不會增加下游防洪負擔。目前,該項目正在進行前期可研論證。
2)清淤擴容。日照市的大中型水庫均興建于20世紀50~60年代,未進行有效的排沙設計,由于區域水土流失嚴重,入庫洪水含沙量大,經多年運行,水庫淤積嚴重,造成了水庫的防洪和興利庫容逐年減少,降低了水庫的綜合效益。清淤能恢復水庫的有效庫容,且不占耕地、不遷移民、不耗建材,相對新建水庫成本低得多,正在建設的龍潭溝水庫總庫容1 078萬m3,投資2.69億元。目前,日照水庫和青峰嶺水庫的清淤規劃已通過省水利廳批復,正在組織實施。
在新建龍潭溝水庫的基礎上,逐步建設一批小型水庫、攔河閘壩、水池水窖、塘壩等小微型集蓄工程,增加雨洪攔蓄利用量,爭取到“十二五”末,增加地表供水能力1.72億m3。
以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為龍頭,以水利信息網絡平臺、數據中心建設為基礎,構建起如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水資源管理系統、水土保持管理系統、水電子政務系統等多專業應用系統及綜合決策支持系統,以增強全市雨洪水資源利用信息化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