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波,李殿濤
(冠縣水務局,山東冠縣 252500)
冠縣農田灌溉存在問題及對策
崔波,李殿濤
(冠縣水務局,山東冠縣 252500)
分析了冠縣灌溉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
冠縣;河灌;井灌;節水
冠縣地處暖溫帶季風區,屬于半干燥、季風型大陸氣候,陽光明媚,光照充足,溫度適宜,四季分明。春季南風大且多,降水稀少,空氣干燥;夏季溫度高、雨量大、雨熱同步;秋季溫和、涼爽、降水較少;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常有寒流侵襲。這種氣候屬性、水分氣象特征,形成了春季易旱、夏季易澇、晚秋又旱的自然特點,也決定了冠縣單靠雨養農業無法滿足持續發展的需要,所以,冠縣農業發展必須走灌溉之路。
農業是冠縣的主要支柱產業,也是用水大戶,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長,工業及生活需水量也不斷增加。灌區地表水資源貧乏,黃河和衛河是全縣的主要客水資源。近年來,黃河水資源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及季節性特點。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黃河水量明顯減少,灌溉期間最為嚴重,這對適時引用黃河水造成了極大困難。衛河來水主要集中在汛期,灌溉季節來水量小且污染嚴重,春灌期間經常斷流。
1.1 河灌
冠縣客水資源主要是衛河水和彭樓灌區、位山灌區的黃河水。建國50多年來,為了全縣的灌溉抗旱,先后在衛河上修建了班莊、乜村2座揚水站,設計提水能力分別為20 m3/s和5 m3/s;在位山三干渠上先后修建了岳胡莊、倪屯、駱駝山揚水站,設計總體水能力36萬m3/s。設計河灌面積633.4 km2。全縣平均每年引提黃河水1.2億m3,引提衛河水0.5億m3。
1.2 機井工程
冠縣機井建設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得到了大發展,80年代進入了調整鞏固階段,90年代機井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特別在“九五”的前3年,開展了以機井建設為重點的水利建設年活動。全縣宜井區面積820 km2,單井出水量15~40 m3/h,年提水1.1億m3,其中深度在百米以上的機井230眼,完好機井1.3萬眼,全縣井灌面積553.4 km2,純井灌面積140 km2,井渠結合面積413.4 km2。
1.3 節水灌溉工程
冠縣自1979年推行節水灌溉技術以來,截至2013年底,發展總節水灌溉面積382.67 km2,其中,地下輸水管道灌溉面積152.33 km2。
1.4 調蓄水工程
冠縣調蓄水量來源主要是自然降水、引衛和引黃水。全縣現有坑塘156個,總庫容1591萬m3,2m以下庫容371萬m3,縣內7條骨干渠道控制設施齊全2 m以下的庫容458.0萬m3,兩項蓄水能力為829萬m3。現有在建店子水庫,預計蓄水能力為700多萬立方米。
2.1 水利設施老化,部分損壞嚴重
冠縣原有的灌區排灌基礎使用年限過長、修建標準低、老化嚴重,導致滲漏現象嚴重,工程效益降低。由于近幾年的村村通公路的建設施工頻繁,使得一些灌區渠系被道路隔斷或更改,部分灌區被迫拆分開,影響到原有灌溉區域的灌溉效益。甚至有些鄉村道路建在地下渠系上,使大量地下渠系長期受重壓,接口破裂,渠系內的水滲漏嚴重。由于水源條件惡化,乜村揚水站3臺地下機組已經發揮作用不大,2臺地上機組由于揚程過高,機組也不能正常運行,故障不斷,嚴重影響了泵站設計灌溉效益的發揮。班莊泵站1980年改建成電力揚水站以后,已運行30多年,機組及機電設備配套線路嚴重老化,在用水高峰期很難保證正常運行,經常維修,供水成本較高。其他幾座泵站運行良好,但由于建時受資金限制,灌區原建筑物標準低,配套程度差,且多為灌排合一渠道,使泵站的效益一直得不到充分發揮。
2.2 節水灌溉新技術推廣滯后
冠縣水資源缺乏嚴重,必須推廣節水技術,而目前除部分鄉鎮的菜田和果園采用噴滴灌技術外,麥田和棉田還是以傳統的漫灌方式為主,雖然有的采用地下渠道、襯砌明渠輸水,但是滲漏嚴重。泵站管理員通過人工操作,憑經驗放水,灌溉方式粗放,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灌區內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大水漫灌現象,造成水資源浪費。盡管過去也發展了一些節水示范區,但由于規模太小,且群眾的節水意識淡薄,部分節水設施成為擺設,作用發揮不大。
2.3 部分設施管護不到位
冠縣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排灌設施建、管、用分離的狀況,政府負責排灌工程建設,交付使用后,農民作為受益者,只關注灌溉區內設施能否正常使用,而不關心維護渠道、機井等設施以便延長其使用壽命。日常管理工作缺位,資金、人員投入不足,形成了重建輕管、重用輕養的局面,從而使得建成的設施由于得不到定期和定時的維修和養護被破壞、丟失嚴重。
2.4 地下水開采嚴重
現在有的企業及高檔社區有時在不取得用水許可證的情況下私自開挖機井,隨意開采地下水、溫泉水,用以供暖、生活等,特別是冬季用溫泉水取暖的社區,回流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流進地下排污管道,采伐區未有及時回補,很容易引起更大的滲漏區,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嚴重影響了農田的灌溉。
3.1 抓好機電設備及灌區建筑物更新改造
針對灌區機電設備老化、灌區建筑物配套不完善等問題,抓緊做好灌區渠系及建筑物配套,設置測水量水設施,實施渠系襯砌,科學灌溉,減少灌區水資源滲漏損失,杜絕水資源浪費,由過去單純追求灌區規模、粗放式發展,逐漸轉變到追求灌區經濟高產、精細灌溉內涵發展上來。
3.2 科學規劃縣域調蓄水工程
過去由于各干渠出口沒設節制閘或已設節制閘,但由于運行時間長破壞嚴重,使汛期來水白白流走。為此必須對全縣的調蓄工程進行合理規劃,修建節制閘,對渠道進行襯砌,調蓄汛期來水,做好地下水回灌補源,做到蓄得住、流得出。
3.3 積極發展節水灌溉技術
灌區內由于發展的節水示范區的規模太小,所以應當大力興建節水灌溉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對大田作物,以發展管道灌溉為主,將地下管道布置一次到位,為今后發展噴灌打下良好的基礎;對適于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作物可適當推廣膜上灌、膜下灌、間歇灌等灌溉技術;對果樹、蔬菜、花卉、苗木等高效經濟作物,大力推廣微噴、滴灌、滲灌等先進高效的節水灌溉技術。
3.4 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
建立地下水觀測系統,有效監督和控制地下水位的降深、降速,嚴格限制漏斗區地下水開采,控制一般地區地下水的開采量,嚴格取水許可制度和取水許可審批權限。采取總體控制、定額管理的手段,限制地下水的開采,盡量不開采深層地下水。
冠縣水資源較缺乏,為搞好冠縣水利建設,應把全縣地下水動態觀測、大氣降水及分布、地表徑流等列為重點研究課題。不斷引進先進灌水技術,逐步對原有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加強對現有水利設施的管理,以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
(責任編輯崔春梅)
S274
B
1009-6159(2014)-07-0057-02
2014-03-14
崔波(1982—),女,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