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恒,董 龍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14)
德惠新河是為解決徒駭河與馬頰河之間低洼易澇地排水而修建的,流經德州、濟南、濱州3市,于無棣縣與馬頰河匯合后入渤海,總長172.5 km,流域面積3 249 km2。德惠新河自開挖至今已運行40余年,河道淤積嚴重,建筑物病險老化。2010—2012年2次發生流域性洪澇災害,沿線人民深受其苦。省、市領導對此高度重視,從以人為本、改善民生的高度出發,決定對德惠新河進行綜合性治理。工程按原設計“61年雨型”防洪、“64年雨型”排澇標準進行治理,建設內容包括河道清淤、堤防整治、維修加固或改建穿堤涵閘,配套建設支流入口水閘,堤頂道路建設等。其中,德州市本期實施的河道清淤工程涉及境內98.5 km的干流河道,清淤土方759.6萬m3,受益耕地面積61.92萬hm2,人口200余萬。
山東省德惠新河治理工程建設管理局為此次治理工程的項目法人,批準工程沿線德州、濟南、濱州3市成立工程建設管理處(以下簡稱建管處)為現場管理單位,具體負責工程的建設管理。
德惠新河治理工程已列入國家及省 “十二五”規劃,是山東省政府確定的重點工程。德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以提高流域防災減災能力為目的,以標準、規范、科學化管理為總推手,通過本次河道治理工程,達到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支撐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目的。
面對2010年、2012年嚴峻汛情,德州市水利局多方協調,多次向山東省水利廳、山東省海河流域管理局提交德惠新河治理報告,建議對德惠新河進行綜合性治理,提高流域行洪除澇能力。經多方爭取,省發改委分別于2013-01-18以魯發改重點 [2013]60號文和2013-04-22以魯發改重點[2013]429號文分兩期對德惠新河干流清淤項目進行了批復。項目立項后,德州市建管處不等不靠,超前謀劃,及早部署,迅速完成了市、縣兩級建管機構的組建,多次召開協調推進會議,安排部署工程前期調排水、遷占、架電等工作,為工程開工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施工環境。
德州市市、縣兩級高度重視德惠新河治理工作,把德惠新河治理作為促發展、保民生的的大事、要事來抓。項目立項批復后,市政府立即召開了德惠新河治理工程協調推進會議,對德惠新河治理進行動員部署,明確了各部門職責分工。同時,市、縣兩級均成立了以分管市長、縣長為總指揮,發改、財政、電力、傳輸、工程沿線鄉鎮等部門相關負責人為成員的工程建設指揮部,統一負責工程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為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一是嚴格執行工程“六制”,即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竣工驗收制和資金保障制。二是定期調度,強化督導。德州市建管處根據工程建設需要,成立了4個工程小組,將全線9個標段的任務進行分工,責任細化到人,工程組每天盯靠工地,對各自標段施工質量、安全、進度等進行督導檢查。三是堅持質量監督機制。山東省海河局、質量監督機構和監理單位派出工程技術人員進行項目督促、技術指導、工程管理和質量監督,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強力推進工程建設。四是堅持目標考核制。制定了 《德州市德惠新河治理工程目標考核制度》,明確目標,落實責任,把施工質量、安全生產、施工進度等納入對各標段的考核范疇。工程竣工后,根據各標段施工情況,對各標段進行考核評優,以促進工程順利高效開展。
德惠新河清淤工程德州段全長98.5 km,涉及沿河5個縣(市),9家施工單位和電力、傳輸、公路等多個部門,涉及面廣,協調難度大。德州市建管處緊緊圍繞工程建設大局,統籌協調,多方兼顧,妥善處理了引黃春灌與施工,遷占與群眾利益的關系,協調解決了上下游施工調水、電力架設及涉河光纜等諸多困難問題。共計架設電力線路83 km,征遷土地306余公頃,調排水800余萬方,保障了工程順利、快速推進。
德州市建管處多次召開建管會議,對工程質量提出明確要求。強化與質檢、監理等部門的協同配合,對各標段施工質量進行不定期檢查,發現問題,限期解決,跟蹤整改,確保質量。同時,建管處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成立了以建管處處長為組長,相關責任人為組員的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制定了《德州市德惠新河治理工程安全生產管理辦法》《隱患排查與治理制度》《應急管理制度》等19項規章制度;與各施工單位簽訂了安全生產責任書,明確責任內容,細化落實到人。安全生產工作真正做到了組織保障,制度健全,責任清晰,監督有力,獎懲嚴格,確保了工程無一起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河道治理項目是純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提高流域防洪除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為使德惠新河治理工程真正成為 “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德州市在項目前期設計和實施階段,利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各界進行了廣泛宣傳,使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沿河兩岸群眾充分認識到德惠新河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盡最大努力贏得群眾的理解支持,并吸納群眾正確的意見建議,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2013-07-09至2013-07-16,德惠新河流域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流域內平均降雨量281.5 mm,已接近2012-07-30至2012-08-07全市平均312.8 mm的降雨(兩次降雨過程歷時天數相近)。但通過對比前后兩次降雨過程,可以明顯發現,德惠新河治理后行洪除澇能力得到明顯提高,防災減災效益顯著。趙棒槌閘治理前在流量為171.9 m3/s的條件下,水位已達16.13 m;治理后,在流量為175 m3/s的條件下,水位僅為14.4 m,比治理前水位下降了1.73 m。鄭店閘在治理前流量為128 m3/s的條件下,水位為10.28 m;治理后,在255 m3/s的流量下,水位僅為9.87 m。可見,治理后增大了過流斷面,河道水位下降明顯。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治理前該河是高水位、低流量,治理后是低水位,大流量,治理前后差別巨大,效益顯著。2012年,德惠新河流域發生嚴重洪澇災害,沿線14余萬公頃農田受災,累計絕產面積3.33萬hm2,直接經濟損失達18億元。2013年治理后,在與去年降雨接近的條件下,河道水勢一直處于低水位安全平穩狀態,無一處河段出現險情,防災減災效益明顯。
德惠新河清淤后,可增加蓄水量約760萬m3,相當于一座小(1)型水庫,這不僅可以極大地緩解沿線水資源供需矛盾,還可以改善流域小氣候,補充地下水。同時,沿線800多座沉淀池大多位于鹽堿地,河底泥沙沉降后,可有效改善土壤墑情,沿線可新增耕地約333.33 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