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莉
(國網福建連城縣供電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362200)
非物質激勵可以激發人的潛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能力,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既能滿足自身的物質需求又能滿足精神文化需求,使人的心理處于健康和諧的最佳狀態。
在企業人力資源領域中,激勵是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重要內容。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詹姆士威廉對激勵的研究,激勵對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企業生產運營效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激勵包括物質激勵和非物質激勵兩種,其中物質激勵很早就成為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非物質激勵是指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為理論基礎,最大限度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潛能,不斷滿足人的非物質需求。馬斯洛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這五種需求是屬于非物質需求范疇。而從組織行為學角度來看,非物質激勵的內涵主要是激發人的動機,使人擁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朝向所期望的方向和目標前進的一種心理活動變化過程,也可以說是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過程。
(1)可以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最大程度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企業績效。在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環境中,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內容是員工工作積極性和熱情的充分調動。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激勵措施可以充分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最大限度發展員工潛在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促使員工自覺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不斷超越自己和完善自己,進而使員工的工作效率和企業的績效不斷提高,增加企業的生產運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可以增強企業凝聚力、向心力和競爭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現階段,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生產運營決策的執行效率和其帶來的經濟效益,都離不開全體員工的共同參與和奮斗。通過采用非物質激勵的方法可以讓員工得到企業的人文關懷、熱切關心和溫暖,進而增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員工將企業當作自己的家,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和缺點,與市場、人們的需求相適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主人翁意識,以此增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企業的形象和信譽,獲取和維持企業的人力資源競爭優勢和整體競爭優勢,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人力資源管理水平。
(3)利于創建優秀企業文化,留住和吸引高端引領人才。科學有效、自由開放的優秀企業文化,不但可以留住企業各方面的人才,而且還利于吸引高端引領、高科技技能強的專業人才,以此創建一支優秀的高素質、高文化和高技能的知識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隊伍,不斷為企業的人力資源注入新的血液,保持和增強企業文化的自由、開放、寬松和活力,從而促進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目標是企業和員工發展的主要目的,企業和員工的發展離不開目標。其中企業生產運營的最終目標是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企業員工個人發展的目標是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職業理想,在滿足自身物質生活需求的基礎上不斷滿足自身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因而,建立科學有效、合理的目標是實現激勵效果的重要環節。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員工,員工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獲得滿足也離不開企業的發展,而且企業在人力資源等各方面的管理目標和計劃需要員工的配合和執行。企業領導者和管理者對員工的充分信任和授權,讓員工主動參與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充分發揮組織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突發情況的應急能力,在主人翁意識的驅動下自覺參與到企業各項管理活動中。這樣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留住人才和技術,而且還可以吸引更多的高端引領、綜合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人才進入企業,提高企業的人力資源競爭優勢。
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文化是企業獲取和維持競爭優勢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在文化激勵方式的應用過程中,企業通過優秀文化理念和未來共同的價值取向,尋求與員工產生情感共鳴和價值取向的認同,激發員工把自身的利益和未來的職業發展與企業發展連接為一體,同呼吸共命運,讓員工通過不斷的奮斗努力實現自己期望的成績和目標,得到企業全體員工的認可,而且還可以為員工創造更好的發展機遇。將文化激勵方式與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讓員工對企業文化有充分了解與理解,培養積極的心理狀態,傳播正能量。
綜上所述,非物質激勵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管理方法,適當的激勵可以收到不可估量的積極效果,而過于激勵而缺乏剛性管理的約束機制,則會使企業變成一盤散沙。因而,企業要合理運用非物質激勵方式,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從而最大發揮非物質激勵的積極作用,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1]唐東.淺析激勵機制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科技致富向導,2012,20(29):106.
[2]劉映池.非物質激勵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技術與市場,2011,15(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