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連霞
(山東師范大學 人口資源與環境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產業結構是反映區域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近幾年山東省經濟迅速發展,產業結構由最初“二、一、三”模式轉變為“二、三、一”模式。但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結構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探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業結構問題, 并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戰略措施,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對山東省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的參考意義。
近幾年,山東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大幅度壓縮第一產業,大規模發展第三產業。 2011年, 山東省三次產業比重為8.7∶53∶38.3,全國平均水平為10.1∶46.8∶43.1。 同時,山東省的生產總值為45361.85 億元,比2010年增長10.9%。 其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增長4%;第二產業增長11.7%;第三產業增長11.3%(數據來源:《2012年山東統計年鑒》)。 可見,山東省三次產業比重都有所上升,第二、三產業上升幅度較大。 但山東省“二、三、一”的產業格局一直沒有改變。
山東省“二、三、一”的產業格局發展過程中,農業產值比重不斷下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很快,呈不斷攀升的趨勢,在生產總值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就工業結構來說,層次不高。至今,山東省工業結構仍以原料加工型為主,其中傳統制造業產值占較大比重,約占工業總產值的74.4%,而高新技術產值比重僅占17.5%。 因此,從工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提高產業素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盡快轉向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關鍵。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產業逐漸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同時也是吸納勞動力最多的產業。經濟發展對第三產業的需求越來越大。 但一直以來,山東省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就目前發展來說,其占GDP 的比重遠遠落后于廣東、江蘇等省市。 另外,還存在著產業單一、環境落后、資金不足等問題。 因此,山東第三產業發展空間仍很大,尤其是服務業發展潛力巨大, 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在面臨嚴峻挑戰的同時,也會給山東省的經濟帶來質的飛躍。
由于各方面原因,在經濟發展方面,山東西部內陸地區明顯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這也給產業結構的優化帶來很大障礙。在工業化水平上,東部沿海地區早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而西部內陸地區卻仍處于工業化初期,淄博、棗莊、東營為典型的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單一,競爭能力弱,經濟增長缺乏動力。 在“九五”前4年,三市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1.8 和1 個百分點。 東西產業結構布局不協調導致了經濟發展差距,而且,從目前趨勢來看,東西經濟發展差距仍有擴大之勢。 因此,調整優化東西部產業結構,加快西部內陸地區經濟發展,有效解決東西部經濟發展中的較大不平衡性, 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重視農業的發展,穩固農業的經濟地位。 要大幅度提高農業發展層次,調整產品結構、區域種植結構,并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確保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運用高新技術大力發展工業這一支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形成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產業門類。 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健全服務設施,提高綜合服務能力。 力求使三次產業比重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工業結構的調整主要是引進先進技術,重視消化、創新,并向境內外資企業學習。 對產業的承接向產業鏈的中高端轉移,力爭成為產業鏈高端的“創新”強省,并用先進技術改造產業鏈的薄弱環節,提高整體水平。
發展第三產業,要全面發展。 首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從提高服務業整體素質的角度來講,要著重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業, 以提升服務業的層次和技術水平; 壯大發展新興服務業,要抓住居民消費觀念轉變的機會,引導人們消費,擴大新興服務業市場,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依靠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積極創新經營方式,提高服務效率;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從各方面大力改進體制機制環境、市場環境、消費環境、社會環境,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的平臺;拓寬服務業融資渠道,建立政府專項引導資金,引導社會和各企業加大對服務業的重視和投入。
首先,加快西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對山東省經濟發展而言,農業是基礎,對西部地區更是如此。 因此,要全力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 此外,還要不斷調整農林牧漁業結構,重視高效經濟作物的發展,以大力發展非農產業。 其次,大幅度發展工業,推動產業升級。 西部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應利用這一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此外,合并數量多、層次低、規模小、質量差的工業企業,提高西部地區工業的核心競爭力。 再者,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 改造西部傳統農業,促進產品結構和產業升級,著重發展新興服務業,進一步提高服務效率,使第三產業的發展再上新臺階。
[1]張玉明,張娜,王浩.山東省產業結構演變與調整優化研究[J].農業經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