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婧 周建軍 常 濤
(天津科技大學,天津 300222)
傳統出版主要以出版紙質圖書、期刊和報紙為主,而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普及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光盤、電子書和網上獲取所需知識和信息的讀者越來越多。 這種趨勢必然帶來出版內容、形式的轉變以及編輯工作和服務方式等的轉變。
縱觀我國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發展的歷程, 觀望——跟進——推進的脈絡十分明晰[1]。 在當前出版發展形勢下,出版行業正處在由傳統的、單一的紙質的出版向以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為依托的數字出版轉型的時期, 改革的實質則是由機械經濟和工業經濟向網絡經濟和信息經濟轉變。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強新興媒體建設。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建設。 ”政府部門大力推動,促進了數字出版行業的發展。 《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了重大工程31 項, 其中與數字出版直接相關的就有17 項。 2011年,《數字出版標準體系研究》報告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數字出版標準化的整體框架已基本形成,2011年也被稱為數字出版標準建設年[2]。
數字出版己成為新聞出版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十一五”以來, 我國數字出版業產值從2006年的213 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 377.88 億元,年均連續增長率遠超其他行業,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與市場需求間的滿足關系持續穩固。 2011年互聯網廣告512.9 億元,網絡游戲428.5 億元,手機出版367.34 億元,占據數字出版全年收入前三甲[3]。由此可見我國數字出版、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等新興出版業態發展勢頭之強勁,蘊含市場潛力之巨大。
信息感知能力, 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及科研活動中捕獲、選擇、加工、傳遞、吸收、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將信息物化為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能力,包括信息識別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4]。 當今社會是典型的信息社會,編輯主體需要對眾多稍縱即逝的信息具有敏銳的感受力并能迅速做出能動反應,通過多種媒介對來自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生活等諸多方面的信息進行收集并迅速認定其價值進而果斷地進行取舍、整理、分析,將有價值的信息進行編排組合、加工整理,為選題策劃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及突破口, 根據市場需求與大眾所需知識進行高質量的選題策劃。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而文字又是表達語言的工具。 語言文字作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編輯工作的原料是編輯信息即文稿,對編輯信息進行選擇鑒別, 具有較高的語言文字能力是編輯進行信息轉換的必要條件。 語言文字能力是編輯工作者對文稿的語言文字表達方面存在問題的綜合處理能力, 出版物的思想內容只有通過語言文字才能表達出來、傳播出去。 在書面語言的規范工作中,書報期刊實際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編輯應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既高度認識又腳踏實地確立和實踐編輯的語言文字觀。 編輯工作者要熟練掌握語文基礎知識, 并能夠運用相關的邏輯、語法、修辭等方面的基本功,對不符合規范的病句做出準確判斷并修改,對生造的詞語、用錯的標點和錯字別字進行改正,使所編輯的文章能夠文從字順、言簡意賅。
在目前競爭日益激烈的出版業中,編輯在工作中既要與作者、讀者和發行企業等進行溝通協調,又要與編輯部、出版部、發行部等內部環節打交道, 這就要求編輯具備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這樣才能使得與其聯系的各部門、各環節通力合作,使得工作高效完成。而人際溝通是社會中的人互相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溝通協調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編輯需要通過平時的學習與積累來提高溝通協調能力, 同時也可有意識地與工作中的其他工作人員積極聯系,培養溝通的能力。在溝通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社會交往的基本原則,如誠信、守時、信任、尊重等,這樣才能通過人際交往達到良好溝通協調的目的。
出版企業作為文化企業, 理應注重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倡導“終身學習、全員學習”的理念。 編輯要提高研究能力,善于對學習內容和過程進行綜合與分析,勤于思考,加強調查與研究,形成相應的研究成果,營造注重學習與研究的良好氛圍,并在實踐工作中應用研究成果[4]。
首先, 數字出版是文化傳播的手段而非文化傳播的目的,這是需要我們明確的。 在當今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數字出版并不是一種出版的類型, 而且數字出版物也不是一種出版物的種類。 數字出版實質上是一種傳播信息與知識的技術或者說是工具。 它與人們以往習慣的按照出版物形式來劃分的紙質圖書、電子圖書有著本質的區別,作為出版業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其在出版中的應用是為出版根本目的服務的[5]。
重構編輯思維模式, 讓數字出版實現過去無法完成的功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 出版物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 讀者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 同時讀者的需求也是與時俱進的。讀者的需求可能是一種或是多種,但目前的紙質出版物和電子書都是以單一的方式進行出版。 因此,讀者的需求可以是同時滿足,也可前后補充。 因此,對出版發行模式與運行機制進行重構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可以考慮重構的方向有組織圖書的出版內容、安排表現形式、選擇出版模式、拓展立體發行渠道等。對于編輯而言,思維方式也應從平面走向立體。數字出版要求編輯組織出版內容時向支持主題檢索、 開放鏈接、 知識發現等方向發展,而原來可能僅是從紙質媒介出發,設計思考時多考慮的是平面構圖與紙張油墨的適應性能等。 編輯應利用數字出版技術來揭示內容、管理內容,使內容的表現更為豐富多樣,使讀者感覺更加體貼。
互聯網時代,數字出版涉及的技術十分龐雜。 作為編輯,應首先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技術, 建立起技術知識的基本框架和基礎,在實踐中逐步拓展和提高。編輯掌握技術絕對不是為了承擔技術責任,而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層次[6]。因此,對于大多數技術,編輯需要從宏觀層面掌握其主要特點、適用范圍、基本原理、發展趨勢、使用成本等,幫助自己增強溝通水平、掌控項目實施、提高創新能力、完成運營維護。 編輯應了解數字出版相關技術,比如媒體加工技術、網站搭建技術、網站的系統構成、可擴展符號化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技術、檢索技術、數字版權保護技術、搜索引擎優化技術、用戶體驗相關技術等。 總的來說,編輯掌握數字出版技術的目的不是開發,而是策劃、管理、協作和運作。 編輯掌握的數字出版相關的技術越多,對自身的工作就越有利。
對于編輯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不論是傳統出版時期還是互聯網時代,都應該是全程策劃和對內容服務進行編輯,都應該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 如:政治素質,包括社會責任感、思想水平、職業道德、精品意識、誠信服務意識;知識結構,包括專業技術知識、語言文字知識、編輯業務知識、數字技術知識;業務能力,主要有學習與調研能力、搜集信息與利用能力、溝通與整合資源能力、創新意識與數字產品研發能力、經營分析與管理能力、數字出版物的把關意識與把關能力、數字技術的運用能力與網絡出版的運作能力。
在數字出版時代,編輯出版仍然有很多的“不變”,包括文化創新方向不能變、為讀者服務宗旨不能變、堅持編輯工作改革不能變[2]。策劃職能、選擇與優化職能、把關職能這三項編輯的基本職能在數字出版時代不僅沒有過時, 相反應該得到進一步加強[7]。
編輯是出版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是知識傳播的踐行者,承擔對文化信息進行篩選與優化的工作,是實現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變的推動者,是改革與創新數字出版流程的主體[8]。在互聯網時代,編輯的素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編輯的政治理論水平、編輯的專業知識、編輯的學術造詣、編輯的心理素質和工作經驗等。 編輯工作的特點決定了編輯素養的重要性。 在數字出版時代,對編輯素養的要求將大大高于傳統出版時期[9]。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編輯人員要解放思想,努力學習,迎接挑戰,盡力提高自身的素養。 編輯除了要具備傳統出版時代的素質外,還必須具備較強的信息能力、豐富的版權知識、必要的外語能力。
[1]梁春芳.轉型期數字出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現代出版,2011(2):76-79.
[2]張曉岳.云計算對數字出版產業鏈的影響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學院,2014.
[3]肖洋.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3.
[4]徐江濤.論數字出版背景下編輯素質的培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10(5):124-126.
[5]吳平.數字出版時代的編輯理念[J].中國出版,2009(2):53-55.
[6]石雄.數字出版對編輯的技術要求[J].科學與出版,2011(5):65-68.
[7]吳燕.數字出版時代編輯職能的變與不變[J].中國出版,2011(9):29-32.
[8]張洋.數字出版模式中的編輯定位與職能[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4(2):247-249.
[9]曹麗華.數字出版時代編輯人員素養探討[J].管理工程師,2011(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