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偉
(安徽理工大學 土木建筑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高校青年學生科技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探究
——基于某大學學生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
任少偉
(安徽理工大學 土木建筑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探索高校青年學生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培養高校青年學生拔尖科技創新型人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經過探索實踐,構建以創造學的系列課程為載體,以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為主渠道,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為依托,以“五個一”訓練和“三百”工程活動為重點的培養體系,是高校培養青年學生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高校學生;科技創新型人才;理論與實踐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1]人才是社會文明進步、人民富裕幸福、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推動力量。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加快人才發展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重大戰略選擇。[2]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科技部徐冠華部長曾提出“高等學校已成為我國創新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3]
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注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積極營造鼓勵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使學生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努力為培養造就更多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技術的發明者、新學科的創建者作出積極貢獻。[4]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破解“錢學森之問”,努力培養拔尖創新創業型人才,已成為各級各類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共同課題。
(一)創新、拔尖創新人才的概念
關于“創新”的概念,各學科有不同的解釋,涵義較廣。一般而言,既包括人類社會和文化的革新與改造,也包括科學與技術的發現和發明。創新是指個體和群體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斷地拓展其認知和行為結果。[5]熊比特將創新定義為“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即“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霍默·G·巴尼特在《創新:文化變遷的基礎》中說:“創新”是指“在實質上不同于現有形式的任何新思想、新行為或新事物”。
拔尖創新人才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博專知識、創新能力,具有明確的目標選擇、長期的優勢積累和突出的創新業績,被社會承認的學術、技術、企業和管理等方面具有競爭力的創新精英人才。
(二)立足全面發展,構建四種結構,凝練創新人才培養思路
哈佛大學陸登廷教授認為,地球上最稀缺的資源是經過人文教育和創造性培訓的智力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思路,促進大學生人全面成長成才,應重點塑造創新型人才知識、能力、方法和思維四種結構。
一是創新人才的知識結構。在人才的知識結構中,人文知識結構是基礎,專業知識結構是主干,創新知識結構是重點。知識是人的各種能力的基礎,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創造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知識的多少決定著一個人創造層次的高低。創新的本質即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大量地閱讀人文作品有利于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訓練形象思維,同時從優秀的人文作品中去學習哲學要比單純從哲學的概念中去了解辯證法要優勝的多。
二是創新人才的能力結構。創新人才能力結構主要包括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學會團隊分享與合作能力等。
三是創新人才的思維結構。以數學,邏輯學等為訓練途徑的直線邏輯思維;以文史哲藝等作品為訓練途徑的空間形象思維;以動手實踐為訓練途徑的復雜直覺思維;以苦思冥想,靜慮法為訓練途徑的四維靈感思維,構成創造性思維的主體。
四是創新人才的方法結構。創新人才的方法結構主要包括以發散思維為基礎的創造性培訓;形成辯證思維觀即以變化發展視角認識事物,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運動、聯系、發展的觀點觀察世界;形成系統方法觀,著眼于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環境的相關聯系和相互作用綜合地考察對象,求得整體最佳功能的科學方法。
學校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經過實踐證明,以創造學的系列課程為載體,以課外科技活動為主渠道,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為依托,以“五個一”訓練和“三百”活動為重點是培養高校拔尖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一)強化創新教育活動制度化,構建拔尖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該校在機械工程學院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試點,并在試點學院成立“人文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中心”和“創新能力試點班”。成立工程實踐與創新教育中心,統一管理全校創新教育課程教學、學科競賽和工程實踐活動。配有專門教學和管理人員及設備設施,為校內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提供場地、設備及指導;分批投入資金,用于基地場所、購置教學實訓、實驗訓練設備、配套裝置和環境建設,把中心建設成為一個集綜合性、開放性、創新性為一體的校級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創業教育基地。
學校專門成立由各學院、教務處、科研處、團委、學生處等多部門組成的“大學生創新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學校教學院部成立學院(部)大學生大學生創新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學校制定 《人文素質教育考核方案》、《創新能力試點班實施方案》等文件;全面修訂專業培養方案,將不少于兩學分“創新教育與實踐”作為必修的實踐性環節納入全校各專業的教學計劃;出臺《大學生創新教育活動管理辦法》等六個創新教育活動的相關管理規定和政策,將創新教育活動制度化。學校高度重視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建設,制訂有相關獎勵條例,鼓勵優秀教師積極參與到大學生創業活動中來,逐步形成一支穩定的、熱心于創業教育的師德高尚、創新意識濃、團隊意識強的專兼職師資隊伍。長期聘請校外創新創業教育專家、知名學者和企業家來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活動,并指導創業活動的開展。
(二)四維一體,拓展高校青年學生科技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新途徑
1.以創造學系列課程為載體,激發青年大學生創新意識
該校以開設“大學生創新能力試點班”為平臺,在夯實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對學生進行創新和創業的專門訓練,積極探索開發大學生創造力的有效模式。經過認真評估準備開設《創造學與創新能力開發》、《創造技法》、《發明與專利》等六門創造學方面系列課程為為載體。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和觀察力,鼓勵并要求大學生創新能力試點班的同學在大學四年中堅持:“每日一設想、每日一觀察、每周一交流、每學期一創意設計、每人一項專利”活動。學校每年舉行“創新的價值——每日一設想”科技創新競賽。十多年來,同學們的小設想和小觀察已達500000多條。同時積極聯系市專利局,開展合作,探索方法,大力支持同學們申請專利,申請費用等由學校先墊付,專利局給予報銷,對獲得國家專利的同學給予1000~1500元的獎勵,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截至目前,全校學生累計申請專利530多項,授權專利達287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
2.以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為主渠道,增強青年大學生創新能力
學校已形成培育大學生創新精神為核心,激發學生創新欲望、培養創新意識,促進創新實踐、產生創新成果為主線的較為完整的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體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如“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等全國大型賽事,在科學研究道路上力爭有所建樹。學校制定完善的學科競賽管理和獎勵制度,每兩年開展學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文化節、撥出專款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研究項目,積極孵化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3.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挖掘青年大學生創新潛能
學校以選擇“讀百部名著、觀百部名片、唱百首名歌”三百工程活動為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契入點,制訂《大學生素質教育實施方案》,并將其納入到教學計劃中,并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為每位同學建立素質教育檔案,每年考核一次,將其所讀的名著填寫在素質教育考核本中,并做筆錄,然后通過院專家評委會進行交流、評審、面試來評定出獲獎者。考核結果作為學生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學校開設《觀百部名片》課程,每周播放中外名片專場,每學年播放三十余部名片供同學們觀摩,同時寫出觀后感,交由院專家評委會評獎以示鼓勵和督促。每學年的五月和十一月舉行大學生歌詠比賽,并將比賽結果記錄在素質教育考核本中。
4.以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為依托,增強青年大學生創業能力
依托創新實踐基地,同學們的創新設想、專利項目、在課外科技活動和科研訓練計劃中的項目得以完成并轉化為創業項目,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創業能力。市人社局撥出專款,在學校建立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對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進行創業技能進行全方面的培訓,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了解創業流程,增強大學生創業本領;學校與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合作,設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為學生初創企業提供經營場地、項目對接、政策咨詢等服務,讓大學生在園區模擬創業,大力促進大學生創業項目孵化。學校與市政府聯合成立大學生創業工作站,大學生創業工作站對入孵的大學生創業項目給予場地、資金、技術、智力和政策等方面的扶持,開展創業意向調查,提供經常創業政策咨詢、創業流程指導和跟蹤服務,為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開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進一步明確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凝練一批優秀研究成果,闖出一條創新型人才培養特色鮮明新路子
進一步完善和明確了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探索實施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目標,將專業教育、工程實踐、人文素質教育和創造性訓練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既掌握工程知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初始創新能力和較高人文素質的創新性人才模式,走出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路子。人才培養改革實踐中,學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已經取得了10余項省級國家級教學研究成果,并在學校全面推廣實施,并已成為各專業新一輪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
(二)培育一批科技創新型拔尖青年學生典型,形成一批學生科技創新成果
目前,學校學生累計申請專利530多項,授權專利達287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近年來,全校共有7000余人次參與“大學生挑戰杯”等創新創業比賽,學校連續五年成為“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發起高校,學校積極組織并資助學生參加國家和省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大賽、智能車、電子設計、機器人仿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節能減排、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等各項學科競賽活動,并取得200多項國家級、省級獎項。大學生創新創業典型不斷涌現。一名學生榮獲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榮獲全國第五屆“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該學生獲國家專利11項,并利用自己專利技術創辦環保技術公司。一大批創業校友的企業每年都回母校吸納大量畢業生就業,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益。
(注:該論文系安徽理工大學2013-2014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課題研究項目(校思政會【2013】3號)研究成果)
[1]江澤民.1995年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http://big5.china. com.cn/chinese/2000/Aug/2707.htm.
[2]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http://www.gov.cn/ jrzg/2010-06/06/content1621777.htm.
[3]徐冠華.第二次全國大學科技園工作會議上的講話,http://www. most.gov.cn/kjzj/dxkjy/fzdt/200403/t20040319_12498.htm.
[4]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http://www. 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