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敬
(蚌埠學院,安徽 蚌埠 233012)
劉利平、馬曉建在《全面發展工程素養的“大工程”教育觀》中提出,“大工程”教育觀是以工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將工程教育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相融合的現代工程教育觀。“大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在高等工程教育及其它非工程教育的各層次教育環節中,提高公民的工程素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1]相對于學科的發展和學生知識的獲得,大工程教育觀突出強調的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習能力的提高,側重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工程化”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大學英語,作為一個基礎學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用英語有效地表達與交流能力及終生學習的自主能力。這就決定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來實現英語交流表達等綜合能力和對英語語言的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為整體的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工程化人才培養目標服務。
為實現以上大工程教育觀下的大學英語人才培養目標,就要求大工程教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及實踐活動(包括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及相應的評價考核體系等方面)要具有系統性、綜合性、完整性和可持續性特點,教學重點應放在對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語言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上。教學過程要體現出信息化特征,結合現代的教學手段和網絡信息技術,突破傳統的固定模式;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應以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而相應的評價考核體系也應具有系統性、全面性和科學性,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各項實踐能力都應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
筆者在一項前期項目中用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的大學生英語能力的一般要求水平的自評/互評表[2](附件二)對幾個普通本科高校的已經完成了三個學期大學英語學習的大二學生的英語能力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共計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1份,得出的結論是:普通本科高校的大二學生,雖然絕大多數學生都已經順利通過了各個學期的期末考試,但是他們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和實際語境中的英語交際能力卻仍然普遍較差。其中90%以上的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較強,但是聽說、翻譯能力以及運用英語在不同語境中進行交際互動的能力卻還很弱。
筆者就造成此情況的原因對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和他們的教師進行了訪談調查,了解到,目前相當一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教育現狀與大工程教育理念嚴重脫節。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兩點:
第一,教學過程及手段不符合“工程化”的信息化要求。主要表現在:學習資源分散,缺乏系統性,組織混亂;不同層次的學生統一集中上課,良莠不齊,卻必須統一進度、內容、難度,造成了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不佳、針對性不強的結果。而且,學生學習地點、時間固定,學習場所主要在教室;多數高校目前英語教學資源設備有限,教室擁擠,教學手段單一,現代化多媒體設備應用僅僅局限于教室和課堂時間,學生課下自學時則多數局限于書本和自習形式。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低,自主學習過程缺乏指導機制。
第二,工程實踐能力及學習效果缺乏全面、及時、有效的評估。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提出,“教學評估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體系對于實現課程目標至關重要。它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又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學評估分過程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兩種。過程性評估包括學生自我評估,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教務部門對學生的評估等。各校通過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的記錄、網上自學記錄、學習檔案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形式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估和監督,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2]終結性評估是指期末課程考試和能力水平考試,應以評價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為主。但根據調查結果,實際教學過程中,終結性評價方式長期占主導地位,而且考核內容忽視口語表達和交際等“工程化”人才所需重點培養的實踐能力的考察。同時,形成性評價缺乏科學系統的內容和依據,較隨意。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應從建立信息化教學過程、實施多層次教學方法、改革配套考核評價體系方面進行大學英語教學考核改革。
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各高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的教與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2]這樣,就為分層次教學提供了靈活、方便的教學手段,使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即 “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分級包括學生層次分級和課堂層次分級(包括傳統課堂、網絡延展課堂和自主學習課堂三個層次)。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級,針對不同級別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授課內容和方法,因材施教。比如,根據高考英語成績,將學生分為加強班(120分以上)、中等班(90~120)、基礎班(90 以下)三個分數段層次,分別以基礎、中等難度、較高難度三個層次的教學內容以慢、中、快三個層次的教學進度授課,根據學生不同的英語基礎和水平因材施教。分級教學的重點是對高分和較低分層次的學生在網絡延展課堂進行輔導,在自主學習課堂布置相應任務。對高分加強班學生在網絡課堂上進行重點拔高培訓,在自主學習課堂中增加英語學習任務,加快學生學習步伐;目標是使他們提前通過四、六級考試,注重英語實際交流能力培養。對基礎較弱的分數較低的基礎班學生,教師在網絡課堂上進行基礎知識和初級英語輔導,逐漸跟上正常教學進度,趕超基礎較好的加強班和中等班學生。要注意,三個層次的班級的學生成員需隨時根據其成績的進步提高程度不斷進行調整,即“滾動制”,這樣,可極大地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提高成績、晉級求知的積極主動性,同時培養其競爭的學習態度。
同時,為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課前可開展形式多樣的10分鐘口語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一個單元的主題,自由選擇形式、體裁、內容,如英文演講、短劇、英語詩歌散文配樂朗誦、新聞、歌曲演唱、歌詞講解等。學生可單獨完成,也可發揮團隊協作的優勢。形式包括討論、對話、辯論、演講、表演、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方式,教師適時記錄并評價,可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大工程教育背景下的評估體系應該重點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兼顧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所以,需構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全程性評價體系,注重形成性評價。其中,過程性評估中應包括學生自我評估,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教務部門對學生的評估。學生的自我評估和相互之間的評估可運用《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所提出的自評/互評表;教師和教務部門對學生的評估不僅要通過期末考試,還要建立平時課堂學習的學習檔案,建立包括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平測、口語表達交流能力考核、聽力考核、英語實踐活動、網絡課堂及自學表現等項目結合起來的平時成績綜合考核體系。比如,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大學英語考核體系中以期末考試這種紙質試卷形式的終結性考試模式為主,應在終結性評估即期末考試中增加口語測試,試卷加大主觀題的比例,以培養學生表達應用能力。期末考試的內容要與課堂教學、教材和網上指定學習內容相結合,選擇合適的題型,側重考察學生的語言技能掌握情況。考試標準可參考國家四、六級考試的評估參數及標準。
除了多層次課堂教學之外,為全面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應開展形式多樣的英語實踐活動:每學期應對公共英語學生也開設一定課時的外教口語指導課、適當課時的英文電影欣賞課,晨讀(如英語角等口語訓練)晚聽(收聽VOA、BBC等短波廣播節目)活動,舉辦各種形式的英語競賽(如演講、翻譯、作文、朗誦、英文歌唱大賽等),組織相應主題的外語圣誕演出、舉辦英語專題講座等。依據學生在各種英語實踐活動的表現,對其進行評價計分,并計入學期總成績。
這樣,學生學期總成績就由三部分構成:形成性評價成績、終結性評價成績和英語實踐活動成績。從單純關注書面轉向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從強調四級通過率轉向強調聽說表達能力;從強調學生集體共性教學轉向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教學;從關注每學期的期末考試結果轉向關注學期中的具體學習過程,也就是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外語知識學習和能力形成過程中自身的發展和變化。
總之,工程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積極采用以大學生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為培養目標的教學手段方法,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及內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配套考核體系也應注重包括聽、說、讀、寫、譯以及實際情景中的英語口語交流表達等實踐能力全面的考察,而非只是一紙期末試卷所單純考核的分數。
[1]劉利平,馬曉建.全面發展工程素養的“大工程”教育觀[J].遼寧教育研究,2007,(1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