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武漢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我國的獨立學院成立近十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畢竟其辦學歷史較短,校園硬件設施和辦學經驗、教學制度等還無法與公辦院校相比,且也不能把公辦院校的東西拿來照搬照抄。獨立學院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辦學目標進行有特色的建設。其中,獨立學院的校園英語環境建設尤其處于初始階段。
然后近年來,隨著現代應用語言學和現代外語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模式和方法策略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語言環境和情景對于外語學習至關重要。[1]語言學習離不開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國人學英語之所以難,關鍵也是在于缺乏必要的英語學習氛圍。除了課堂上營造良好的英語環境和設計仿真交際情景之外,建設立體化的校園英語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形成一個學生隨時隨地可看、隨時隨地可聽、隨時隨地可說的立體英語氛圍,讓學生天天都有學英語的機會(input-輸入),時時都有用英語的可能(output-輸出),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加強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獨立學院來講,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因為獨立學院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大學英語教學要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譯方面的實際運用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要盡可能多地操練英語,將自己沉浸于英語環境之中。然而,獨立學院普遍存在教學設施缺乏、授課班級過大、大學英語課時壓縮;獨立學院的學生普遍存在英語基礎稍差、學習主觀能動性不足、自信心不強等問題。所以,針對這些特點,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立體化英語學習環境,增加他們接觸英語、練習英語的條件和機會,不僅對于提高他們的英語“聽、說、讀、寫、譯”實際運用能力以及英語整體水平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而且對于鍛煉他們的社會交際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質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著名語言學家Krashen在他的《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一書中提出,提高外語能力有兩種途徑:一是習得(Acquisition),二是學習(Learning)。[2]習得是一種“自然的”、無意識的過程,與兒童掌握母語的過程相似,也就是通過理解語言和使用語言進行有意義的交際而獲得語言能力;學習則相反,是指一種有意識地掌握某一語言的語法規則的過程,其方式是正式的教學。在這兩條途徑中,習得比學習更有利于學習者直接有效地掌握外語,是一種更“自然、天然”的方法。我國學生外語能力的獲得卻主要是通過“學習”的途徑,所以更有必要在習得方面進一步加強。而加強“習得過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重學習環境的建設,讓學習者在真實或仿真語言環境中自然習得外語。可是我國大的社會英語環境目前普遍不佳,使用和練習英語的條件和機會非常有限。而校園英語環境是學習環境的重要方面,所以加強校園英語環境建設是促進學生外語習得的一條有效渠道。
即使是在“學習”途徑方面,學習環境的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興起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縮寫為CLT),是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是現代學習理論的發展與突破。它在教學領域帶來了學習觀和教學觀的根本性變革,它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外部環境下(包括教學環境、家庭環境直至整個社會環境)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3]它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者進行“發現式”和“探索式”學習的場所,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學習工具(包括軟件工具)和信息資源進行學習,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而課外學習是整個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環境是學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沉浸于豐富多彩的校園英語氛圍中,也是一種學習的形式,對于提高他們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大有好處。
所以,不管是從“語言習得”還是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注重語言環境的建設和設計都是提高學習者外語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大學英語教學必須關注的重要方面。
獨立學院當前普遍存在經費緊張、場地有限的客觀現實,這給營造良好的立體化校園英語環境帶來了困難。但為了充分發揮校園英語環境的巨大潛能作用,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既要遵循語言習得、語言學習以及外語教學的基本原理,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獨立學院及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吸引英語教師和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做到有針對、重實效,能夠激發和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并運用英語。
校園英語環境大體上可以分為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相比較而言,硬件的建設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所以,獨立學院當前應重點加強軟件環境方面的建設,以后逐步完善硬件環境建設。
校園的軟件語言環境是豐富多彩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也需要學校不斷探索和發展完善。有些公辦院校好的做法可以借鑒,但一定要根據獨立學院的實際情況開展,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一定的模式和傳統,年年延續下去。
1.在校園廣播中安排英語節目。英語節目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的知識層次水平差異,力求節目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難易適中,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引人入勝,激發學生參與“聽”的意識。可以開辟“學習”、“娛樂”、“新聞”、“熱線”等板塊,設置“每日一詞”、“VOA 慢速英語新聞”、“BBC英語新聞”、“四、六級聽力”、“英語笑話”、“英語會話”、“英語短篇故事”、“西方社會文化”、“諺語”、“英語歌曲欣賞”、“校園新聞”、“聽眾信箱”、“有獎聽力”、“現場答疑”等。可以面向學生公開招聘廣播電臺英語節目主持人,以鍛煉他們的能力。
2.組織好英語角活動。獨立學院可以專門劃定一塊區域(操場角落或多媒體教室),固定舉辦時間,安排外教和中國老師現場組織。每次的英語角活動,結合當時的社會熱點和校園重要新聞擬定一個主題,事先通知所有的學生,也可以結合西方一些節日舉行相應的聯歡會或游戲,以吸引更多的學生自愿參加。同時,外語系可以要求英語專業學生按時參加,以增加人氣,形成良性循環。
3.創辦各種英語協會和興趣小組。獨立學院可以成立或者鼓勵學生個人創辦各種各樣的英語協會,如“英語演講協會”、“英語閱讀協會”、“英語寫作協會”、“英語口語協會”、“英語電影興趣小組”、“英語晨讀興趣小組”等等。這些組織要定期開展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興趣以及英語實際運用能力。
4.定期舉辦“英語周”活動。在活動期間,學校可以邀請外籍專家、國內英語教育專家或英語成功人士(如李陽·克立茲)來校講座,介紹英語學習方法;也可以舉行英語文藝晚會、英語辯論會、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寫作大賽、英語翻譯比賽等,或放映英文原版電影,或與外國留學生舉行聯誼會。這些活動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好英語的熱情。
5.結合英美國家重要的文化傳統或節日舉行相關活動。比如,在圣誕節期間,學校可以組織一系列的活動,也可以組織板報或墻報評比,專題介紹圣誕節的來歷和各種知識。還可以就外國的禮儀、風俗和傳統進行有針對性地專題介紹。這樣,學生既學習了英語,又了解了英語國家文化。
6.開展英語夏令營活動。學校可以自行組織或參加地區性及全國性的大學生英語夏令營活動,甚至還可以與國外大學聯系共同舉辦夏令營活動。近幾年,“澳大利亞英語夏令營”、“新西蘭英語夏令營”、“英國英語夏令營”等活動已在國內一些高校相繼出現,去國外生活和學習為學生提供了最真實的英語環境。
7.學校各部門名稱和所有的宣傳指示牌均應實行中英文對照,并盡可能多地使用英文指示語。校園內只要有漢語的名稱牌和指示牌均應配備相應的英文,這不僅可以增加校園的外觀美感,而且使得學生在校園的任何地方都有機會隨時隨地學習英語。
這些軟件環境的建設,所需資金并不多,關鍵是學校領導及外語系要高度重視,認真組織,方能見成效。
校園的語言硬件環境建設既是加強校園英語環境建設的一個方面,也是適應基于計算機多媒體及網絡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教學需要;所以,從長遠來看,獨立學院應該逐步投入資金,不斷完善,積極構建英語教學與應用平臺。
1.圖書館購買、收藏各種英語圖書和報刊雜志。獨立學院為了評估轉制的需要,“生均適用圖書,理、工、農、醫類應不低于80冊,人文、社會科學類和師范院校應不低于100冊,體育、藝術類應不低于80冊”。①獨立學院在購買藏書時,應該對英語類書籍有所偏重,除了滿足于日常英語教學的需要,還要購買、訂閱西方社會與文化、英語口語、英語聽力、四六級考試等方面的書籍和報刊。
2.建設英語學習中心、語音室和語言實驗室。根據學生規模,建設一定數量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心”,滿足全校學生對英語自主學習的需求;同時,外語院系還要逐步實現全部教室語音室化,并配備語言實驗室和翻譯實訓室,以跟上外語教學信息化發展的步伐。這樣,學生可以隨時去學習英語,有利于英語第二課堂和課后英語作業的順利完成。
獨立學院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必須加強對學生的英語操練,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提高能力。當前,外語教學改革普遍面臨著課內教學壓縮、課外自主學習擴展的發展趨勢;所以要把改革課堂教學與建設立體化的校園英語環境結合起來,同步推進,才能全方位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和整體素質,獨立學院本身也會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為此,獨立學院董事會及校領導要重視校園英語環境的建設,尤其是對于硬件的建設,要逐步加大資金投入;外語院系的教師要積極組織和參加,發揮主導作用,把校園英語環境建設與外語教學改革結合起來,號召和要求全體學生加強課外英語自主學習,指導學生參加課外英語第二課堂,以切實提高他們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
注 釋:
①《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教育部二○○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制定。
[1]張文霞.試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J].外語教學,2005,(3):69-71.
[2]樂湄云.應用語言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湯仁彬.互動媒體階段遠程教育[J].外語電化教學,19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