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路 ,嚴麗麗 ,文曉青
(1.日照市三聯調水有限公司,山東 日照 276826;2.五蓮縣水利局,山東 五蓮 262300;3.日照水庫管理局,山東 日照 276826)
日照市地處魯東南丘陵山區,是沿海新興的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5 348 km2,總人口2 897萬。境內山地、丘陵分布廣泛,約占全市總面積的70%多。多年平均降雨量813.7 mm,多年平均徑流深282 mm,由于受大氣環流和地形等因素影響,降水的時空分布差異較大,年內分配嚴重不均,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易發生暴雨山洪災害。為減少因山洪災害威脅帶來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國家在全國山洪災害防治區開展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日照市于2009年開始實施。
日照市有4個區(縣)被列為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縣,分別是東港區、嵐山區、莒縣、五蓮縣。4個區(縣)的項目批復總投資2 210.87萬元,共涉及40個鄉鎮、1 000余個村、200余座水庫(河道),共有1 500余處監測系統、預警系統、群測群防體系和4個縣級監測預警平臺。
日照市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是2009年開始項目試點縣建設。項目于2010-04分別通過國家防辦和省防辦初步驗收,并投入試運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個階段是全面建設階段。按照規劃,嵐山區、莒縣、五蓮縣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項目縣,于2011-10開工建設,2012-06-11~12通過初步驗收,投入試運行。
日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山洪災害防治工作,特別是東港區山洪災害防治試點項目建成以來,在防御短時局地強降雨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市政府領導對此高度關注。2011年,市委、市政府把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建設納入 “為民辦實事”項目重點加以推進。相關區(縣)也把該項目列入區(縣)黨委、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重點實施,并成立了以分管區(縣)長為組長,水利、財政、國土、氣象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和有關人員參加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各區(縣)水利局周密安排,精心組織,全力推進項目建設;相關鎮、村大力配合,確保了各項工作按計劃推進。
首先,認真編制實施方案。通過多次深入現場調研分析,組織市(縣)水利、國土等部門專家對山洪災害普查、實施方案進行初審和修訂,然后報經省防辦組織專家審查,報省4部門審批。其次,嚴格履行招投標程序。委托山東水務招標有限公司進行了硬件和軟件招標。項目監理則通過競爭性談判方式進行政府采購。招標文件制作過程中,省、市及各項目縣加強聯絡,反復溝通,確保了招標文件尤其是技術指標更加合理和優化。第三,強化項目管理。嚴格執行水利工程建設“四制”要求,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嚴格招投標程序,規范工程監理和合同管理。各區(縣)均按程序組建了項目法人,監理和技術人員在設備入庫、建設安裝階段及時查驗、跟蹤,以確保各類器材符合技術指標、建設安裝達到質量要求。
一是合理安排施工次序。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的原則,各區(縣)在做好現場考察論證、進一步確認站點位置的基礎上,迅速開展貨物采購和監測站點建設安裝。二是優化技術方案,實行樣板示范。因地制宜配置簡易雨量觀測器。針對站點安裝條件復雜的實際,在滿足設計要求的基礎上,對部分人工雨量站設計進行優化。三是因地制宜完善項目總體方案。
日照市嵐山區、莒縣、五蓮縣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自投入試運行以來,先后經歷了6次大的強降雨、幾次局地強降雨和第10號臺風“達維”過程。從運行情況看,該系統總體上運行基本正常,已安裝的遙測雨量站、遙測雨量水位站、視頻監控站、簡易雨量水位站、預警信息發射接收站和六要素氣象站、氣象預警多媒體接收系統均已調通并正常運行,手搖報警器、手持擴音器等預警設備及宣傳手冊、宣傳欄、明白卡、光盤等宣傳材料全部發放到山洪災害防治區易發區有關村鎮,并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全市防抗2012年第10號臺風“達維”過程中,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發揮的作用尤為顯著。
2012年第10號熱帶風暴 “達維”于2012-08-02晚在江蘇響水縣陳家港鎮登陸并影響日照市,是日照市1951年以來遭遇登陸的最強臺風。狂風暴雨使全市54個鄉鎮(街道)普遍受災,樹木倒伏折斷和大面積停電現象尤為嚴重,多數用電設備處于癱瘓狀態,各項搶險救災工作、各級領導的指示指令無法通過正常手段進行部署和傳達。關鍵時刻已建成的山洪災害防御監測預警系統的各類設施均正常運行,并在指揮決策防臺風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提供指揮決策依據。2012-08-02下午起,市及各區(縣)防指通過視頻會議系統,會商、分析和報告防臺風工作情況。臺風影響期間,各區(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坐鎮區(縣)防汛指揮中心,依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平臺集成的臺風路徑、氣象雷達、衛星云圖信息和實時監測的雨水情、視頻監控信息,對防抗工作進行會商和部署。自動監測站的雨水工情信息全部按時上傳至各區(縣)的縣級監測平臺,為各級領導決策和指揮防抗臺風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2)及時發布預警信息。一方面,各區(縣)防辦利用監測預警系統中無線廣播平臺向各鄉鎮、村莊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另一方面,利用短信預警平臺向防指成員、各鄉鎮(街道)、村防汛責任人發送雨水風情信息和工作部署,確保預警信息在第一時間快速傳遞。同時,各村利用廣播喇叭、手搖報警器等預警設備適時組織危險地帶群眾進行轉移,確保惡劣條件下上下信息暢通、工作及時到位。
3)保障電力供應。2012-08-02凌晨1點,處于日照市最南部的嵐山區城區和部分鄉鎮大面積停電,包括區政府在內所有用戶的用電設備都無法使用。山洪災害防御非工程措施項目中的30 kWh發電機是該區僅有的2臺大功率備用電源之一。停電后,嵐山區防辦迅速啟動備用電源,確保了山洪預警區級平臺按時收集各類監測站點的雨水工情信息,確保了區委、區政府領導和到此檢查工作的市防指領導能夠通過平臺全面掌握臺風動向、雨水工情信息,并隨時通過山洪預警平臺發布指令和雨情風情信息。
4)迅速轉移受威脅群眾。各區(縣)、鄉鎮和有關村按照制定的山洪災害防御預案、防臺風應急預案等確定的轉移方案和轉移路線及時組織危險地帶群眾進行轉移,全市共緊急轉移群眾11.64萬人,確保了全市無1人因暴雨洪水出現人員傷亡現象。
山洪災害的防治是個長期過程,任務艱巨。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建成,可以有效地掌握境內水雨情時空變化趨勢,做好實時啟動警報,有效防御山洪災害,改變山洪災害日趨嚴重的局面,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傷事件,達到轄區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