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劍 ,薄傳梅 ,索乃波
(1.利津縣水利局,山東 利津 257400;2.利津縣鹽窩鎮政府,山東 利津 257400)
項目區位于鹽窩鎮西北部,東起王莊一干渠,西至沾化縣界,南起陳富路,北至沾化縣界,項目區屬黃河沖擊平原,地形東高西低,地勢較平緩,地面坡降在1/10 000左右,地面黃海高程6.8 m左右。土壤類別以沙質壤土為主,保肥保水能力差,pH值在7.5左右。項目區屬于北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期。1986—2002年,平均日照時數2 834.7 h,平均氣溫12.4℃,無霜期歷年平均206 d,最長年份228 d,最短年份168 d,平均降雨量 538 mm,年際變化較大,降水多集中在7~8月,占全年總量的53.62%。項目區水資源除自然降水外,主要由王莊一干渠引用黃河水。
項目區涉及南一、南二、南三、東后、西后5個行政村,總人口3 078人,農業人口2 770人,農村勞動力1 856人。項目區土地面積733.33 hm2,耕地面積666.67 hm2,耕地均為中低產田,水域20 hm2,林地 26.67 hm2,其他 20 hm2。 項目區生產方式以機械作業為主,人力為輔,生產水平較低。利津縣2012年地方財政收入6.13萬元,鹽窩鎮財政收入2 850萬元,有足夠的資金配套能力,能夠保證縣、鎮資金及時足額配套。
項目區的骨干排水工程為馬新河,主要灌溉工程為王莊一干渠,骨干工程完好率95%。項目區現有引水渠道王莊一干區,主要排河為馬新河。項目區內無支斗農級渠道,有支級排溝1條,長3.5 km,斗級溝 8條,長 11.83 km,農級排溝 9條,長3.78 km,橋涵閘等水工建筑物18座,田間工程配套率不足12%。項目區有大中小型農業機械510臺,農機具配套率255%,建有農機管理服務站1處,有技術人員5名,常年為農機提供技術培訓、配件供應、機械維修及作業等服務。項目區交通便利,永館路位于項目區南側300 m,另外榮烏高速橫穿項目區中部。區內生產路均為土質路,寬2~4 m,且坑洼不平,進出不便,影響了正常田間作業。各村實現了程控電話并網,移動、聯通通訊網覆蓋該區,通訊設施良好。
項目區建設任務是:對溝、路、渠、林及建筑物進行合力布置,完善灌排體系;對土地進行平整,滿足種植及灌排要求;對林網科學規范布置,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完善田間道路,確保道路暢通;實施科學種田,力求優質高效。
項目區建設以“農田成方、集中連片,灌排配套、設施先進,道路暢通、設計規范,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林網適宜、生態良好,科學種植、產業明顯,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管理嚴格、運行順暢”為總體目標,致力于把項目區打造成為山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區。
1)灌溉體系布局。以榮烏高速為界,將項目區分為南北2個片區,在南北兩區沿王莊一干渠建泵站1座。泵站自王莊一干渠提水,分別經南北2條支渠輸水。北側支渠分水流入北一斗、北二斗、北三斗、北四斗4條斗渠;南側支渠分水流入南一斗、南二斗、南三斗、南四斗、南五斗5條斗渠。北一斗渠至北四斗渠共控制農渠47條,農渠全長20.7 km;南一斗渠至南五斗渠共控制農渠42條,農渠全長16.163 km。支渠全部采用了梯形混凝土襯砌渠道,共建設支渠2條,全長2.12 km;斗渠全部采用了U型混凝土襯砌渠道,共建設斗渠9條,全長13.1 km。
2)排水體系布局。項目區的主要骨干排水工程為馬新河。項目區西側新開挖疏浚支排1條,南北走向,匯水自南北排至項目區西北角界溝,向西排入馬新河。斗農級排溝也均南北布置,共新開挖支溝1條,總長3.5 km;斗溝10條,總長14.64 km;農溝87條,總長32.78 km。
3)方田布局。農級溝路渠相鄰布置,將相鄰農渠之間地塊視為格田,格田寬度多為100~110 m,地面坡度分片整理,比降為1/3 000,灌水方向與排水方向一致。項目區共分為94塊格田,格田平均面積7.07 hm2左右。
為改善灌排條件,改善土壤,擴大耕地面積,適應機械耕作需要,對項目區北二斗排與北三斗排之間高洼起伏區域進行了土地整平,平整土地66.67 hm2。具體做法:沿灌水方向田塊坡度為1/3 000,就近挖填平衡,以減少平整工程量;同時注意保持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擴大耕地。
為減少項目區的風害,改善農田小氣候,提高項目區林木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在項目區主要道路和支斗級排溝布設林帶,其中支斗級排溝每側植樹3行,機耕硬化干道一側植樹5行。另外,對榮烏高速北側林帶寬40~80 m,南側林帶寬50 m進行了補植;王莊一干渠西側林帶寬20 m。植樹株距3 m,行距2 m。植樹綠化帶形成了路林網和農田網,不僅對水土流失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而且改善了生態環境。
項目區共植樹5.8萬株,適地適樹,主要種植了速生楊、竹柳、白蠟等。
科技措施主要采用了農民技術培訓,新品種引進試驗攻關示范,優質高產示范推廣等。以山東天潤種業有限公司為項目載體,委托該公司與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技術合作,培訓農民技術人員2 000人次,發放科技資料2 000份,引進棉花新品種試驗攻關示范田13.33 hm2,推廣優質高產棉示范田133.33 hm2,為引導農民科學種田,增產增收探索出新路子。
根據項目區地形土壤條件,以注重實用、節約土地為原則,實行了“一路一溝高抬路面”的模式規劃建設項目區道路。具體做法是:把道路分為機耕干道、機耕支路2種,機耕干道均采用砂石路面,機耕支路采用了3 m寬素土路面,生產條件大大改善。項目區新建機耕硬化干道18條,長24.09 km,其中6 m寬機耕硬化干道8條,長13.03 km;4 m寬機耕硬化干道10條,長11.06 km。新建機耕支路94條,長33.15 km。
利津縣項目區建設把改善當地農業生產條件與改善生態環境相結合,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完善農村經濟運行機制相結合,充分發揮了項目管理優勢和資金規模優勢,為盡快實現農業綜合開發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生產型向生態型,由數量型向效益型、由資源開發型向產業開發型的轉變,在項目區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貢獻。
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有效地改良了土壤,涵養了水源,培肥了地力,提高了糧棉產量。糧食畝產增加440 kg,棉花畝產增加35 kg,實現了增產增收,農民收入大幅增加,生產水平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