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2013年,大陸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比重的43.9%,未來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還將繼續提高。臺灣地區作為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自2008年至2012年間,服務業占其產業結構比重67.4%至69.4%之間,服務業人口占島內就業人口比重超過58%,服務業平均薪資水平高于工業,增長波動也小于工業。2013年兩岸貨物貿易規模已達1973億美元,進一步發展兩岸貿易的重心必然要放到服務貿易上;兩岸服務貿易的發展,又將有助于兩岸貨物貿易的深化及其效益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要讓兩岸經貿最大程度帶動兩岸經濟發展,特別是令臺灣經濟受惠,就必須為兩岸服務貿易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迄今為止,兩岸經貿發展的最突出特點就是不對稱開放,在貿易、投資、人員流動等所有方面,大陸對臺灣的開放程度都遠遠高于臺灣對大陸的開放程度,臺灣經濟受益良多。即使在對等開放的情況下,由于大陸經濟規模和穩定性均遠遠優于臺灣,且優勢日益擴大,島內產業界和整個臺灣經濟受益程度也高于大陸。2010年在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期收獲計劃下,在貨物貿易領域,大陸對539項原產于臺灣的產品實施降稅,2009年的數據顯示,大陸自臺灣進口上述產品金額138.3億美元,占當年大陸自臺進口總額的16.1%。臺灣對267項原產于大陸的產品實施降稅,2009年臺灣自大陸進口上述產品金額28.5億美元,占當年臺灣自大陸進口總額的10.5%。
2013年6月,兩岸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就其內容而言,臺灣方面依舊延續了不對稱開放,大陸方面依舊秉持對臺讓利的思路,電信服務、軟件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建筑設計、工程服務,乃至在臺灣島內屬于中小微的攝影服務等許多大陸方面對臺資開放的領域,臺灣方面均未承諾對陸資開放。
在電信服務領域,服貿協議對臺資企業開放了因特網接入服務、呼叫中心、離岸呼叫中心3項業務,允許臺灣電信服務提供商無地域限制在大陸設立合資企業,提供上述3項服務,股權比例不超過50%。在軟件服務領域,大陸和臺灣(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同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入世議定書規定外資進入大陸市場僅限于合資企業形式,服貿協議中則允許臺灣服務提供商在大陸設立獨資、合資企業,提供軟件服務。在環境服務領域,入世議定書只準外資企業以合資企業形式進入大陸市場,服貿協議中則允許臺灣服務提供商在大陸設立合資、合作或獨資企業,提供環保服務。在金融服務領域,入世議定書規定外資證券公司在大陸市場設立合資公司持股比例不超過1/3,服貿協議中則允許臺資金融機構按照大陸有關規定在上海市、福建省、深圳市各設立1家兩岸合資的全牌照證券公司,合并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且大陸股東不限于證券公司。在建筑設計服務、工程服務、集中工程服務領域,服貿協議允許臺灣服務提供商在大陸設立建設工程設計企業。對于個人業績,其在臺灣和大陸的業績可共同作為評定依據,但在臺灣完成的業績規模標準應符合大陸建設項目規模劃分標準。臺灣服務提供商在大陸設立的獨資物業服務企業,在申請企業資質時,可以將在臺灣和大陸承接的物業建筑面積共同作為評定依據,但在大陸承接的面積不得低于50%,在臺灣承接的面積不得用于其在大陸設立的多家企業申請資質時重復計算。攝影服務在大陸市場屬于限制外資行業,但臺灣攝影業屬優勢產業,因而服貿協議中允許臺灣服務提供商在大陸設立合資、合作或獨資企業提供攝影服務。這實際上為臺灣中小攝影機構與獨立開業的攝影師創造了條件。
多年來,大陸方面一直注重根據經貿發展實際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為了使臺資企業規避臺灣方面條件限制而喪失優惠條件,擴大臺灣社會受益面,務求最大程度便利、惠及臺資企業。在《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正文、附件與大陸方面此前已經頒布實施的其他相關法規結合起來,不難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其中最突出地表現在對臺灣投資者經第三地轉投資的政策待遇。多年來,臺灣方面對兩岸經貿往來橫加干預,許多臺資企業只能通過離岸金融中心轉投資。針對這一現象,大陸方面從一開始就給予了充分的理解與便利,通過種種方式確保這類經過第三地轉投資的臺資企業享受優惠待遇,保護其合法投資權益。所有這些探索性措施最終形成了商務部頒布的《臺灣投資者經第三地轉投資認定暫行辦法》,自2013年2月20日起實施。在服貿協議中也進一步明確,臺灣的銀行在大陸的營業性機構,經批準經營人民幣業務時,服務對象可包括經認定的第三地臺資企業投資者在大陸設立的企業。
鑒于臺灣方面已經加入世貿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而中國大陸正在談判加入這份協定,并且已經取得了歐盟等關鍵成員的支持,故在對中國大陸的服務貿易待遇問題上,臺灣實際上只有三種選擇:
簽署服貿協議,從而在大陸市場享受優于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的待遇,同時開放服務業市場;
不簽署服貿協議,在大陸方面加入世貿組織服貿總協定后,被動開放服務業市場,且開放程度將明顯高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中的規定,在大陸市場則享受與其他世貿組織成員一樣的待遇;
不簽署服貿協議,不開放服務業市場,在大陸方面加入世貿組織服貿總協定后,退出該協定,從而選擇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服務業市場邊緣化。
對于臺灣方面而言,哪一種選擇最為有利,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