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藝道 蓋暢


4月6日至17日,由北京市臺辦、北京市文聯、北京市新聞辦舉辦的京臺文化交流暨第十四屆京味文化之旅活動,先后深入臺灣臺中、臺南、嘉義、彰化、桃園、臺北多地,傾情奉獻了7場文藝演出和6場書畫筆會。濃濃的京味文化和特色鮮明的民族藝術,猶如一縷縷春風細雨,滋潤了寶島近萬名觀眾的心田。
“展示最原生態的文化”
與往屆相比,今年活動不僅節目數量增加到31個,涵蓋戲曲、舞蹈、音樂、曲藝、雜技、魔術、變臉、口技等多個藝術門類,節目質量也有了大幅提升,所有節目不僅特色鮮明,而且都是各個藝術門類中十分經典的。參演演員中,很多都曾在國內外獲得過大獎,表演水平堪稱一流。如男女生對唱《北京叫賣聲》,是很能體現老北京特色、具有濃郁京味的歌曲;含燈演唱《前門情思大碗茶》也是展現老北京前門文化特色的一首歌曲,將傳統戲曲元素巧妙地融于歌曲之中;京胡獨奏《兩情相悅》是為這次活動專門創作的,“兩情”寓意著大陸與臺灣惺惺相惜、一衣帶水的關系。精心打造的節目經過藝術家們的精彩演繹,讓寶島觀眾對京味文化有了一次更加直觀的認知和了解。
為了豐富活動內容,本屆京味文化之旅活動在去年有西藏、新疆演員加入的基礎上,還邀請了內蒙古的演員首次參與進來。很多臺灣民眾平時難以看到的文藝節目,都可以通過這個活動看到。西藏藝術家帶來的節目中,無論是藏戲、牛角胡琴與弦子、堆諧,還是男子群舞、獨唱,都極具西藏地域特色,同時有著吉祥、幸福、安康的寓意,為臺灣觀眾打開了一扇了解西藏特色文化的窗口。內蒙古的節目頂碗舞、長調、馬頭琴演奏、呼麥更是集中了蒙古族最有特色的節目,展現了蒙古族豐富多彩的生活與燦爛悠久的文明,為臺灣觀眾了解蒙古族藝術特色提供一次良好機會。新疆的節目不僅節目內容和質量上乘,單是演員們的服飾就讓臺灣觀眾感到美不勝收。節目載歌載舞,展現了維吾爾族人民集娛樂、教育、生活為一體的原生態文化。
談到把少數民族藝術納入京味文化之旅活動的初衷,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陳啟剛表示,文化的交融不僅僅是海峽兩岸,也是多民族的,只有文化才能夠凝聚中華各民族之心。實現各民族團結、安定、和諧,文化需要發揮作用,無論是哪個地域和哪個民族,都需要廣泛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尊重和認可。臺灣民眾在演出現場流露出來的深厚感情,使他很受感動。“兩岸本就是一家,文化就是我們的血脈,永遠都是相連的。能夠讓兩岸人民在文化上多了解多溝通,我們做這項工作的意義也就實現了。”陳啟剛感言。
“觀眾看得開心,我們演得帶勁兒”
青年小品演員梁子為了讓自己的表演更加貼近臺灣觀眾,在表演中演繹了一首在臺灣觀眾中有著高認知度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滑稽幽默的表演和良苦用心,讓梁子贏得了很多粉絲。有一位臺中的觀眾為了再次觀看梁子的演出,專門跟隨演出團來到了下一個演出地。雖然當晚梁子并沒有上臺表演,讓他有些失望,不過他還是很開心:“畢竟這些節目都很好,不虛此行。”
曾獲得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最高獎項“金小丑獎”的雜技節目《騰韻·頂碗》,憑借高難度、驚險的動作,成了此次活動中表演效果最好的節目之一,所以7場演出中,連續6場都有這個節目。不過連續演出再加上舟車勞頓,也讓演員們經歷了不小的體力考驗。在第三場演出中,一個小小的失誤讓其中的一名演員沒能按照規定動作落地。雖然熱情的觀眾還是報以熱烈的掌聲,但演員們心里還是覺得有些遺憾。所以,在接下來的每次演出前,他們都反復練習這個動作。“我們每個人都把這次來臺灣演出視作一次十分難得的機會,我們希望把最好的表演呈現給他們,最大動力其實是寶島觀眾的那份熱情。”領隊顧海濤感言。
根據最初安排,此次京味文化之旅活動期間要舉辦4場書畫筆會,可是不論大陸的書畫家還是臺灣當地的書畫愛好者,都覺得不過癮,于是又臨時增加了2場。北京書協理事邢光輝是第二次來臺灣交流,在他看來,通過交流既切磋了技藝,也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兩次來臺灣交流,親切自然的感覺是一樣的,如果非要說不一樣的話,這次我又結交了很多新的朋友。”“十幾天的活動讓我體會最深的還是海峽兩岸文化同根。”中國書協會員郭孟祥感言:“雖然海峽兩岸有空間上的距離,但在文化上卻是相同的,寶島人民對傳統文化的厚愛也令我們很感動。”為了表達內心的感慨,郭孟祥在筆會上專門寫了一個很大的“龍”字,在落款上他寫道:“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兩岸同胞血濃于水。”
“期待更多面對面的交流”
能有更多機會與大陸書法家面對面地交流,是很多臺灣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最為期待的。臺灣藝術文創中心總監劉蓉鶯表示,現在臺灣書畫家中有人著重傳統技法,也有人喜歡前衛風格。通過交流,我們發現大陸書畫家在傳統技法上很強,所以每次在上課時她都會告訴學生,一定要好好學。畢竟創意再好,如果沒有技法這個基礎來保障,也是空談。“臺灣現在年輕人喜歡快速創作的方式,可是在此過程中也造成他們對中國文化和文學性的東西丟失了很多,這是令我們非常憂心的。所以我特別希望能夠有更多機會帶著年輕人,通過兩岸交流讓他們對中華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臺中市舉行的書畫筆會現場,一個一會兒為書畫家拿紙,一會兒又幫著工作人員掛作品的忙碌身影總是出現在記者的視線里,可是她既不是參與筆會書畫家,也不是工作人員,只是一個對書法藝術極度癡迷的愛好者——當地很多人尊稱她為施媽媽。施媽媽告訴記者,她來臺灣已經60多年了,學習書法是她近20年來最大的愛好,每次聽說有大陸的書畫家來臺中交流,她都會到場。“兩岸文化交流活動非常棒,中國的書法藝術中凝聚著尊師重道等很多傳統美德,可是現在社會尤其是一些年輕人缺乏這種精神,非常希望通過兩岸書法交流,讓臺灣更多的年輕人感悟到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
此次京味文化之旅活動行程十分緊湊,演出、筆會幾乎天天有,而且活動場地設在不同地方,所以除了演出、筆會,演員和書畫家多半時間都是在車上度過。每天一大早出門,晚上演出完回到酒店已經是深夜,這種情況下,乘車的時候成了藝術家們補覺的最佳時機。而來自新疆的演員除了體力上的辛苦外,還面臨飲食差異問題,西藏的演員也因為海拔高度不同,剛來到臺灣,一度出現醉氧現象。但這些辛苦和困難絲毫沒有影響演員們的演出。西藏拉薩歌舞團的洛桑說:“能夠為寶島觀眾演出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寶島觀眾熱情的掌聲,是我們堅持拿出最好表演狀態的最大動力。”
臺北曲藝團團長郭志杰從2011年開始就參與京味文化之旅活動,能夠為兩岸文化交流牽線搭橋,他倍感榮幸。“這個活動的規模一年比一年大,我的任務也一年比一年重,但我很樂意做這個事。我的父母都是北京人,經常聽見他們說起北京的事情,其實這些年我去過北京很多次,但仍覺不足。文化交流是加深情感的一個最好方式,只要情感建立起來了,其他什么事情都好說。”郭志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