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8日以來,島內社會歷經多次震撼:30秒審議闖關、學生攻占臺“立法院”議場、警方強行驅離占領臺“行政院”的學生引發流血沖突、與臺當局對話破局、學運團體號召近50萬民眾走上街頭、中華統一黨總裁張安樂(即白狼)與占領議場的學生們互嗆、臺“立法院長”王金平進入議場承諾“先立法、再審議”,這一連串政治戲碼,其鋪陳與張力堪稱高潮迭起,島內民眾雖感意外,卻并不陌生。如同島內很多人士指出的:這次“太陽花學運”,不過是島內近年來累積問題的總爆發。
當“我是林飛帆,我主張‘臺獨”被媒體大量報道時,當網絡社交群落上充斥大量“反中親獨”的情緒言論時,當“太陽花學運”中出現類似“逢中必反”的口號標語時,從外部來看,這場學運中的“臺獨”色彩似乎更為濃烈,也確實激起了某種程度的統“獨”對立。毫無疑問,這場學運的主導人物確實有相當程度的“臺灣民族主義”色彩。但是,如果只是簡單地對“太陽花學運”進行統“獨”歸類,完全視之為“反中親獨”的政治運動,卻容易造成觀察的失焦、判斷的失誤。
回到學運爆發前,就在3月13日,民進黨自行公布的民調顯示,民進黨兩岸政策最不能讓島內民眾接受的前3項依序是“逢中必反”、“對中國大陸經濟政策保守”、“臺獨綱領”。民調中還有7項問題:“哪個政黨對大陸的經濟政策跟你比較接近”、“哪個政黨對大陸的社會政策跟你比較接近”、“比較支持哪個政黨與大陸的交流態度”、“哪個政黨的兩岸政策讓你比較安心”、“哪個政黨的兩岸政策對臺灣比較有利”、“哪個政黨的兩岸政策執行成果讓你比較滿意”、“哪個政黨的兩岸政策跟你比較接近”。結果顯示,民進黨只在“對大陸的社會政策”,一題上贏過國民黨,其他6項皆輸。這份民進黨自己做的民調很值得注意,其中唯一民進黨占上風的“社會政策”,以及不容易在各種民調中被測出態度的年輕世代,恰恰是點燃這次“太陽花學運”的核心問題。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全球化、自由貿易的利弊得失、貧富差距擴大、金融動蕩、失業與就業不穩定蔓延、青年世代貧困化、環境惡化問題、核能安全等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也正是在此全球大氣候之下,島內年輕世代對自己生存的焦慮感、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對島內政黨政治現況的不滿、對本土的關愛、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加之對中國大陸崛起的不理解、不適應與懼怕糅雜在一起,匯聚成了這次“太陽花學運”爆發的社會心理背景因素。可以說,以左右思辯為主軸的社會議題以及世代議題,是這次學運中更值得重視的要素,也只有觀照這些面向,才能對這場學運有全盤的理解。
年初,習近平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在一番“兩岸一家親”的談話中,特別強調“臺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著自己特定的心態,包括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有著強烈的當家作主‘出頭天的意識,珍視臺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大陸方面“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完全理解臺灣同胞的心情”。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也在參加博鰲亞洲論壇時表示,希望今年上半年赴臺訪問,“了解臺灣的所有情況,尤其是基層民眾和中小企業的想法”。甚至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他希望能夠直接和臺灣學生對話。
如果從“兩岸一家親”的立場出發,此次“太陽花學運”也凸顯出兩岸關系發展及各領域交流、合作都需更全面、更深化、更細致。相信大陸方面也能完全理解學運中島內年輕世代的所思所想,并以最大的耐心與信心來共同促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能夠走長走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