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戲劇性地凸顯了臺灣潛藏的世代差異,尤其是年輕人的強烈焦慮感。除了22K(即畢業后起薪22000元新臺幣)低薪問題之外,近年來島內的高物價、高房價,怎能不讓年輕人擔心未來?
然而年輕人一旦認真思考未來,能看得到、想得到的,都是相對悲觀的結構性烏云罩頂。壓力是真實的,卻不是歸咎“世代不正義”就能解決,更不是一場“太陽花學運”就能讓問題消失。臺灣島內籠罩于“反”的社會氣氛,最近“占領”行動依舊上演,苗栗苑里居鄉親沖進臺“經濟部”進行“反風車”抗議,卻未見反核運動者挺身表達對替代能源的具體看法和解決之道。不難看出,目前島內各種抗議行動具有“為反對而反對”的主旨,卻缺乏“為解決問題而反對”的態度。這次“太陽花學運”被媒體喻為“反馬”力量匯集,老實說,政黨輪替何難之有?但青年人為前途焦慮找出口,恐怕需要走上比“為反對而反對”更務實的道路才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