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翔

10年里,她的足跡遍布大連7個區(市、縣)、100多個鄉鎮街道、80多所學校;她個人資助貧困學生50人,愛心行程2.5萬多公里,捐資15萬余元;她倡導發起“親情關愛”項目組,共同關愛危重病人2.1萬余人次,義務獻工8.7萬多小時,為980名病人送去臨終關愛……她,就是大連市中山區昆明街道武昌社區“昆明義工站”站長、大連市“義工終身成就金星獎”獲得者、把愛揮灑到濱城大連每一個角落的共產黨員夏元萍。
“孩子們渴望上學的眼神告訴我一定不能停下來”
2003年年初,剛從經理位置上退休賦閑在家的夏元萍在報紙上看到大連市要成立慈善總會,正在招募義工的消息,她報了名,成為大連市首批義工。時年59歲的夏元萍開始了她的愛心之旅。
至今已不記得第一個受資助的孩子的名字,但當時的場景卻歷歷在目。那是大連市旅順口區一個貧困的家庭:孩子的媽媽患肝腹水,為了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積蓄,連房子都賣掉了,三口之家擠在一個租來的10余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看著這個破爛不堪的家,望著孩子那渴望的眼神,夏元萍禁不住流下了淚水。她把身上僅有的100元錢塞到孩子手里。此后,夏元萍有空就來探望她們,送錢送物。
“夏元萍是50個孩子的媽媽。”熟悉夏元萍的人都知道她樂于助學幫困。2003年,金州區二十里堡鎮三臺子村的徐永毅正在讀高一。他的父親在工廠干活時被機器軋掉3根手指,成為殘疾人,母親患有心臟病,長年臥床不起,家境貧寒。而徐永毅在上小學時,因為一次意外被同學撞倒傷到了腎,因治療不及時而感染,須要摘除一個腎,家里為此已先后花掉了7萬多元。夏元萍走訪得知情況后,當即掏出身上所帶的1200元錢,鼓勵孩子安心讀書,千萬不要放棄。經夏元萍幾年的資助,徐永毅不僅身體得到了康復,而且順利完成了學業,現在已經成為一家外資企業的優秀員工。
夏元萍把幫助孩子們視為無比快樂的事情。正當她全身心投入這份自己鐘愛的事業時,卻遭遇了一場車禍。2005年11月5日,在去莊河農村走訪貧困學生的路上,夏元萍所乘的車左前輪爆胎,發生了車禍,她的兩顆牙被撞掉,腰椎骨第五節挫傷并錯位1.5度,當即昏迷不醒,被送進了醫院。就是在住院期間,她的病床邊還放著一個聯系貧困學生的電話本,以便隨時了解他們的情況。剛出院,腰上還帶著護具,夏元萍就又開始為學生們的事忙碌起來……迄今,夏元萍仍未完全康復,每兩天必須吃一次藥。但只要是為了孩子們,付出再多她也在所不惜。
“我也想好好休息一下,可一想到那些貧困孩子渴望上學的眼神,我的心就告訴我一定不能停下來。”夏元萍說,“我的一次探訪,可能會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我的一次鼓勵,可能會給一個孩子奮斗的動力;我的一次資助,可能會給一個家庭帶來生活的希望!”
面對夏元萍只求付出不求回報的舉動,有人說她傻,還有人說她是因為有錢,更有人說她想出風頭。其實不然。夏元萍和丈夫每月的退休金并不多。當義工這些年來,她先后捐出的10余萬元都是平時省吃儉用攢下的。她去貧困家庭走訪,從來都是帶著一壺水、一盒飯,外加一包自制小咸菜,可是資助貧困孩子學費,給他們買日常生活用品,夏元萍卻從不吝惜。她偶爾跟老姐妹一起逛街,因為總不舍得給自己添一件像樣的衣服而被她們責怪,可逢年過節,她都早早地把買好的新衣服送到孩子們手中。有人問她,你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圖個啥?夏元萍什么也不圖,只要看到自己資助的孩子學習有進步,只要看到孩子們臉上有笑容,只要看到自己資助的貧困家庭充滿生活的希望,她比什么都高興。
經夏元萍資助的50名貧困學生中,已有16人先后考上了大學,10人已經畢業參加工作。如今在內蒙古工作的許小明就曾經向她表示:夏阿姨,我是您資助過的學生,今后我也會盡己所能,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讓孤殘老人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
武昌街432號樓里有一個雙殘家庭。丈夫朱乾富一雙上肢無前臂,被鑒定為肢體二級殘疾,妻子叫于紅,智力三級殘疾,夫妻二人均無勞動能力,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屋漏偏遭連夜雨。2011年10月,于紅突發腦出血癱瘓在床。面對今后困難的生活,朱乾富甚至一度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夏元萍知道后,帶領義工們到他家幫助打掃衛生,買菜做飯,并進行心理疏導。無私的愛感動了上天。一個月后,于紅竟神奇般站了起來,雖然仍屬于智力三級殘疾,但朱乾富卻流下了幸福的淚水:“感謝大家對殘疾人的關懷和幫助,我們已經感到很幸福、很滿足了。”
耄耋之年的王桂英老太太,老伴30年前就去世了,膝下無兒無女,形只影單地生活著。夏元萍三天兩頭給老人家打電話噓寒問暖,每月至少兩次去家里看望老人,有時還捎上點水果,陪她嘮嘮家常嗑,說說心里話。每次臨走時,老人都戀戀不舍。有一年冬天,老人感冒了,夏元萍和義工們頂著大雪,找來大夫給她看病,陪她打吊瓶,給她洗衣做飯。老人感激地說:“我該怎么報答你們呀!”
年過8旬的孤寡老人陳炳海,一輩子沒結婚。3歲時因得了小兒麻痹癥導致癱瘓,幾十年就靠坐著小滑板車出行。5年前,老人得了腸癌,動了大手術,而且歲數也大了,行動遲緩。夏元萍就和義工姐妹們給他刷房子,輪班幫助老人打掃房間衛生,洗洗涮涮。臨近過年的時候,夏元萍又幫著給老人買年貨,蒸年糕,貼對聯,只要自己家有的東西,陳炳海家就全都有。在除夕的鞭炮聲和祝福聲中,陳炳海老人邊吃著三鮮餡餃子,邊老淚縱橫地說:“三鮮餡餃子真好吃,太感謝你們了!我真有福,遇到了你們這些好心人。”
陪伴絕癥患者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
“生命行至終點,更需要關懷照料和心靈上的慰藉。”為能讓臨終患者在彌留之際享受到人生的最后關懷,在夏元萍的提議和倡導下,大連市慈善總會義工分會與大連市中心醫院于2007年6月14日在勝利路分院“關愛病房”成立了“親情關愛”項目組。從那時起,夏元萍幾乎每天都在家里做好飯菜,有時還會帶上一束鮮花,從武昌街倒兩遍公交車,下午1點準時出現在病人面前。“我身邊沒有人,他們來了最起碼能幫我上個廁所,拿個水瓶子,讓我心里感到很踏實。”患者高阿姨感慨地說。
面對生命的不斷逝去,夏元萍和義工們也感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但他們覺得:能讓這些絕癥患者在即將走向人生終點時,還能感受到有很多人來幫助他們、關心他們,這本身也是對他們生命的尊重。
未婚老人吳永橋,靠雙拐走路,50歲剛出頭卻得了腎癌,已經擴散到骨頭,導致左胳膊抬不起來,疼痛難忍,因經濟拮據放棄了治療。是市慈善總會資助他住進了“關愛病房”。聽說他胃口不好,夏元萍就買來花生米,還給他帶餃子、手搟面、水果等,像親人般陪伴他嘮家常,直到他安詳地離開人世。
王孟全沒有親人,是個居無定所的流浪漢,靠揀垃圾活命,42歲時已肝癌晚期。他長年漂泊在外,根本不可能洗澡,身上彌漫著刺鼻的異味,把他的臟衣服往水盆里一放,水立即就變成黑色了。可夏元萍組織義工們把他當成親人,給他理發、洗腳、剪指甲,并給他拿來兩大包衣物,有棉襖、運動服、毛衣、外衣、褲子、襯衣等,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干干凈凈地換了個遍。王孟全露出了笑容,樂呵呵地說:“這下可有救了。你們真好,從來沒有人對我這么好,謝謝你們!”
一位2007年在“關愛病房”接受義工服務的患者,由于病情復發,今年又住進了“關愛病房”。看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義工們依然堅守在“關愛病房”為患者服務時,他感慨地說:“義工真了不起,我們信佛的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你們都做到了,真是活菩薩啊!”
祖孫三代九口人都是義工
2005年初春,兩個女兒給夏元萍和老伴辦理好了去韓國旅游的所有手續,但夏元萍心里惦記著義工工作,拒絕了孩子們的好意。“放著晚年清福不享,去當義工,家不能按時回,飯不能按時吃不說,還勞心費力又搭錢。”起初,家人并不支持夏元萍做義工。面對家人的抱怨,夏元萍沒有動搖,她在心里給自己鼓勁兒:“既然當上了義工,就不能半途而廢,我要用堅守感化家人,贏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當看到被資助的孩子們能上學了,有笑臉了,有出息了,真的打心眼兒里高興,也從心里佩服她,對她做義工也就逐漸從不理解變成支持了。”慢慢的,夏元萍竟然影響了老伴。他風趣地說:“現在,我也成了義工的‘義工——給她當司機,送她做好事。”
“只要我媽媽愿意去做的事肯定是好事、正事,只要媽媽樂意、高興,我們就樂意、高興。”在老兩口的帶動下,小女兒通過建立“小兔兒愛心網站”,呼吁社會上更多的人奉獻愛心。念高二的外孫,每年都用自己的壓歲錢資助貧困學生……“現在,我們家三代九口人都是義工了。”夏元萍自豪地說。
10年間,夏元萍愛的足跡已經遍布整個濱城。面對榮譽和贊許,她卻淡然地說:“我不想出名,只是做了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情。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即使再苦再累,我也會義無反顧地繼續做好義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