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旸

寒風凜冽,滴水成冰。
早上8點沒到,北鎮市廣寧街道東門外村村黨支部書記程國東和他的同事就早早來到村部,準備一天的工作。
自從當上村支書,程國東的日歷里就基本沒有了雙休日和節假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只要村里鄉親們有個大事小情,程國東一定會盡快趕到現場。
為村民辦實事
東門外村地處北鎮市城郊,是一個以種植、飼養為主,沿102國道線經商為輔的村子。
近年來,村里的村辦企業收入全部投入村屯建設和惠民工程中——村里投資興建了一座1000平方米的方塘,新建沼氣池150座,為五保戶、低保戶修建房屋15間、建房6間。村里出資為每戶村民辦理了家庭財產保險。村里還建起了文化室、培訓室、健身室、文化大院,組織了秧歌隊和舞蹈隊,定期放電影,搞各種娛樂活動;評選“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由村里發放榮譽證書和豐厚的物質獎勵……
那一年,村民王生家因電線短路造成火災,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家業頃刻間化為烏有。關鍵時刻,程國東帶領村委會干部拿來2萬元補助款,又組織村民幫助建房。很快,一座嶄新的三間房就建了起來。“還是共產黨好哇!”看著重新建起來的家,王生夫妻倆發自肺腑地說。對他們來說,村委會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黨”。“當村民的領頭人,就是要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程國東說。
村邊的小河每到雨季都會漫上堤坡沖壞莊稼,雖然年年修,但隱患始終沒有消除。程國東經過再三考慮,決定修個“永久工事”——他自己墊資,為村里建起寬4米、長1.5公里的大堤,除具備防洪功能外,部分護坡土用原址上的陳年垃圾填充,還栽植樹木、花草,成為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
闖出致富路
2009年,東門外村為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計劃成立村運輸車隊。“北鎮的棚菜生產發展得好,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上市。咱村地處城鄉接合部,交通優勢明顯,蔬菜運輸是最賺錢的致富方式之一。”程國東說。
可是村民對組建車隊不放心,怕村干部“貪占”,怕車隊賠錢。在程國東的倡議下,村民民主選舉5名代表成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獨立行使監督職責,監督村委會及其成員的工作。
東門外村村務監督委員會成立后,通過定期召開會議,對職責范圍內的各項工作進行認真梳理,向村民大會和鄉紀委傳達民情民意。村務公開透明,讓村民對村車隊發展的信心大增,不斷要求買車加入車隊,村運輸隊一下子紅火起來了。由于車越來越多,各種運輸活兒常年不斷,加入到車隊的40戶村民年均收入在10萬元以上。
群眾的“當家人”
村干部是群眾選出來的“當家人”,這個家當得怎么樣,自然要由村民說了算。“小東子這人可好了,沒有一點私心,啥事都為大伙著想。”村民口中的“小東子”就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程國東。
“咱是黨員,是干部,啥事都得帶個好頭。”為了當好東門外村這個“家”,上任5年來,程國東帶領村民干了3項大工程,一是成立村運輸車隊,二是修村屯道路,三是建設文化大院。為了建運輸車隊,程國東自掏腰包,把自己家的車最先調了進來;為了修村屯道路,他沒黑沒白守在工地,根據實地情況設計最佳施工方案;文化大院里書、桌等各項設施一應俱全,就連果皮箱都是最新式樣的。
有了程國東這樣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村干部,村民們也個個服了氣。需要獻工,全家上陣;修路時,需要割舍個人利益,個別村民雖然不情愿,可最后都讓了步。“人家小東子都是為了咱好,咱受點屈就受點屈吧……”
由于程國東的出色工作,近年來,他屢獲各種榮譽稱號——被國家文化部評為全國“農家書屋”優秀管理員,被遼寧省司法廳授予“化解矛盾在基層”活動先進個人,被評為錦州市“感動百姓勤廉村官”,東門外村也獲全國婦聯“基層組織示范村”和“遼寧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