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廣明

人們在思考工作、人生問題時,常用到“底線”的概念,當干部要有遵紀守法的底線,做決策要有負效應的底線,談生意要有讓步的底線。這和幾何圖形的底線有語義關聯,和足球場上的底線也有幾分相似,但含義卻復雜多了。常用底線思維,確實很有益處。
底線思維,用于考慮問題、作決定,首要的意義是進取性思維的補充。要干事情、干成事情,就要系統地思考,確定目標,研究路徑,排列步驟,調動資源和力量。人們往往不愿想到失敗、想到糟糕的后果,想來可能泄氣;而瞻望美好前景,多點信心和勇氣,有助于爭取勝利。然而,思維也像大千世界一樣復雜,只是憧憬美好愿景,奮斗激情未必持續長久,遇到艱難曲折,可能一蹶不振;適當往壞處、糟糕的情況想一想,既是冷靜面對現實、科學分析判斷、做出正確決策所需要的,同時也有利于堅定信心,進一步增強勇氣和激情。
底線思維不等于一般的矛盾思維,其注意到從正反兩方面看問題,還包括在風險中評估,從利弊中權衡,清楚自己投入的資源,或接受損失的限度,也意味著底線之外的后果必須是全力避免的。
底線思維是一種辯證思維。人們作決策時,有著對成果的向往、對解決問題的追求,容易忽視負面的因素。從負面角度想一想,看問題就更全面了。很多決策是在紛紜復雜的利弊因素中運籌,是非難辨、前景模糊的情況經常出現。好則像雪中送炭,壞則像雪上加霜,事業、人生怎能如此簡單!評估一下利弊得失,對可能的不良后果心中有數,控制風險,竭力避免不良后果,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千百年來,人們把諸葛亮當作智慧的化身,他在戰爭中運籌帷幄,部署戰役總是有冒險的底線,最后關頭還有力挽狂瀾的錦囊妙計,避免全盤皆輸。
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工作領域多、任務重,做決策要統籌兼顧。各方面的發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在突出發展一個領域、開展一個項目建設的時候,一定要評估對全局及有關方面的負面影響,力圖各方面指標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有一定不良影響時,要明確損失的底線,控制其限度。發展與環境保護、發展與資源的永續利用都是常見的問題。必須明確發展經濟中保護環境的底線。國家保護環境的法律已經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是一切行為不可逾越的紅線!
做工作、干事業要有控制風險、防止過失的底線,做人也要有政治、道德的底線。做事與做人也是相互滲透的。著名企業家、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創業之初,就確立了自己事業、人生的規矩:“不能出事”,也就是不能干違法犯罪的勾當。他敢于開拓,勇于探索,而又守法經營,照規矩辦事,事業獲得巨大成功。相反,有些領導干部沖破了作為黨員干部所應遵循的底線,成為搞腐敗的“老虎”、“蒼蠅”,受到黨紀國法的懲處。
做人、做官有底線,意味著有始終不渝堅持的原則。一個人無所顧忌,缺了底線觀念,離倒臺就不遠了。做人的底線應像球場上的底線一樣,嚴格劃定,不可越界。而在界內,人們又有很大的創造發揮的自由。底線不是什么較低要求,而是確定人們作為的邊界、遵循的原則。它是基本的要求,基本并不簡單,比虛幻的高調重要得多!
底線思維是一種常用的思維方式,內容非常豐富。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思想、行為設立各方面的底線。底線雖然可以因人因事設定,林林總總,但是有幾點還是應普遍遵循的。第一,國家法律、黨的紀律、社會主義道德是黨員干部必須遵守的,是普遍適用的底線。第二,個人設立底線也要講科學性。憑理想、幻想設立什么底線,是沒有地基的“堤壩”,被一再沖破是必然的。對最糟糕的情形要有所意識,有所準備,盡力避免被動。第三,孔子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對自己的道德情操設立底線時,要注意貫徹這個道理。標準高一些,努力做一個好人、好黨員、好干部,才能更好地遵守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