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興義562400)
心理健康成長是處于兒童時期孩子發展的主要任務。現階段,心理健康成長是農村留守兒童所面臨的重大難題之一。我們知道,兒童心理健康成長需要父母家人的關心、呵護,但是,留守兒童作為一個弱勢群體,在其最為需要關心、呵護的時候父母卻長時間外出打工,導致家庭結構出現不完整,長時間失去父母的呵護,關心、照顧,造成留守兒童在內心深處、精神世界出現大量空洞,情緒受到嚴重打擊,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影響了我國下一代的人才培養。而通過情緒調節方法,可以有效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現如今,對于情緒調節法在心理學發展過程中日趨成熟,并且在推廣與應用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兒童時期正處于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于新事物總是保持著較強的好奇心,當信息化融入到生活中以后,兒童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信息傳媒所吸引,特別是網絡媒介所吸引。據實踐調查研究顯示,通過有效地利用信息傳媒對兒童進行情緒調節,可以讓兒童感覺到安全、可靠、踏實,現如今已經被廣大兒童所接受,尤其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對信息傳媒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相關問題進行研究與分析,并結合多年工作經驗著重從情緒調節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探討。
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第一,身體發展,身體發展所指的就是兒童在生長過程中的發育、體質日趨增強,身體發展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兒童身體發展需要家庭親情的細心保護與照顧,通過保護與照顧讓兒童的各項機能,如兒童體重、視覺、聽覺、肢體功能等都能夠按照正常規律發展。第二,心理發展。心理發展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方面,即認知的過程、個性的發展,其中包括感知、記憶、想象、情感、興趣、性格等方面內容,是心理與認知、思維形成過程和諧統一發展的一個過程。兒童這時處于認知與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大多留守兒童年齡已經步入少年時期,即已經上了初中或者是高中,我們知道青少年時期是人這一生最為寶貴且最具特色的一個關鍵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日趨成熟,內心世界也不再單一,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已經不會輕易將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表達出來,而且還會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這就是留守兒童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封閉性。在這種特性下,留守兒童會顯得非常孤獨,內心世界有一種渴望被人理解的愿望。所以,在生活、學習中留守兒童會很自然地尋找這些理解自己的人,一但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會將自己的內心世界的秘密透漏出來。這也是導致大多數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隨著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的不斷增加,有關心理研究部門也加大了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經過研究總結出大量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上存在著自卑心理。由于在結構不完整的家庭中長大,從小就缺少父母的關愛,導致留守兒童出現被拋棄的感覺,在生活與學校中害怕與別人交往,各種活動都處于封閉狀態。
第二,農村留守兒童虛榮心比較強。由于父母長時間不能與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所以在看望孩子時,為了彌補這一階段對孩子缺少的愛,會給孩子提供大量的物質需求,即通過大把大把地給錢,讓孩子購買自己喜好的東西,這樣就一步一步地縱容了農村留守兒童虛榮心的增長,即孩子不知道也不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艱辛,反而覺得父母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是理所當然,在同學面前擺闊,用強烈的虛榮心掩飾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
第三,農村留守兒童的嫉妒心理非常強。由于父母長年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兒童渴望像正常孩子那樣得到父愛、母愛,但是又無法實現,當農村留守兒童看見別的孩子與父母快樂在一起時,就會產生抱怨心理,怨恨自己的家庭,怨恨自己的父母,最終促使留守兒童內心世界失去平衡,產生強烈的嫉妒心理、怨恨心理。
第四,農村留守兒童內心比較多疑敏感。由于缺少父母的關心、照顧、疼愛,在內心中總是感覺別人是在嘲笑自己被父母遺棄、拋棄,不能與同學、朋友進行更好地相處,這樣逐步就會形成仇視心理,當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會被留守兒童認為是在輕視自己、譏笑自己,一旦無法控制住情緒,就會大打出手,用武力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信息化時代步伐的加快,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也取得了十足的進展。在農村信息化得到普及的過程中,對于兒童身心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包括對兒童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影響,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其影響更為廣泛。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不能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父母的關心、愛護以及正確引導,其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說信息傳媒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農村留守兒童接觸信息傳媒的意圖及目的更明顯、更強烈。從《中學生信息傳媒接觸情況調查問卷》的調查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留守兒童到校外上網的比例非常高,占了72.3%,而非留守兒童對上網地點卻沒有明顯的偏好,他們不會主動地到校外上網(個別例外)。此外,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使用信息傳媒的目的上面存在明顯的差異,留守兒童較多地使用信息傳媒排解各種情緒,而非留守兒童多是為了娛樂或追趕時髦而使用信息傳媒。這說明了親情缺失的留守兒童有著更為強烈的傾訴情感的愿望,他們希望能夠得到外界關心、關愛、關注,而通過信息傳媒能夠更快、更有效地達到情感傾訴、交流的目的。
第二,信息傳媒接觸對農村留守兒童正性和負性情緒調節都有影響,且對不同性別的留守兒童情緒調節影響的程度不同。通過《中學生信息化情緒調節方式調查表》我們發現,從總體上看,信息傳媒接觸對農村留守兒童正性和負性情緒調節都有影響。留守兒童通過接觸信息傳媒主要是調節自己的六種情緒:快樂情緒、悲傷情緒、憤怒情緒、恐懼情緒、內疚情緒、孤獨情緒。調查數據顯示,不同性別的留守兒童在悲傷情緒和恐懼情緒這兩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其他4個方面的情緒調節上沒有明顯的差異。通過以上結論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出現正性和負性情緒的時候都會選擇使用信息傳媒調節情緒,但是在出現不同情緒狀態的時候,他們會選擇不同的信息傳媒,當然這也與信息傳媒本身的特點相聯系。
第三,農村留守兒童信息化情緒調節存在偏好。留守兒童對于不同的信息化情緒調節的偏好存在差異,他們最喜歡利用信息傳媒避免孤單情緒,由此可見,親情缺失的留守兒童較之其他兒童更容易感到孤單、無助。另外,在出現不同的情緒狀態時,農村留守兒童會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信息傳媒進行調節。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在使用信息傳媒方面并不是盲目的,他們有很強的目的性,只要我們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會對他們的身心發展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信息傳媒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產生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作為教師、家長要在正確的引導下鼓勵留守兒童去接觸信息傳媒,通過信息傳媒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彌補內心深處的孤獨、空虛。同時,農村留守兒童家長應該加強與學校溝通,隨時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給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遇到問題正確的引導,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這對兒童本身、家庭甚至于社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 張仕瓊.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在家兒童個性比較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04):82.
[2] 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 胡亭,許鵬程.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7,(10):667.
[4] 沃建中,曹凌雁.中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特點[J].應用心理學,2003,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