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
(黑龍江財經學院體軍部,哈爾濱 150001)
伴隨著近年來我國各學科教學模式改革的廣泛、深入開展,對高校太極拳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的呼聲也是愈加強烈,為此,應在對高校太極拳教學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及研究的基礎上,審時度勢,做出關于高校太極拳教學改革科學、合理的決策。
就目前來看,高校太極拳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教學模式僵化、教學方法一成不變、教學內容單一。
我國高校在太極拳教學領域歷經多年的摸索逐漸建立了一套固定模式,起初這使得高校太極拳教學朝著穩定、有序的方向發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套固定模式的弊端逐漸顯露了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國高校太極拳教學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這套固定模式便是:太極拳教學更多時候注重套路運動的路線、姿態以及節奏,而對太極拳中所涉及的動作很少進行有效講解。這套固定模式給學生學習太極拳帶來的弊端主要有: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總是處在似懂非懂的學習狀態之下,對太極拳學習很難產生較為濃厚的興趣,學生學習太極拳的潛力也就自然很難被激發出來,太極拳教學的課堂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太極拳中所包含的內容可以說是眾多的,并且其流派也有很多,比如:陳氏、吳氏、楊氏、孫氏等。但就目前來看,我國高校太極拳教學僅僅照搬照抄太極拳的固定套路和固定招式展開,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生的實際需要,也沒有領悟到太極拳本身的內涵所在,這樣看來高校太極拳教學內容難免單一了些。
針對于高校太極拳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模式僵化、教學方法一成不變、教學內容單一等問題,應從深入挖掘太極拳本身內涵,回歸太極拳教學本質、突出太極拳教學“方法”、豐富太極拳教學內容等方面來加以解決。
高校開展太極拳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太極拳教學實現對學生品質的塑造、能力的培養。因此,高校在開展太極拳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只是流于形式,搞一些花拳繡腿,而應對太極拳中所蘊含的文化、思想進行深入挖掘,從而使得太極拳可以散發出歷久彌新的魅力。具體地說,高校在開展太極拳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和循循善誘,鼓勵學生積極利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此,教師可以分給學生一套太極拳譜,并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太極拳譜進行解讀及分析,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識圖、自學和自練能力。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當一組學生上前表演時,另一組學生主要負責對這組學生的表演進行觀察及分析,當這組學生表演完,負責觀察這組學生表演的小組要對該組學生的表演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這組學生在表演中是否有精氣神,動作要領是否到位等。或許有人會說太極拳從表面上看只是一些簡單的動作,但其實不然,太極拳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每一個太極拳動作都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因此,學生在學習太極拳之余,還應該對太極拳之中所蘊含的思想進行仔細研讀,并做到學以致用。
太極拳教學要突出“方法”有兩層含義:其一,太極拳中的動作和招式對于學生強健體魄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學生對太極拳中的動作和招式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學生并不懂得如何利用太極拳學習來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在這時,教師就要對太極拳中的動作和招式進行深入講解,促使學生領悟到太極拳動作的內涵,進而實現對太極拳動作和招式的靈活運用。其二,突出教學方法是說:教師采用何種方式來詮釋太極拳的內涵,采用何種授課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在以往的太極拳教學中,教師總是采用單一的講授方式,學生總是在飾演一個聽眾,這雖然有利于太極拳科目教學任務的完成,但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
在以往,高校太極拳教學為了加快教學進度、完成教學任務,往往只是對套路運動的形式進行簡單講解,對于技擊、武術知識和傳統文化的教學則較為缺乏。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很難真正接受到較為全面的太極拳教育,就更不要提培養學生對于太極拳的興趣。由此可見,套路教學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在開展高校太極拳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太極拳中所涉及的動作進行深入講解,使學生明白所學太極拳動作的內涵,還要組織并鼓勵學生對所學太極拳動作進行練習,以此來加深對所學太極拳動作的印象。太極拳有著眾多的流派,且每個流派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因此,教師在開展高校太極拳教學時不應局限于單一的某一流派,而應取各流派之長,鼓勵學生對各流派的太極拳動作進行學習和演練,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太極拳學習體驗。除此之外,太極拳套路是具有攻防技擊的單式動作和組合動作組成的一種運動形式。無論是單個動作、組合動作還是套路都是習武者強身健體和獲得技能的手段。由于每個學生的資質條件不同,因此,每個學生所接受到的太極拳教育也應是不同的,太極拳教學不應局限于某一套路教學,而應該以單式動作和組合動作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能力來選取適合的太極拳套路。
[1] 蔡仲林.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應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1(1):26-27.
[2] 李經吾.太極內功的修為方法[J].精武,2007,(4):68-69.
[3] 牟玉梅.論太極拳“靜”“氣”“德”思想的歷史淵源[J].南京體育學院,2007,(0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