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凱,李 慧,湯 磊
(泰安市水利和漁業局,山東 泰安 271026)
近年來,為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努力改造中低產田,大幅度提高“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比例,泰安市認真貫徹落實山東省政府《關于建設“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的意見》精神,按照“耕地灌區化、灌區節水化、節水長效化”和“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水源配置、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稽查驗收、統一管理體制、統一調度運行”的要求,加強組織領導,科學編制規劃,落實資金保障,加強監督考核,大力推動“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開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農業和促進農民增收,泰安市委、市政府把“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農村水利工作的重點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進行安排部署,并通過聽取部門匯報、現場檢查等方式,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督促調度。2011-11-22,市政府組織召開了水利、發改、財政、國土、農業等有關部門共同參加的“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各級都建立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分工協作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強大合力。加強對“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督導考核,市政府督查室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水利重點工作進行督導調度,把“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年終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加以考核。各縣(市、區)也加大考核督促力度,把“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納入年度考核指標,確保把工作落到實處。
根據山東省水利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下發《關于編制“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的通知》的要求,各縣(市、區)編制了“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并由縣(市、區)政府進行了審批。市水利部門通過匯總,形成全市的規劃。規劃以灌區為單元,根據水源條件、種植作物、產業結構等情況,一次性整體規劃,把耕地有序地規劃到不同類型灌區中,分批、分部門逐步實施。通過新建一批、恢復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灌區,逐步實現耕地灌區化;大力推進灌區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和高效節水工程建設,逐步實現灌區節水化;建立農民自主管理的農業用水機制和職能全面、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機制,逐步實現節水長效化。
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順利實施,泰安市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強化規費征收、積極向上爭取、做活社會融資,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一是認真落實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政策,足額提取、定向使用;二是加大水利規費的征繳力度,切實做到應征盡征,優先用于“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三是積極對上爭取,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的原則,統籌小農水重點縣、基本農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千億斤糧食產能、移民后期扶持等涉農涉水資金,在不改變資金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堅持合理布局、集中連片、規模建設、整體推進、集中使用,積聚和放大資金效應,促使項目資金效益最大化;四是加大“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建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獎補力度,逐步形成政府主導、多元投資的穩定增長投入機制。據統計,泰安市2012年“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共投入資金4億多元,建設高標準農田2.03萬hm2。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泰安市對工程規劃、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數、施工工藝等統一技術要求,對工程建設進行高標準的質量控制和專業化的施工,選擇有資質、懂規范、技術精的單位承擔施工和監理。嚴格項目建設管理程序,實行“四制”管理,嚴把驗收關,對不按批準設計內容實施或工程質量不合格的,堅決不予驗收并限期整改,確保建一處、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同時,大力推廣應用了無機房建設、農田灌溉智能控制、射頻卡、噴微灌、風光電提水、土壤墑情監測等節水新技術和新設備,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和水平。
大力推行“先建機制、再建工程”模式,建立起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的農田水利建設管理體制,保障工程持久發揮效益。支渠以上工程由水管單位統一管理,支渠以下田間工程全面推廣工程建設、水價改革、用水組織“三位一體”的建管模式,成立農民用水者協會,把工程產權和管理責任交給用水戶,建立起 “協會管理、公眾參與,總量控制、定額管理,以表計量、按方收費,刷卡取水、經濟調控”的運行管理新機制。推行農業灌溉終端水價與用水計量收費制度,針對不同的水源和工程類型,制定不同的水價,以表計量、按方收費,確保工程建得好、長受益。
國家和省投資扶持的基本農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涉及國土、農業開發、發改、水利等多個部門。盡管各地采取了一定措施,盡量整合項目和資金,但由于部門職能不同、政策要求不一、信息溝通不暢、協調機制不健全等原因,仍然容易導致規劃布局缺乏整體性、建設標準缺乏統一性、對上爭取缺乏一致性,在規劃設計、建設內容、資金成本、領導精力等方面出現交叉重復的問題,影響了項目建設的質量和效益。
泰安市大中型灌區大多建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受當時條件限制,缺乏統一規劃,工程系統性、配套性差。目前,不僅原有工程設施老化亟需修繕,而且由于種植結構、灌區水源、用地性質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與農業產業化布局、水資源利用格局已不相適應,農業灌溉用水被大幅度壓縮擠占,灌溉面積減少,灌溉保證率降低,灌區效益不能充分發揮。
目前,泰安市骨干工程與田間工程缺乏有效配套,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的配套率在50%左右,田間工程配套率不足40%。灌溉工程與排澇工程、水源工程與輸引水工程缺乏有效配套,許多地方有水用不上、有澇排不出。農業節水能力和標準也有待提高。
泰安市田間工程管理機制、水利工程日常維護機制不健全,存在管理主體不明確、產權不明晰等問題。基層水利專業技術人員缺乏,農業水價形成機制需進一步完善。
建議盡快制定“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體系,規范統一“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技術標準,提升工程建設水平。此外,應加大農田資金投入,設立“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資金,為項目建設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除水利部門的投資外,其他涉農部門項目如基本農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千億斤糧食產能等也是重要的資金來源。這些項目歸屬不同的管理部門,項目的治理重點、建設內容、政策要求不同,資金得不到有效整合。建議從省級層面上加大項目整合力度,形成推進“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