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強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14)
德州市現有潘莊、李家岸、韓劉、豆腐窩4個引黃灌區,設計灌溉面積56.76萬hm2,引黃灌溉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潘莊、李家岸灌區為大型灌區,隸屬市水利局管理,控制土地面積9500km2,占全市灌溉面積的90%以上,是農業、工業及城鎮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保障。德州市始終把節水灌溉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灌區節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自黃河河務部門實施黃河水量統一調度條例以來,對潘莊和李家岸引黃閘流量和水量進行限引,引黃灌溉的用水量受到極大限制,灌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突出。按照《山東境內黃河及所屬支流水量分配暨黃河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細化方案》(魯水資字[2010]3 號),德州市黃河水量控制指標由原來的10.5億m3調整為9.77億m3,扣除輸水過程中的損失水量,剩余水量指標按正常年份遠遠不能滿足灌區的用水需求,影響了德州市的可持續發展。
潘莊、李家岸作為山東省大型引黃灌區,供水范圍涉及12個縣(市、區),最遠輸水距離達200多公里。兩大干渠引水口門眾多,其中潘莊105個,李家岸66個,均由縣、鄉、村管理。引黃總干渠有5座節制閘由所在縣水利部門管理。由于節制閘、引水口門、堤防管理不統一,灌區統管力度不夠,管理水平相對不高,優化配水和科學管理力度不足,給黃河水的統一調度、工程管理帶來較大困難,影響灌區灌溉效益的充分發揮。
黃河水緊張或用水高峰時,有的上游縣(市)利用管理的節制閘控制水位大流量引水,造成總干下游縣(市)輸水嚴重受阻。多數引水口門管理不善,用水時將閘門提開,灌溉完成后,閘門不關或關閉不嚴,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個別引水口門因不關、關閉不嚴或閘門損壞無法關閉,水從田間溝渠中又迂回到總干渠兩側的截堿溝內,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灌區部分工程老化嚴重,渠系工程不配套,用水戶節水意識淡薄。在黃河水緊張或用水高峰時,上下游用水矛盾十分突出,上游縣(市、區)多數仍采用大水漫灌,而下游縣(市、區)卻無水可用,導致超采地下水嚴重,水資源浪費較嚴重。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不高,地下水漏斗區不斷擴大。
一是加強與黃河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春灌期多引、巧引黃河水,并積極與黃河管理部門聯系,爭取黃河部門政策支持。二是綜合平衡全市的需水、工程情況以及黃河的來水情況,做好引水計劃。三是根據天氣、墑情、用水情況等引調黃河水,盡量少調引水指標,保持大流量、高水位、長時間供水,避免上下游縣(市、區)爭水和搶水。
德州市制定了2011—2015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分配方案(暫行),劃定了各縣(市、區)黃河水用水總量。為規范引水程序,嚴格精細化管理,2010年初向各縣(市、區)水務局下發了《關于加強全市計劃用水管理工作的通知》,逐步按照“做計劃、分指標、報申請、簽協議、先供水、后核算”六步管理調度黃河水,使有限的黃河水發揮最大的效益。
統一思想,科學管理是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關鍵。為此,德州市實行引黃總干渠節制閘、引水口門、堤防和地下調水河道工程統一由德州市水利局管理,潘莊灌區管理局、李家岸灌區管理局、市水利局河道處分級管理總干地上河和地下河堤防,建立起責權利分明、管理科學、運作高效的灌區管理體制。強化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提高了管理效能。引水期間,市水利局引黃辦加強對灌區引水口門的巡查力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確保引水工作的有序進行。
在每年的引黃調查中發現,某些閘門年久失修,且缺少必要的人員管理和啟閉機機房等基礎設施,農民隨意隨時提閘和落閘,自由澆地,給統一調度黃河水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德州市水利局為調動縣、所職工服從大局、管好工程的積極性,采用以獎代補的辦法,對現有工程進行管理和維護。
潘莊灌區管理局和李家岸灌區管理局作為基層水管單位,在深入貫徹實施《山東省灌區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相繼制定了《潘莊、李家岸灌區縣級引黃用水管理規定》、《潘莊、李家岸總干渠引水口門查測要求》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健全調水督查體系。通過改革,灌區增加了聯防隊員,使總干渠治安聯防、工程管理與口門管理工作相結合,為進一步做好灌區管理工作創造了條件。同時,又制定并實施了《潘莊和李家岸灌區水沙觀測員量化管理及獎懲辦法》,進一步提高了基層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緊迫感,有力保證了調水任務的圓滿完成。
德州市加強水務管理體制改革,縣級全部實現了水務管理一體化。出臺節水管理細則15條,節水文件60余個,節水規范制度體系得以進一步改善。通過新聞媒體宣傳、創建節水示范區等形式,廣泛開展節水宣傳活動,增強農戶節水意識,營造全社會節水氛圍。
通過采取一系列的節水措施,德州市農業用水連續5年負增長,以占全省總耕地面積3.8%的土地,生產了全省17%的糧食,成為全國第一個“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斤”的地級市。地下水開采量平均減少1772萬m3,漏斗面積減小198km2,全市以0.38%的年用水量增長,支撐了年均14.8%的GDP增幅。
通過計劃用水和科學合理的調度,農業用水由以前的搶水、等水轉變為現在的用及時水、放心水。輪灌周期由過去的40d,提高到現在的30d,每畝平均毛用水量顯著降低,灌溉增效明顯。
2012年春季引黃灌溉面積達到48萬hm2,比歷史最高紀錄2011年擴大了0.67萬hm2,再創歷史新高,比計劃供水前擴大了8萬hm2。在2012年引黃調查中,全市用不上黃河水的村莊為794個,占全市村莊的9.5%,與未實行計劃供水2009年相比,減少了1365個;用不上黃河水的耕地為4.56萬hm2,占全市耕地的7.6%,比2009年減少8.67萬hm2。投資10億元,德州市相繼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和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建設,目前,潘莊、李家岸引黃灌區已全部完成襯砌,建成“旱能澆、澇能排、節水型”高標準農田 23.33萬 hm2,年均節水 1億 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