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琪,劉 寧,滕雯雯
(威海市水利局,山東 威海 264200)
威海市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屬于低山丘陵區,轄3市4區,總面積5797km2。市域三面環海,海岸線長985.9km。威海市水資源豐富,降水量相對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770.6mm,年徑流量256mm,平均地表水資源量14.84億m3。近年來,威海市委、市政府始終圍繞建設人水和諧、美麗威海、生態威海的目標,采取一系列工程、生態和管理措施,立足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全面加快城鄉水生態文明建設,為落實威海市 “改善城鄉面貌,提高環境質量,展現宜居城市新魅力”的發展戰略和爭創國家級生態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威海市是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資源豐富。截至2012年,林地面積達20.3萬hm2,森林覆蓋率達40%,林業產業總值30.2億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7.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4.5m2。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6處,省級森林公園2處,市級森林公園4處,威海百姓享受公共綠色資源的比例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
據2012年威海市濕地資源調查統計,威海市的濕地面積達10萬hm2以上,占國土面積的17%。擁有榮成桑溝灣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八河港省級濕地公園和大天鵝國家自然保護區等多個濕地保護區,其中榮成桑溝灣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是我國首個城市濕地公園。威海市擁有近千里海岸線,占山東省的1/3,全國的1/8,有雙島灣、五壘島等多個海灣、海口濕地。海口、近海和海岸濕地多,是威海市最具有代表性的濕地資源。
由于昆崳山、正棋山和偉德山東西橫貫市域中部,使諸河呈“非”字狀南北分流入海,河流屬沿海邊緣水系。全市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長度大于10km的有44條,其中流域面積100km2以上的河流9條。有大中型水庫15座,小型水庫415座。多年平均降雨量770.6mm,比全省多年平均多91.1mm,全市水資源人均占有量573m3,約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倍。
近年來,威海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與保護為突破口,加大力度,強化措施,推動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扎實開展,切實改善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和質量。截至2012年,累計整治中小河道237條,清理污水溝2.4萬條,清淤350萬m2;硬化道路591萬m2;栽植各類苗木767萬株;建設鎮級污水處理廠32個。有44個鎮達到國家級生態鎮標準,占威海建制鎮總數的88%,建成市級以上生態村1858個,占全市村莊總數74%。
以打造“藍色休閑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為目標,全面加強水資源、水工程、水管理、水生態、水景觀“五個體系”建設,形成工程體系健全、用水方式科學、生態環境良好、管理運行高效、景觀特色鮮明的水生態文明氛圍,在全省率先形成人水和諧、生態文明的現代水利體系,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體系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總目標。
以威海市建成區為核心,以榮成、文登、乳山市城市建成區為重點,以榮成市天鵝湖保護區、桑溝灣濕地、石島灣海灣濕地,文登市南海新區、母豬河河口濕地,乳山市岠嵎山水利風景區、大乳山旅游度假區,高區雙島灣海灣濕地、環翠區里口山旅游度假區、經區五渚河河口濕地為亮點,依托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和水生態修復,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重點圍繞河邊、湖邊、海邊、庫邊、泉邊建設各具特色的水利風景區和水生態景觀。
到2015年,一是建成水生態安全保障體系。主要抓好重點工程建設,全力確保城鎮防洪、供水安全。威海市區及各市城區防洪標準要達到50年一遇;城市供水到戶率和水源保證率達到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2%,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85%以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達到20%以上。二是建立水資源管理體系,實現水資源科學利用。全市年用水總量控制在7.37億m3以內,萬元生產總值取水量達到13.5m3,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小于10m3,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6。三是建成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使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得到全面加強,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突出抓好水土保持項目建設管理和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90km2,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達到80%以上;新增岸線、水系林帶(片)2.67萬hm2,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9%,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5m2。四是基本建成水生態景觀體系。主要依托山水、海岸、濕地、河庫,打造水利風景區和水景觀工程,每個城市建成區內至少有1處省級以上水利風景區。五是深入開展水生態文化體系建設,使全社會的水生態文明意識和素養全面提高,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得到廣泛開展,形成全社會積極參與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活動的良好氛圍。
水生態文明市建設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必須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領導機構,全面加強對水生態文明市建設工作的統一領導與協調。將建設任務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作為考核各級領導工作業績的主要內容。建立部門職責明確、分工協調的工作機制,做到責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建立起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
堅持高起點、高水平編制“威海市水生態文明市建設規劃”。同時,將水生態文明市建設納入威海市水利建設總體規劃、城市建設整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全面提升城市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內涵,以水帶綠、以水帶景,努力做到建好一個工程,形成一道景觀。
建立健全資金投入、生態補償、資源配置及工作考核等機制,以政策保證投入,以投入保證水生態文明建設。水利工程項目建設規模大、投資多,工程建設應以政府投入為導向,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建設、誰受益 ”的原則,用市場機制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資體系。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全面、長期、艱巨的工作,是關系子孫后代生存發展的民生工程,要緊緊抓住其公益性定位,高舉水生態修復與保護的旗幟,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的宣傳發動,提高全社會對建設水生態文明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的認識,營造全社會支持參與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