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坤,薄金燕,胡圣清
(泰安市泰山區水務局,山東 泰安 271000)
亓家灘小流域位于泰山區省莊鎮北部山區,屬黃河流域大汶河水系,總面積5.4km2,主要涉及亓家灘行政村,216戶、657人,共有耕地38.4hm2。該流域三面環山,地表裸露層以花崗巖、片麻巖為主。土壤主要為棕壤土,質地多為中壤和砂壤土,顆粒粗細不均勻,結構松散,抵御沖蝕能力差,土壤侵蝕嚴重。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加之道路、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都比較低,導致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較差;由于缺少項目和資金,防治財力投入不足,致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較低,流域生態脆弱,林草覆蓋率較低,流域環境“臟、亂、差”普遍存在;由于荒山荒坡面積占比較大,坡耕地較少,加之缺水干旱,糧食和果品產量低而不穩,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為改變流域這一狀況,泰山區委區政府、省莊鎮委鎮政府客觀審視流域實情,深入分析研究,按照“流域綜合治理,開發特色產業”的總思路,編制了《亓家灘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規劃》。采取分年分步實施,梯次推進。同時,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水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把溝坡治理、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流域特色經濟、提高抗御水旱災害等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建成了經濟發展穩定、村居環境潔凈、生態環境優美、各項產業良性循環發展獨具特色的小流域。
亓家灘小流域治理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山水林田路”綜合規劃,“蓄排灌通”綜合治理。在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范圍內,合理開發和利用流域自然資源,力爭把流域打造為全區水土保持示范區、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新農村建設示范區。提出了水土保持流域綜合治理由單純的生態型向經濟型、清潔型、景觀型轉變,努力實現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
亓家灘村全方位、快速度推進小流域治理,以水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為重點,力求實現水土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利用,逐步實現依水而富。在規劃中,突出水生態環境保護,根據小流域特點,按照“山頂水保林戴帽,山坡經濟林纏腰,山下小平原成片,溝道水景觀成串”的思路,合理安排建設目標、規模和工程總體布局。
在廣泛征求當地政府和廣大干部群眾建議、意見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注重效益,重點建立以經濟林改造為核心,以實現生態經濟良性循環為目標的現代農業生態系統,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的生產潛力,提高初級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通過治理,小流域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流域內的農業生產條件明顯好轉,土壤肥力逐年增加,糧食、林果產量明顯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既增加了農民收入,還帶動了當地旅游服務業發展,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支持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小流域綜合治理經濟效益可觀、社會效益良好、生態效益凸顯的“三效統一”新模式。
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耕作措施緊密結合,根據當地條件,在土層較厚的山腰、坡腳位置,采用水平溝、水平階、窄梯田等整地方式,選擇適宜樹種成片帶狀、穴狀種植經濟林果,樹種以板栗、核桃、山楂為主,經濟樹種與糧食作物可因時依勢采取輪作、套種與間種措施。在土層瘠薄、肥力較差的坡頂位置,采用魚鱗坑整地工程,“品”字型種植水土保持林,樹種以松、柏、槐為主,同時對山頂水保林采取生態修復治理。為減少坡面徑流,在匯水面積大、集雨多、水勢高、工程容易實施的坡面上修建了部分集雨設施,將集蓄雨水、發展生產、改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按照發展旅游觀光和農業生產的需要,建設并部分硬化了旅游觀光或生產生活道路,穿插建設山邊溝,既可排水引水,又可充當農耕道路,還可以攔截徑流泥沙。
根據溝道水文、地質等條件,在支溝溝頭根據地形修建溝頭防護工程,防止溝頭延伸、溝岸擴張。結合景觀要求進行溝道護岸,對溝道進行景觀治理,修建沉沙、蓄水工程,在有條件的溝道建漿砌石塘壩,不僅能夠攔蓄地表徑流,還可提升流域水生態環境。
通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項目整合、多方籌資等舉措,亓家灘小流域已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km2,包括坡改梯40hm2,新植改造經果林200hm2,水土保持林生態修復治理160hm2,配套建設集雨窖33個,小型沉沙蓄水谷坊12處,大型攔蓄工程2座,治理溝道2km,修建觀光道路7.5km,建沼氣池17個,集中垃圾處理點6處。
經過綜合治理,流域內初步建成了層層設防,節節攔蓄,自上而下完善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林草和果樹面積明顯增加,植被覆蓋度率由原來的46.8%提高到73%,減緩了坡面徑流的流速和流量,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形成地表天然水庫。經監測和測算,所有水保措施年可實現保水64.1萬m3,有效提高了土地的抗旱能力,攔截泥沙約16.7萬t,大大減輕了該流域內水庫和塘壩的淤積,凈化了水質。綜合治理后,水庫、溝道蓄水量、植被綠化率的增加,實現了人水自然的和諧發展。
各項治理措施實施后,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得到充分體現。首先,各項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在改善流域生產條件的基礎上,增加了梯田、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作物產量,農民經濟收入顯著增加;其次,各項措施降低了坡耕地面積、減少了土壤侵蝕量,促進了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水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生態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三是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增加植被覆蓋度,水利工程解決了當地的抗旱缺水之困和雨水亂流的現象,道路工程改變了流域過去行路難、生產難的困局。總之,各項設施綜合效益的發揮,有力地改善了群眾生活生產條件,增加了村民的親水平臺,促進了農村景觀旅游、服務業的發展,為當地經濟結構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提供了有利條件。
亓家灘小流域治理開發,是在傳統小流域治理理念的基礎上,把小流域作為一個完整的水生態系統,處處體現了水生態文明與自然修復相結合,成功創造了“山頂水保林戴帽,山坡經濟林纏腰,山下小平原成片,溝道水景觀成串”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實現了小流域水生態、環境、旅游“三位一體”,有力促進了生態休閑和鄉村旅游的發展,為全區的小流域治理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