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宗華
(鄒平縣水利局,山東 鄒平 256200)
鄒平縣地處魯中泰沂山區與魯北平原疊交地帶,東臨淄博,西鄰濟南。全縣轄16個鎮(辦),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252km2。鄒平縣水資源短缺,全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336m3,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6。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按照 “山為骨、水為魂”的城市建設定位和打造“范公故里、山水鄒平”的品牌戰略,依托黛溪河流域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拓展水功能,做活水文章,使黛溪河水利風景區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水和諧、推動科學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鄒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黛溪河水利風景區建設,將其納入鄒平縣旅游總體發展規劃,提出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建設思路,并逐年加大投入進行規模梯級開發。2000年以來,以河湖自然景觀治理為重點,先行對黛溪河、于印湖、黛溪湖等水環境工程進行開發治理,共投入資金2200萬元,增加蓄水能力1200萬m3。隨后著重加大了對景區內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攔水壩26座,綠色生態園1處,使景區功能更加配套完善。同時,對景區內的唐李庵、醴泉寺、范公祠等歷史人文景觀進行修復開發,建成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旅游勝地,實現了水環境與水利工程、水環境與城市建設、水環境與人文歷史資源的完美融合,系統搭建起“一河串兩湖”的黛溪河水利風景區基本框架。
科學制定規劃是建設好水利風景區的基礎。鄒平縣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目標,聘請國內專家對黛溪河環城水系進行了綜合規劃,確保水利風景區建設的前瞻性、科學性、合理性。黛溪河景區建設計劃總投資30億元,實施河道治理、建筑物工程、道路建設、綠化4大工程,建成上游生態密林區、大雁灣景區、八方客廣場、中游植物觀賞區4大功能區,新增蓄水能力1200萬m3,逐步形成“湖河相連、城水相映、林水一體、人水和諧”的城市水系。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9.5億元,上游河道治理全部完成,建攔河壩18座,植樹1.5萬株,建設各類交通、景觀橋涵9座,各類親水平臺10余處,新建各類亭、臺、樓、榭20余處,使景區的規模和檔次得到顯著提升。
充足的資金投入是建設水利風景區的關鍵。鄒平縣政府依托現有資源優勢,積極搭建投融資平臺,保障了工程建設的資金需要。為激活民間投資,縣政府制定出臺了寬松靈活的優惠政策,吸引個體大戶承包了景區內雪花山240hm2荒山,建設水保生態園。6年時間園區投入資金1.8億元,筑壩建庫、植樹造景,使95%的山體披上了綠裝,造就了五湖相擁相連的生態水系,2010-11,該生態園被水利部評為全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以構建“親水宜人、人水和諧”的生態水城為目標,建成全省縣級最大的縣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16萬t,使縣城區、開發區所有污水得到全部處理,極大地改善縣城區水生態環境。按照“充分利用地表水、節約保護地下水,優水優用、劣水劣用”的原則,實施封井并網、水源轉換,累計封閉、封停自備井238眼,有效保護了縣城區及水利風景區的優質地下水資源。同時,大力加強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南部山區綜合治理,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為水利風景區建設營造出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生機盎然的生態環境。
為切實加強對景區的統一管理,縣政府成立了黛溪河水利風景區管理處,負責景區的日常運營管理和工程維護。目前,景區內有專職管理人員50人,臨時管理人員100余人,實行企業化管理,并明確了部門和人員職責,制定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為加強景區設施的管理和保護,專門成立綜合執法大隊,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確保了景區所有游樂場所、設施的安全和穩定。同時,加強景區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工程管護、設施管理以及應急處理能力,進一步提升了風景區的管理水平。
通過水利風景區建設,黛溪河河道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增加蓄水能力1200萬m3,增加地被植物226萬m2;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3%,蓄水保水能力增加1800萬m3,縣城區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了5.8m,為防洪減災、生態修復、改善環境、保護水源發揮了顯著作用。
水利風景區的建設進一步改善了山區用水條件,每年可提供工業用水、生活用水、農業灌溉2000余萬立方米。同時,進一步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景區周邊正逐步成為城市建設的主陣地和商家投資興業的熱土,并成為鄒平縣招商引資的一張靚麗名片。水利風景區休閑旅游的綜合價值也逐步凸顯,據統計,每年到景區景點旅游人數超過20萬人次,有力地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隨著水利風景區建設的日益完善,“山水鄒平”的品牌底蘊更為深厚,城市建設融入更多的“親水”元素,社會知名度、美譽度明顯提升。同時,景區也成為普及水文化的窗口和市民休閑、娛樂、健身的最佳場所,充分滿足了現代城市人群的親水需求和文化需求,群眾關心支持水利風景區建設的熱情也與日俱增。
水利風景區建設是一項綜合工程、系統工程,需要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和優先扶持。要堅持將水利風景區建設與招商引資相結合、與城市規劃建設相結合、與發展特色旅游產業相結合,整合多方力量,多部門配合參與,從而形成水利風景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科學系統的規劃是水利風景區建設的核心和重要依據。規劃編制既要符合當地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又要注重水利風景區與水利工程、本地資源的有機結合,統籌兼顧風景區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旅游開發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相互協調。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水利風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管理保護,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利風景區的綜合效益。
水利風景區建設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沒有充足的資金來源,水利風景區建設就無法推進。只有打破投資主體單一性、投資渠道一元化的投融資模式,積極吸收社會資金,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才能有效破解水利風景區建設的資金瓶頸,從而為水利風景區建設提供堅強的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