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云,高 清,王東云
(德州市水利局水資源管理辦公室,山東 德州 253014)
德州市水資源短缺,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76%,是名副其實的“用水大戶”。因此,農業節水不僅事關農業生產能否走向集約化、現代化,而且事關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建立起一個與農戶經濟利益掛鉤的節水制度機制,就要涉及水價問題。然而多年來,農業節水中一直慎提水價,是因為擔心農民在經濟上難以承受,最終影響農業發展和社會穩定,削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長期以來,建立既與農戶經濟利益掛鉤,又不增加農民整體負擔的節水制度成為一個難以破解的課題。
提補水價節水機制就是“提價+補貼”,也稱之為“提補水價”制度。提價就是將各種水源的價格提高,由于各種水源的重要程度不同,價格提高的幅度也不同;補貼就是將因水價提高而多收的那一部分資金按某種用水單位進行平均補貼。用水單位是指人口或土地面積等。
提補水價節水機制的主要特征:一是群眾易于接受。提補水價節水機制的設計解決了農業用水提價引起的負面影響。二是提補水價節水機制是內含節水競爭機制的長效節水制度。這種機制實質上是依據平均用水量進行獎罰,而平均用水量是隨用水戶的用水行為而不斷變化的。三是提補水價節水機制是可自我修正獎罰標準的節水機制。不管用水如何變化,都是以平均量作為獎罰標準,平均水量作為獎罰標準可被農戶普遍接受,因此在實施過程中,不需要人為地對標準進行修改,可以長期實施下去。四是體現了公平用水的理念。提補水價節水機制以平均用水量作為衡量節水與否的標準,體現了對水資源公平占用的理念。五是操作簡便。提補水價節水機制實施前準備工作簡單,不必計算總量和定額并配水到地;計量簡單,不必逐戶計量獎罰金額;兌現簡單,將獎罰體現在節水補貼的發放過程里。六是易于實施。提補水價節水機制在不同水源、不同情況的村都能適用,且公平公正、操作透明。特別是對協會管理人員文化素質要求較低,農民現有水平即可操作。
選擇試點村和對比村開展工作,首先向村委會詳細介紹實行提補水價的目的意義和工作內容,征得村委會的理解、支持與配合,聽取農民意見建議,反復醞釀,形成共識。
建立健全農民用水者協會,每戶定1名會員,每5~10戶選1名會員代表,由會員代表大會選舉協會會長、副會長,組成協會執行委員會,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在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直接參與用水管理。同時,制定“農民用水者協會章程”,對協會的產生、職責分工、資產管理及獎懲辦法等做詳細的規定。
農民用水者協會負責本村提補水價機制的組織實施。在當地水利部門的指導下,負責統計各戶人口、耕地面積、計量器具底數、農業電價等情況,并將統計上來的各戶耕地面積在全村顯要位置進行公示,確認無異議后存檔作為節水補貼基金的發放依據。同時,村用水者協會負責選出在村有威信、農民信任的3名管理人員,成立“三人小組”負責節水補貼基金的收取、管理與發放,為實施節水機制奠定基礎。
提價幅度和政府補貼比例直接決定了節水和機制實施效果。提價幅度大,補貼幅度小,節水激勵越大,處罰比例越高,群眾對節水機制的接受程度就會降低,甚至產生反感。反之,群眾受益面就越大,節水機制也就越易實施,但節水效果就會越小,同時政府財政也會難以負擔。因此,必須結合實際,科學確定提價幅度和政府補貼比例。黃河水灌溉水價由0.28元/m3調整為0.40元/m3,補助0.10元/m3;地下水灌溉水價由原先按電計費改為按水計費,根據現狀所有機井出水量和用電量測算,現狀電價0.58元/度折合水價為地下水0.17元/m3調整為0.25元/m3,補助 0.05元/m3。 提補資金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地下水每立方米增加的0.08元和補助的0.05元,合計為每立方米0.13元;二是黃河水灌區水價每立方米增加的0.12元和補助的0.10元,合計為每立方米0.22元。提補資金按承包地面積平均發放,每年發放兩次,并進行公示。
現狀條件下,推廣農業提補水價節水機制改革,首先要取消農業不收水費、按畝收水費或低于成本收水費的現象,實施 “按方收費+成本水價+用戶承受能力+政府適量補貼”水價制定模式,制定國家、省、市水價改革方案,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供水保障率,完善計量安裝,以縣為單位制定具體“提補水價”改革方案。
推廣提補水價節水機制,除配套相關政策外,直補資金的來源也是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一是補貼資金由國家納入財政預算,直接實施補貼。二是城市反補農業,從每年地方城市征收的水資源費中,拿出一部分,作為提補資金補貼。三是新上建設項目需新增用水指標,結合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確定其補償金額,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收取,成立政府“提補水價”節水機制補貼基金,鼓勵農民節水。四是由中央、省和市、縣財政按一定比例配套支付。五是利用超計劃用水資金和水利基礎設施投資、節水設備補貼等資金捆綁使用,建立相應的補貼機制,促進農業從工程節水向制度節水過渡。
為使補貼經費起到節水的作用,并能真正補貼到節水戶手中,參照農業種糧補貼政策,補貼經費實施政府與農戶對接的管理模式。通過財政部門,將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保證使節水補貼發揮效益。一是建立專門的水費資金管理機構,主要監督檢查農民提高的那部分水費使用問題,保證該部分經費專款專用。二是中央和地方財政每年都應有專門的節水補貼資金,該部分資金可以來自于中央和地方用于節水項目的經費,設立專門的賬戶,專款專用。
為了保障提補水價節水機制良性、可持續發展,保證該制度真正起到節水作用,國家節水補貼能發揮節水效益,應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的實施組織保障體系。一是建立實施組織機構。各試點區要建立由政府、水利、農民用水者協會組成的監督機構,保證機制實施過程中用水水平真實、合理,節水補貼公開、公正、透明等。二是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在試點階段,對于進行試點的村按照其實施的規范程度給予一定的獎勵。三是建立相應的法規制度。國家設試點專題,總結試點經驗,對水價改革及水費補貼等政策進行研究,建立相應的水價改革方案法規制度,規范化管理,促使水價改革制度化、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