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敏
(寧津縣水務局,山東 寧津 253400)
寧津縣總面積833km2,總人口46.67萬。近年來,隨著城市規模擴大、農村城鎮化的推進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該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約1.17億m3,其中可利用的水資源量只有0.83億m3,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8,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制約“瓶頸”。因此,以現有水網為依托,以流域區域為單元,以河道渠系和水庫坑塘為輸水載體和調蓄中樞,力求構筑互聯互通、相互調節、相互補充的現代水網體系非常必要。
1)防洪減災工程體系仍不完善。多年來,東平縣雖然實施了一系列防洪減災工程,完成了部分河道治理和水庫除險加固任務,但防洪排水體系不完善、標準低,河道上下游行洪能力不協調,河道被侵占,低洼地被開發利用,導致行洪受阻、城區積水、河道漫溢等問題突出;河道淤積嚴重,水旱災害威脅依然存在。
2)水系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與防洪減災、水資源短缺相比,水生態惡化的問題更加嚴重。由于寧津縣域河流均為季節性河流,沒有有效的水源補充,再加上大規模開發建設,部分河道斷面萎縮、淤堵嚴重,污水排放河道,水體受到污染,并危及地下水安全。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氣候變遷以及大規模開發建設,河道斷流成為普遍現象,大量開采地下水形成了520km2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區;雨污混流,有限的水體受到污染,污水的收集、排放、凈化尚未根本性好轉;開發建設項目未嚴格落實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水環境改善任務繁重。
3)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全縣耕地面積5.64萬hm2,有效灌溉面積3.29萬hm2,灌溉率只有58.23%。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只完成了部分骨干工程,田間工程沒有全面展開,已有工程年久失修,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5,節水灌溉面積只有8000hm2,占有效灌溉面積的12.7%。排澇能力不足,農村公共供水工程水源單一,保障程度不高,管理運行體系不完善。農田水利建設滯后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落后依然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4)水利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尚需完善。盡管水利改革邁出了重大步伐,但仍存在不適合科學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問題。目前,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尚未全面實行;“兩工”取消后,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尚未形成;水利工程良性運行管理機制尚未建立,綜合管理措施落后,效益不能充分發揮,基層水利服務能力薄弱,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不到位,水利投融資能力不強,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尚未建立,水利應急管理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偏低,水利行業能力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立足于現有防洪減災、城鄉供水、水系生態骨干體系,以現有水網的骨干構架“四橫六縱”為主要框架,以小店、大柳和寧津水庫為節點,構建骨干水網體系。 四橫”指貫穿全縣東西的寧津新河、寧北河、寧南河和張西干溝-朱家河等5條東西向河道。“六縱”指寧陵輸水渠-保店溝-史殷溝-李八卦溝-曹塘干溝、寧南輸水渠-張菜溝、路家溝-魏家溝-大田溝、北四分干地下輸水渠-賴向安溝、小艾溝-李士固溝、青積務溝。通過完善配套工程,形成區域性水網,并發揮水網主要構架在除澇、供水、改善水生態方面的綜合功能,統籌當地地表水和地下水、黃河水、長江水以及非常規水,達到水資源優化配置、高效利用之目的。
1)河道治理。到2015年,完成寧津新河、寧北河、朱家河、寧南河、寧南輸水渠、寧陵輸水渠、張西干溝、賴向安溝共8條重點河流達標治理;到2020年對14條流域面積30km2以上的干溝完成除澇達標治理任務。
2)水閘除險加固。病險水閘加固包括李八卦閘、劉言閘等16座水閘。
3)新建節制閘。為實現梯級供水,保持水生態平衡,通過現有節制閘滿足不了控制水位的要求,新建8座節制閘,來控制水位。
1)新建大柳水庫、大柳水廠。完成現有水廠改造、南水北調續建配套工程、供水管網改造工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節水工程等。
2)結合小農水重點縣、“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整合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等項目,實施灌區渠道防滲、管道輸水改造和井灌區節水改造,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完成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灌溉泵站更新改造、小型水源工程、農業節水工程。
3)建立程序規范、管理機構完善,職能全面、服務到位的基層服務機制。同步配套管理設施,建立完善的水費征收、水價及運行管護機制,理順管理體制,責任落實。加強信息化管理,逐步實現農業灌溉數據的自動化采集。
水土保持工程。風沙片治理重點是土地平整、種植防護林。2011—2020年平整土地19.68km2,種植防護林 15km2。
2)河流濕地水系生態修復工程。到2015年,完成寧津新河、寧南河、路家溝、寧南輸水渠、帽楊溝生態濕地。到2020年全縣重點河流水生態、水環境治理基本達標。
3)地下水保護。采取 “封井限采、原水置換、高效節水、水源涵養和綜合管理”5大措施。即封閉縣域自備井;加大客水、雨洪水、中水的利用,提高供水能力,優化地下水開采布局,在滿足地下水功能區保護目標的前提下開源;實行工業節水、農業節水、生活節水,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建設節水型社會;實施生態治理,滲漏帶建設攔蓄工程回灌補源,實施河道截污整治,污水達標排放,改善河道生態環境;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建立地下水決策支持管理系統、完善預警管理方案、建立公眾參與模式等。
4)重點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快城鄉飲用水水源地綜合治理,實施水源地隔離防護,徹底關閉保護區排污口,削減點源污染排放量,以農田徑流治理為重點控制面源污染,加強供水水庫庫區底泥治理。規劃實施小店水源地、寧津水庫、大柳水庫水源地保護,保障飲用水質安全和水量。加強飲用水源地監測,合理劃定保護區。
在重點水源地和主要河道布設3處水庫檢測站、3處河道水文監測站、1處蒸發監測站;新建雨量站4處、改造6處;建立城鄉供水輸水管線供水量監測站8處,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土壤墑情監測站8處;新增地下水位觀測井14眼,維修改造36眼,全部安裝自動監測傳輸設備,隨時觀測地下水位。建城鄉供水數據處理中心、城鄉供水監測數據庫,實現水文信息采集自動化、信息整理微機化、信息傳輸網絡化。
總之,寧津縣現代水網建設規劃實施后,全縣防洪、供水能力將得到較大提高。區內水質得到較好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也將進一步提高,由此將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