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強,王薇,孫福華
(1.山東省水利廳,山東濟南 250014;2.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014)
山東省現代農業分區節水模式及管護措施
宋志強1,王薇2,孫福華1
(1.山東省水利廳,山東濟南 250014;2.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014)
結合山東省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灌區續建配套改造工程,針對不同水源灌區的特點提出適宜的節水灌溉模式。同時,針對工程重建輕管的現狀,提出了相應的管護措施。
山東省;灌區分區;節水灌溉;節水模式
山東作為經濟大省、農業大省,在水資源總量不足的情況下,既要保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合理用水,又要確保2020年實現千億斤糧食生產的目標,發展農業節水是必然選擇。山東省2001—2011年多年平均總用水量為225.6億m3,其中農業灌溉用水量148.3億m3,占總用水量的65.7%,是用水大戶,節水潛力較大。發展農業節水不僅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解決水資源瓶頸的根本手段,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更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的戰略舉措。
山東省的各類灌區依據灌溉水源的不同分為引黃灌區、水庫灌區、引河灌區、井灌區和小水源灌區5大類。1)引黃灌區:包括魯西南、魯西北等主要以黃河水為灌溉水源的區域,該區域用水高度依賴黃河水,是山東省糧食主產區。2)水庫灌區:包括魯中南、膠東半島以攔蓄當地地表徑流為灌溉水源的區域,該區域一般地勢較高。3)引河灌區:主要包括魯中南、膠東半島以河(湖)水為主要灌溉水源的區域。4)井灌區:包括分布于全省各地的沖積平原、山前平原,以地下水為主要灌溉水源的區域,該區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糧食產量高而穩,是全省糧食和蔬菜主產區,經濟條件較好,地下水超采的風險大。5)小水源灌區:包括魯中南山丘區、膠東丘陵區以小塘壩、小水池、小水窖、小坑塘、小泵站為水源的區域,該區域無客水資源,主要靠天吃飯,地表水、地下水利用困難,水源分散,是果樹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區,也是節水、增產、增收潛力最大的區域。
2.1 引黃灌區
在引黃上游自流灌區,重點推廣渠道防滲配套田間窄、短畦地面灌溉模式,實行灌排分設,配套完善干、支、斗、農四級渠系,通過渠道防滲襯砌、橋涵閘配套、測水量水設施建設,建設高標準渠道防滲工程。在引黃中游及土地集約化經營區域,推廣泵站提水(恒壓變頻供水)、管道輸水、配套田間窄、短畦灌溉和噴灌工程技術模式,在灌區地下灌排兩用溝渠上建設泵站提水,并同步建設排水體系。在引黃下游推廣“引蓄并舉、豐蓄枯用、以河補源、以井保豐”井渠結合模式,實行黃河水、當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統一調配,實現井渠結合、溝渠結合、灌排結合。
2.2 水庫灌區
在地勢較為平坦的水庫灌區,推廣渠道防滲配套田間溝、畦地面灌溉模式,做好灌區渠系及建筑物的配套,推廣渠系襯砌技術,配置測水量水設施,實現科學灌溉。在水頭高差較大的水庫灌區,推廣自壓管道化灌溉模式,充分利用庫水自壓,用管道直接輸水到灌區,通過分干管、支管進行水量分配后把水送到田間,田間增配軟管或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設施。目前,全省實現自壓管道灌溉的水庫灌區102處,發展此類節水灌溉面積53.33萬hm2。在水庫灌區下游,推廣井渠雙灌模式,做好井庫結合,實現庫水與地下水的聯合調度,在豐水年份,以庫水渠灌為主,并進行回灌補源,在枯水年份,則以提用地下水灌溉為主。
2.3 引河灌區
圍繞節水增效,對現有攔河閘、壩、提水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實施更新改造,推廣引河為主、庫水補充、井渠結合的模式。科學布局,合理建設以橡膠壩為主的攔河蓄水工程,攔蓄雨洪水資源,通過與上游大中型水庫的聯合調度,保證農業灌溉用水和河道生態基流。在有條件的河流下游興建地下水庫,補充地下水源,保障灌溉用水。
2.4 井灌區
對于井灌區大田糧食、棉花、油料作物,全面推廣無井房射頻卡控制管道輸水灌溉模式,實現農田灌溉智能化。全省200萬hm2機井灌區已有60%采取這種模式。在花卉、苗圃、茶園、果園、露地蔬菜以及保護地種植作物園區,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節水技術設備,大力發展噴灌、微灌等現代高效精準灌溉技術,建設一批規模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節水示范區。山東省蔬菜種植集中連片面積超過1.33萬hm2的縣有10余個,因其所需灌溉保證率較高,著力推廣了自動化控制精準灌溉技術,畝均節水150 m3,節水率達40%~50%,且有助于農產品質量、品質、產量的提升,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全省已建成的20萬hm2設施農業園區,全部推行噴微灌技術,成效十分明顯。在土地集約化經營區域,推廣機井配套田間噴灌技術模式。有利于發揮有機綠色農業的優勢,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高。實施后,經測算分析:糧食增產15%以上,節水40%~50%以上,降低灌溉成本35%以上,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
2.5 小水源灌區
充分利用地形條件,大力興建各種小型水源工程,推廣多水源聯合調度管道化灌溉模式,利用小水源,鋪設管道相互連通,實行多水源聯合供水,最大限度地實現區域內水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灌溉水源保證率。在適宜區域建設高位蓄水池、雨水集蓄工程,充分利用風、光等清潔能源,推廣風、光互補提水灌溉模式,利用清潔能源提水上山,發展自壓高效節水灌溉,改善當地用水條件。
為確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得好、用得住、留得下”,山東省按照“產權有歸屬,管理有載體,運行有機制,管護有資金,工程有效益”的要求,在確保工程安全和整體效益的前提下,根據投資來源、工程類型、受益范圍等情況,因地制宜確定管護模式,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實現工程長期良性運行。
3.1 專業服務隊管理
適應農業農村新形勢和農田水利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發展趨勢,成立農田水利專業服務隊,具體負責工程的日常管理和運行養護,養護經費從水費中計提,財政給予適當補貼。如德州市寧津縣采取水務局供水公司主辦、水利站協辦的方式,成立6支水利110服務隊,配備了相關人員和車輛,負責農村飲水、農田水利等工程的日常管理與維修以及應急送水服務,群眾如果遇到涉水問題,只需撥打電話,服務隊30 min內就能到達現場,小問題15 min內即可解決,實現了從“水源頭”到“水龍頭”的精細化管理。莒縣開通了116水利服務熱線,組建了清水水利工程管護中心,聘請50名水利員從事工程維護,在全縣設立5處服務網點,熱線辦公室負責和社會溝通,中心則提供維修管理服務,建立起了“熱線連接溝通百姓,中心搭臺提供服務,鎮村配合整體聯動”的管理模式。
3.2 協會管理
為實現用水戶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務,扶持引導項目區群眾成立用水戶協會、水利合作社、供水聯合體等用水合作組織,負責對擁有產權、經營權、管理權的農村水利設施進行日常巡查、維護管理、費用收取和工程維修改造等。德州禹城市將農民用水協會作為農村水利設施的管護主體,協會為用水戶提供統一供水、統一灌溉、統一收費、統一管理“四統一”服務,市財政每年拿出10萬元資金,按照每畝3元錢的標準對協會進行補助,專項用于農田水利工程的日常養護和管理。濟寧鄒城市加大對協會建設和運轉的扶持力度,對成立規范并順利通過驗收的給予2 000元獎勵;對協會運行情況實行年度考核制度,對考核結果為優秀、良好、合格等級的協會分別給予2 000元、1 000元、500元的獎勵,充分調動協會參與管理的積極性。
3.3 企業管理
對于經營性的農村供水工程,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采取放開的辦法和市場化的路子,吸引專業化公司參與管理,供水單位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走“供水一張網、管理一條龍、城鄉一體化”的路子,提升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對于能夠實現盈利的農田灌溉工程積極推向市場,實行公司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3.4 農戶管理
井灌區單井控制面積小,受益范圍明確,大力推廣“井長制”管理模式,以單井為單位,組成一個灌溉小組,每個小組獨立核算,受益農戶輪流做小組長,具體負責確定灌溉順序、射頻卡充值、設備維修保養等工作,維修費用由成員按地畝數分攤,讓受益農戶真正成為農田水利工程管理主體。
(責任編輯 趙其芬)
S274
B
1009-6159(2014)-10-0003-02
2014-06-06
宋志強(1958—),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