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卉,周群,趙忠科
(肥城市水利局,山東肥城 271600)
肥城市強化水保監督能力建設的主要做法
李艷卉,周群,趙忠科
(肥城市水利局,山東肥城 271600)
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是實現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保證,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肥城市把水土保持工作做為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重要民生工作來抓,政策、資金多方傾斜,規劃、工程多措并舉,不斷加強水保執法、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及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此進行了分析探討。
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科學規劃;監督管理
肥城市地處山東省中部、泰山西麓,境內有大小溝壑1 100余條,河流43條,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根據水利部《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屬于魯中南低山丘陵強度侵蝕區。據統計,肥城市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約359.88 km2,占總面積的28.18%,是全省水土流失嚴重的縣市之一。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僅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肥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而且是破解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選擇,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肥城市把水土保持工作做為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重要民生工作來抓,政策、資金多方傾斜,規劃、工程多措并舉,不斷加強水保執法、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各項工作均取得了較好成績,水土保持工作一直走在泰安市前列,為打造“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人更壽”的現代生態新環境奠定了良好基礎。
肥城市在加強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時,科學編制了多項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規劃,逐年做好對上爭取工作,以上級扶持的重點項目為帶動,走多元化投資的路子,積極調動個人、社會、企業、政府等多方面的積極性,有計劃、分步驟地開展水土流失治理,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通過退耕還林、生態移民、封山育林、疏林補植改造等措施,提高植被覆蓋率,治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完成了劉莊、劉臺、前寨子、陶山等多條國家、省、市重點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其中,劉臺小流域被黃河水利委員會列為試點小流域,潮泉小流域被財政部、水利部命名為全國示范小流域。肥城市水利局多次被評為省、市水土保持工作先進單位。
策劃上報了老城街道辦事處雙峪、潮泉鎮黑山、王瓜店街道辦事處穆柯寨等一批“四型”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目前潮泉鎮黑山清潔型小流域和老城辦事處雙峪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都已通過上級批復,并爭取了省級扶持資金,為打造精品生態小流域提供了有力支撐。
通過調研分析,比較全面、系統、完整的完成了《肥城市水土保持規劃(2011—2030年)》的編制工作。該規劃涵蓋了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河道治理、湖庫修復與保護、坡耕地治理等內容,是今后肥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礎、依據和綱領性文件。規劃利用20年的時間,實施“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整治、生態河道治理、庫區生態修復與水質維護、泉水補給區水源涵養工程、水土保持信息化監測”六大重點工程。規劃實施后,通過建立健全水土保持信息化監測系統,全面實現水土保持的動態監測;所有生產建設項目的開發建設行為將得到規范,人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基本杜絕;礦山等開挖山體活動的遺留坡面基本得到整治;擴大生態修復的力度和范圍,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現由全面治理到重點提高的轉變;山丘區的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農村產業結構也隨著生態條件和耕作條件的改善而升級,提升農業產業經濟價值,將產生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
自2009-09肥城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縣以來,肥城市按照《全國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總體方案》和《山東省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實施方案》的標準和要求,緊緊圍繞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這一主題,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機制,加大工作力度,在規范性文件制訂、制度建設、規范管理、水保方案審批、水保設施驗收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水保方案申報率、審批率、設施驗收率均達到90%以上。做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規定、水土保持設施驗收規定、水土保持監督檢查規定、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規定“五完善”;機構、人員、辦公場所、工作經費、執法裝備“五到位”;方案審批、監督檢查、設施驗收、規費征收、執法行為“五規范”;重大事件通報制度、年度工作報告制度、監督檢查制度、廉政責任制度、公示公告制度、舉報查處制度“六健全”。2011-07,肥城市在全省率先通過了山東省首批全國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縣驗收。
工作中,面對水土保持設施不斷遭到損壞,水保執法監督工作面廣量大,肥城市執行難度大的實際,把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和經常化的軌道,采取拉網式監督檢查。經過多次執法檢查,查處數處違法違紀破壞水土保持設施活動,檢查多個重點開發建設項目。對未按時編制水保方案和繳納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的生產建設單位進行了限期整改。
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而且是破解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選擇。為適應新形勢下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更要科學地指導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使治理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用較小的代價,取得盡可能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達到防治水土流失、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發展農村經濟的目的。
一是扎實做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實現人工治理和生態修復有機結合。工程建設全面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完善技術路線,調整措施體系;改革補助方式,進一步加大治理投入,集中力度,加強治理。打造水土保持示范區,做到治一片、保一片、成一片、富一片、亮一片,爭取打造精品工程、亮點工程、示范工程。二是加強水土保持監督執法。依法行政,避免失職瀆職、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現象。推行限期辦案和錯案追究制度,主攻大案要案的目標管理責任制,維護《水保法》的尊嚴,樹立水保行政執法的權威性。三是擴大水土保持輿論宣傳。突出針對性、實用性和超前性,把每次會議作為宣傳的機遇,把各種活動作為宣傳的陣地,把執法案例作為宣傳的最好素材,積極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宣傳日、宣傳周、宣傳月,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信息平臺,舉辦“說水保、唱水保、演水保”文藝活動和知識競賽,并在城鎮、交通要道、重點預防區、重點治理區樹立標志牌。四是加大綜合管理與機構建設投入。落實綜合長效管理機制所需要的經費,劃出專項資金,保證各項綜合管理措施落實到位;按照重心下移、屬地管理的要求和進一步完善綜合長效管理機制的需要,適度調整、設置或明確相關機構,引進和增加專業人才。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認真制定工作措施,積極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繼續抓好中央、省、市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建設,不斷加大監督執法力度,提高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率和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到位率,爭取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 趙其芬)
S157
B
1009-6159(2014)-10-0049-02
2014-06-12
李艷卉(1986—),女,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