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顆粒尺寸定義可能不適用于評估其環境影響
2014 年4 月17 日 來源:《環境科學與技術》
常常用于定義納米顆粒的100nm 粒度上限可能“不合適”用于評估環境影響,由美國和中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表示。
這些科學家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學報上發表的一篇觀點文章中寫道,100nm 的基準“未反映與納米顆粒的生態學相互作用的復雜性”。
有研究報告,超過闕值粒度的納米顆粒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學性質。這些發現顯示,可能存在產生環境影響的臨界粒度,并且這些粒度可能超過100nm,由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Baoshan Xing 領導的這些科學家表示。
“一項關注是,很多人,包括科學家和非科學家,過度專注于納米材料/納米顆粒的原始和現行定義:”粒度小于100nm,這篇論文的聯合作者、美國康涅狄格農業實驗站副主任兼首席分析化學家Jason White 表示。
“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說,100nm 的截至值可能毫無意義,”他補充說。White 博士提到他的一位同事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該研究顯示,煙草植物會積聚粒度為2.5nm 的金納米顆粒,但不會積聚18nm 的金納米顆粒。“我們的總體關注是,現在過多專注于以100nm 粒度區分納米與非納米材料,但像上述差別那樣的細微差別可能被忽略或簡單化處理。事實上,很可能存在行為、毒性或活性的‘臨界’闕值粒度,它們可能與任意確定的100nm 截至值毫不相關。”
為納米顆粒的物理化學性質測定闕值粒度相對簡單,但為環境影響確定闕值粒度則比較困難,這些科學家表示。如果納米顆粒確實存在環境影響闕值粒度,這可能“顯著影響我們關于納米顆粒使用的觀點,以及我們對于納米顆粒環境命運和影響的認識,”這些作者最后寫道。
目前關于取決于粒度的納米顆粒環境影響的信息很有限,他們表示。該研究小組呼吁進行其他研究以為環境影響評估可能闕值粒度。他們表示,這些結果可能導致用于評估納米顆粒的環境影響的標準方法和相關風險模型的改變。
引自《化學品安全信息周報》2014年第17期總第281期(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化學品安全研究所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