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樹群
(河池學院 政治與歷史文化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毛南族分龍節又稱廟節,在毛南語中稱為“肥廟”,是廣西環江縣毛南族的一種傳統節慶。傳統分龍節流行于環江縣毛南族聚居的三南地區(上南、中南、下南鄉),一般在農歷夏至后的第一個辰日前后舉行,以祭祀三界公、毛南先祖,祈雨祈福為主要內容,它融合了毛南族的宗教儀式、民間文學和傳統舞蹈、音樂、體育、雕刻等文化元素,反映毛南族的多神信仰和自然崇拜文化,具有民族文化認同、社交等多重社會功能,是毛南族文化精華的集中體現,是環江毛南族人民社會生活中歷史最悠久且最重要、盛大的節日。目前,分龍節已被列入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廣西民族節慶文化十大品牌。
關于分龍節的得名,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盧敏飛1992年在《五月分龍說廟節——毛南族分龍節及其文化研究》中認為是“因其節日恰逢古歷書的分龍日,故名?!盵1]2011年譚自安主編的《中國毛南族》也持相似觀點。[2]124第二種觀點,莫家仁1988年所著《毛南族》則認為,分龍節得名于毛南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觀察到:在這個節日之前,雨水比較均勻正常,之后則時雨時旱,影響禾苗的生產與全年的收成,故這個日子被認為是“水龍分開”之日。[3]82-83《毛南族史志概要》(1992)和《毛南族——廣西環江縣南昌屯調查》(2004)也承沿或支持這一觀點,并進一步補充了毛南族民間傳說中的解釋,即民間認為分龍日后夏至后降雨不均與玉帝分配到下播雨龍數量有關。當分下一條龍時,龍因擔心來不及完成任務而大力降雨,故造成澇災;當分下多條龍時,又會因彼此推諉,降雨不及時,造成旱災。最理想的情況是分配兩條龍,輪流當值,均勻降雨,人間就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為了防止水災旱災,求得風調雨順,生產獲得豐收,于是人們不惜錢財,在每年分龍節時舉行祭祀活動,祈求玉帝合理“分龍”,故稱“分龍節”。[4]119[5]380-381目前,在學術界和媒體中被廣泛流行的是后一種觀點。
關于毛南族分龍節的起源,在歷史文獻中沒有相關的記錄。盧敏飛的《五月分龍說廟節——毛南族分龍節及其文化研究》認為分龍節起源于毛南族先民的蛇圖騰崇拜。[1]謝銘等的《毛南族分龍節的淵源、現狀及保護》、黃建勇等的《毛南族分龍節的傳統文化內涵及其當代價值研究》等文從毛南山區的生態環境特征,以及分龍節得名的民間解釋角度進行分析,認為毛南山區多山少水,旱災頻繁,使毛南族先民高度重視娛神祈雨,古老的祈雨宗教儀式是分龍節的歷史淵源之一。[6][7]這些觀點從毛南族內生文化的視角出發,解釋分龍節的歷史淵源,無疑是具有說服力的。但如果要繼續對毛南族分龍節的起源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我們就需要跳出環江一域,把分龍節起源的問題放在更大的時空背景下來審視。即在中國多民族歷史文化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從外來文化傳播的角度來進行探討。只有如此,對這一問題我們才能獲得更為全面的,或是一些新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澄清常見諸于媒體和毛南族研究中認為分龍節是毛南族特有、獨有的節日的錯誤認識。
毛南人一般稱分龍節為廟節,或是“肥廟”?!胺蕪R”對應漢語的字面意思是“做廟”,意為在廟處進行祭祀儀式。例如民國時期的《思恩縣志·社會篇》記載:“毛難夏作廟,祈雨祈?!?。[8]毛南族沒有自己的書寫文字系統,正式文獻使用漢語文字書寫,民間還有一種只有師公或少數學者掌握的,基于漢字構件創制的土俗字,用來記錄毛南民歌和宗教儀式唱本。毛南族大量宗教儀式的唱詞也并非使用毛南語,而是壯語、土拐話等非本民族語言。在毛南族相關文獻記錄中,“分龍節”的名稱多見于建國后的正式文獻。從毛南族的語言習慣推斷,“分龍節”一詞并非毛南語原生的概念,而是一個外來的詞匯。
“分龍”是漢文化干支時序和節令系統中的一個時令名稱。考諸漢語文獻與之緊密相關的概念是“分龍雨”和“分龍日”。所謂分龍雨,是指夏季熱對流引起的陣雨,常表現為相距極近的兩地一雨一晴。因此,又被形象地稱為“隔轍雨”、“牛脊雨”。宋陸佃所著《埤雅·釋天》有“今俗五月謂之分龍雨,曰隔轍。言夏雨多暴至,龍各有分域,雨旸往往隔一轍而異也”。宋莊綽《雞肋編·卷中》有“[二浙]以五月二十日屬分龍,自此雨不周偏,猶北人呼隔轍也?!盵9]142由于古人認為龍是司雨的神靈,于是人們就將這種特殊的氣候現象與龍的活動或管理區域聯系起來。我國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說認為,五月起開始多雨,是因為小龍要離開老龍到自己管轄區域內去司雨,因不忍分離而流淚。老龍與小龍分開之日多為陰雨天氣,這一天如下雨則被認為是本年風調雨順,秋季豐收之兆。[10]52-53華北地區的民間傳說則認為,龍與凡人一樣有勤懶之分,如果分龍之日本區域有雨,則所來是健龍,今夏雨水可望豐沛;反之,如無雨,則所來懶龍也,今夏必主旱,習慣上將上天分派龍的日子稱為分龍日。清張燾《津門雜記》有:“六月十三為分龍兵,有勤龍、懶龍之分,是日雨,為久雨之兆,不雨為久晴之兆?!盵11]97
對于“分龍日”的日期,由于各地分龍雨出現的時間因地理位置、氣候變遷不同,所以各地的分龍日實際并不一致。江浙一帶以五月二十日為分龍日,北京以五月二十三日為分龍日,福建以夏至后為分龍。《占候書》有:“兩浙以四月二十日為小分龍,五月二十為大分龍。閩俗以夏至后為分龍。”《燕京歲時記》有:“京師謂五月二十三日分龍兵。蓋五月以后,大雨時行,隔轍有雨,故須將龍兵分之。”[12]127-129湖南、廣東以夏至第一個辰日為分龍。湖南《巴陵縣志》記載:楚俗以五月二十日為“龍會”,二十日以后,紀日地支逢辰,為分龍日。古諺有“夏至逢辰是分龍”。[13]473-476此外,還有舊《通書》以農歷六月六日為分龍日,浙江金華以八月初一為分龍日,安徽池州以正月二十九、三十日為分龍節日,天津以六月十三為分龍日,廣東羅定以五月初一為分龍日等其它各種時間。
漢民族是農耕民族,水對于農業產生異常重要。因此,許多地方的人們在分龍日舉行祈雨、祭龍、歌舞、龍舟、演習防火等各種與水相關的娛神和娛人活動,或約定某種禁忌,以祈求風調雨順,農事順利,而這一天往往也稱為分龍節。如宋葉廷珪《海錄碎事·地·風俗》記載“池州俗,從五月二十九、三十日為分龍節,雨則多大水?!盵11]97《金陵歲時記》記載南京“俗以五月二十為分龍節,二十五為回龍節?!盵14]33上海在分龍節時則會由民間消防組織“龍社”組織人們使用水龍、水管進行消防操演,秦光榮《上海縣竹枝詞》就有詩句描繪其情形:“節屆分龍演水龍,一班鑼鼓演前鋒。仗排后隊旗明鮮,百道長虹噴雨濃?!盵10]52-53山東章丘民間以六月二十日為分龍節,在這一天由有德長者組織搭訕神棚,從龍王廟中請出龍王神父,焚香供奉,以期龍王分派“勤龍”,保證地方風調雨順。[15]15湖南醴陵民間禁忌,分龍節這天,農家以竹標植路旁,禁人挑糞。[13]473-476廣東興寧民間禁忌在分龍節前一天晚上,必須將尿桶糞桶洗凈收好,以免觸怒龍神,無雨成旱。[16]284在許多地方,“分龍日”和“分龍節”是同一個概念,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根據上述歷史文獻和民間風俗,我們可以發現,歷史上“分龍”的節氣觀念與“分龍節”的習俗最遲在宋代就已廣泛流行于中原、江南地區,近世與廣西鄰近的湖南、廣東地區也多見。這與漢族地區較廣西山地少數民族地區農耕產生歷史早,農業發達,農業經驗成熟有著緊密的聯系。宋元時期,中央政府在廣西設立諸多軍州、羈靡州、寨堡來加強對少數民族的控制。宋金、宋元戰爭時期,大量中原、江南移民避難進入廣西,明清以降漢人,經江西、福建、湖南、廣東移民廣西更是達到高潮。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想,中原、江南漢族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相關的民間文化必然隨著屯軍、遷移、營商、流官形成的移民群體,逐漸傳播到包括毛南山區的整個桂西北地區,這其中必然包括司水龍神崇拜和重要的農業節慶“分龍日”或“分龍節”。慶遠是廣西受漢文化影響較早、較深的地區,《慶遠府志》記載清代慶遠府下轄宜山、河池、南丹、天河、思恩等州縣,當時府治所在宜山縣(今宜州市)城內有龍神廟、城南有九龍廟,思恩縣(今環江縣)縣城北門內有龍神廟,這些建置在漢文化集中的州縣冶所中的龍神廟壇,清晰地反映了這種文化影響的痕跡。[17]毛南族是毛南山區土著居民與周邊漢、壯、瑤等民族不斷融合形成的。根據譚、覃等毛南族大姓族譜記載,這些大姓的先祖多是明清以來從江浙、湖南一帶遷居毛南山區的漢族移民。雖然學界對這些家譜記錄的真實性基本持懷疑態度,但從這些家譜所透露出來的歷史信息,與中原文化向廣西傳播的歷史脈絡是吻合的。漢族移民、漢族文化在毛南族和毛南族文化的形成上有著巨大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從毛南族宗教信仰中包含有大量道教系統科儀,以及道教、佛教神祉可以得到證明。
將毛南族關于“分龍節”來由的民間傳說與中國江南地區與華北地區有關“分龍日”、“分龍雨”的民間傳說進行對比,雖然存在一些差異,但在“龍分龍合、勤龍懶龍”的敘事構架上是基本一致的。這些傳說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源流關系和演化痕跡。毛南族的形成與毛南族文化的定型要遲于江南、中原的漢文化,因此毛南族關于“分龍節”的言說系統應是在江南、中原地區“分龍日”、“分龍節”農業節慶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它在毛南地區應經過傳入、接受、演變的過程最終形成今天毛南人對分龍節由來的解釋。從這一意義上說,中原和江南地區“分龍日”、“分龍節”農節習俗是毛南族分龍節的一個重要歷史來源,毛南族分龍節是漢族農耕文化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傳播和本地化的一個產物。
即使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分龍節也不是毛南族所特有。生活在廣西金秀的瑤族支系盤瑤也有分龍節,其意是敬天龍皇,防旱保苗。一般以農歷五月立夏后的兩三天為分龍節。節日前夕,寨老鳴鑼喊寨,宣布禁忌事項;節日這天,各家大門插青枝葉,男子殺雞殺鴨供奉龍王,婦女們穿上節日盛裝走親訪友。[18]243湖南江華縣一些地方的瑤族也有分龍節的習俗。他們的分龍節在立夏之后,他們認為分龍即是“分雨水”。在分龍節這天,各家停止勞作,買雞買肉供神,禁挑糞桶,否則分不到雨水,或者分得太少,就會造成干旱,影響收成。[19]264福建的畬族也過分龍節,它流行于福建東部地區,每年在農歷夏至后“辰”日(龍日)舉行。畬族人民傳說在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給畬山“封龍”,所以也稱為“封龍節”。 過節時,各地普遍歇工,祈求豐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趕街游玩,進行自由貿易,男女青年通過盤歌,尋找終身伴侶。[20]76-77一些地方民族資料還表明,桂東北地區壯族民間流行五月辛日過分龍節。上述地方都屬于廣義上的南越之地,在不同地域上廣泛分布著分龍節,表明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南越之地曾廣泛地流行“分龍日”、“分龍節”。這一情況,我們似乎很難從不同民族的文化共性中去找答案,一種合乎歷史邏輯的可能就是強勢的漢文化在南越大地上的廣泛傳播及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滲透。
“分龍日”、“分龍節”的核心文化內涵是司水龍神崇拜,但我們觀察毛南族分龍節卻不難發現,司水龍神崇拜的觀念在毛南族的宗教信仰中卻并不明顯。在毛南族宗教信仰的神祉譜系中,主要的神有家仙、三界公、三元、灶王、土地、婆王、雷王、靈王、觀音、瑤王、花林仙官、太師六官等,龍神在其中的地位并不突出,與雨水關聯并不緊密。毛南人一般不供奉龍神,只在“安龍謝土”儀式中才進行祭祀。毛南人受道教堪輿學說的影響,認為龍為地脈,地方瘟疫流行、人丁死亡、畜牧不旺、山石崩塌、河溪改道等異常現象,均為龍脈不正所致,需要設壇請龍王、校正龍脈。在毛南神系中,真正與雨水相關的神是雷王及其扈隨雨師、雷兵、閃電小娘,在毛南族的“還愿”儀式中,一般都會請這幾位神。由于傳說中三界公制服了吃兒童的雷神,使其轉化,因而實際上在毛南人心目中,農神、牛神、醫神三界公才是對自然界擁有最大影響力的神,并因此成為毛南族分龍節最主要的祭祀對象。毛南族分龍節的真正核心文化內涵實際是地方農業神、保護神崇拜,而不是司水龍神崇拜,這是毛南族分龍節區別于其它地方分龍節的根本之處。
由此,筆者嘗試勾勒毛南族分龍節形成的大致歷史脈絡。首先在中原、江南地區“分龍節”、“分龍日”傳入毛南地區之前,毛南地區早已存在歷史悠久的農神祭祀節日——廟節,其節日的時間、節律與漢地分龍日并不一致。隨著漢文化的傳播、影響、滲透,由于同屬農事節俗,毛南族的廟節時間與節律開始與周邊漢人“分龍節”祭龍祈雨儀式的時間趨同,外族人也開始用“分龍節”這一名稱來指稱毛南人在“分龍日”這天舉行的廟節,意為“毛南人的分龍節”。隨著毛南族與外族的通婚,以及文化交流互動地進一步深入,毛南人也開始接受這一名稱和相關的民間傳說并加以本土化演繹,形成毛南族分龍節來由的敘事,相關的某些文化符號(玉帝、龍王)被吸收到廟節祭祀儀式中,最終形成毛南族分龍節現實層面的形態。毛南族精英在與外族人交流中,以及正式文獻中(毛南族沒有書寫文字,只能使用漢字)有意無意地更廣泛、更突出地使用“分龍節”這一名稱或相關民間傳說,則最終形成文本或文化概念層面的毛南族分龍節。而現實形態與文化概念層面之間的某種微妙的落差,所涉及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話語權的問題,則已超出本文討論的范圍,有待方家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盧敏飛.五月分龍說廟節——毛南族分龍節及其文化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1992,(3):115-121.
[2]譚自安.中國毛南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3]莫家仁.毛南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4]覃立新.毛南族史志概要[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5]匡自明,黃潤柏.毛南族廣西環江縣南昌屯調查[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2.
[6]謝銘,譚自昆. 毛南族分龍節的淵源、現狀及保護[J].廣西社會科學,2009,(7):13-17.
[7]黃建勇.毛南族分龍節的傳統文化內涵及其當代價值研究[J].市場論壇,2013,(4):24-28.
[8]梁杓、吳瑜.思恩縣志[Z].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地方志辦公室,1979.
[9]華夫.中國名物大典(上)[M].濟南:濟南出版社,1993.
[10]陳新民.傳統禮儀[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4.
[11]周一平,沈茶英.歲時紀時辭典[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12]大喬.圖說中國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3]吳裕成.中國生肖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清)潘宗鼎,夏仁虎撰.金陵歲時記[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15]政協章丘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章丘民俗[Z].章丘文史資料.第12輯.1996.
[16]廣東省興寧縣政協文史委員會.海外專輯[Z]興寧文史.第15輯.1991.
[17](清)唐仁.慶遠府志(點校本)[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18]胡德才,蘇勝興.大瑤山風情[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
[19]李祥紅,任濤.江華瑤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0]鐘雷興.閩東畬族文化全書(民俗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