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揚歌》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志巧
(百色學院 思政部,廣西 百色 533099)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從一定意義上說,任何社會秩序,都表現為一種道德秩序。倫理道德從人類社會一經產生,就發揮著維系社會生活的有序和穩定的功能作用。壯族倫理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里面蘊含的和諧追求正是今天我們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中國夢所需要的道德基礎,本文以壯族倫理道德長詩《傳揚歌》為例,探討在中國夢的時代主題下壯族倫理思想的時代價值。
倫理思想是人們對社會道德關系的認識,是人們在道德活動中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觀念以及所形成的倫理學說。“壯族的倫理道德思想,萌芽于原始社會末期,文明時代即將來臨之時……壯族的倫理道德思想經過長期發展,到了明代中葉,出現較系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形成了后來成為傳統的道德規范。[1]261但是,由于社會歷史原因,壯族文字創制與使用相對落后, 在歷史上沒有形成統一流行的文字,這也使得壯族倫理思想在總體上尚缺乏完整的理論形態,因此,壯族思想觀念和道德傳統,主要融匯和表現于壯族民間文學、傳統體育藝術、民族習俗、歲時節日、信仰崇尚等形式多樣的壯族文化形態中。從其內容上主要包括社會公德、個人美德、家庭美德三方面。社會公德如愛國愛家、維護集體、團結互助等;個人美德如誠實守信、勇敢正直、勤勞節儉等;家庭美德如尊老愛幼、夫妻和睦、男女平等等。《傳揚歌》是廣泛流傳于廣西壯族地區的壯族民間倫理道德長詩的總稱,在民間古壯字手抄本中一般寫作《歡傳揚》,“歡傳揚”漢譯是“傳揚歌”, 指傳播和頌揚(做人道理)的歌。2005年由梁庭望、羅賓譯注,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壯族倫理道德長詩傳揚歌譯注》收入了《傳揚歌(一)》(明代時民間創作的《歡傳揚》)、《傳揚歌(二)》(清代初年蒙廷守創作的《歡傳揚》)、《傳揚歌(三)》、《百歲歌》、《不忘父母恩》五部長歌。內容涉及做人規范、家庭倫理道德、社會道德等。《傳楊歌》作為壯族倫理道德長歌,反映了壯人對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的鮮明態度和善惡觀,是壯族優秀倫理道德之集大成,成為壯族人民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價值尺度。
“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因此,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貫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治國方針是目前中國夢的階段性內涵之一。只有努力打造一個相對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激發人們為努力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熱情。壯族倫理道德傳統悠久而影響深遠,其和諧倫理追求蘊含著構建和諧家庭、增強民族團結、協調社會矛盾等時代意義和價值,為實現“家庭和諧、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之和諧中國夢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持。
《孟子·離婁上》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作為國家的基本組成細胞,家庭的和諧穩定與否,對于社會而言,影響巨大。對百姓而言,家庭的和和美美,則是最大的幸福,也是離他們最近的“中國夢”。因為“家和萬事興”,家是每個中國人最真實的依靠。因此,中國夢首先包含的是中國人的“和諧家園”夢。家庭的和諧離不開家庭倫理的支撐和家庭美德的弘揚。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壯人形成了男女平等、夫妻恩愛、尊老愛幼、兄弟情深、妯娌相親、睦鄰友好等家庭美德觀念,對于今天我們實現“和諧家園”夢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
1.男女平等、夫妻恩愛的婚戀觀有促進利于夫妻關系的和諧
夫妻關系、婚姻關系作為家庭關系的核心,影響著家庭關系的和諧與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夫妻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越發凸顯出來,夫妻雙方共同擔當著家庭發展的主要責任,是家庭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發生了巨大轉變,傳統的婚戀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如追求家庭穩定和睦、白頭偕老、相夫教子的婚姻觀念在逐步淡化,周末夫妻、丁克、網戀、閃婚等許多新的婚戀姻形式開始流行,原有的婚戀觀念正在經受著極大的挑戰。人們婚戀觀日益變得自由和開放,隨之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離婚攀升、婚外戀、家庭暴力等社會問題不斷涌現。據我國民政部2012年數據顯示,中國離婚率已連續7年遞增,"中國式離婚"成為一個令世人關注的現象。根據民政部網站提供的近10年數據對比發現,2012年中國離婚率的增幅首次超過結婚率增幅,且呈年輕化增長趨勢。2012年,20歲至24歲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占結婚總人口比重最多,占35.5%。[2]離婚率的不斷攀升且呈年輕化發展趨勢,給我國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一個家庭的破裂帶來的卻是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如家庭暴力、離婚家庭中子女性格扭曲和老人無人孝養等。
由此,今天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我們的婚戀觀,在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同時,重拾對婚姻的忠誠,對家庭的責任。壯人歷來追求男女平等、夫妻恩愛、忠貞不移的婚戀觀無疑給我們以重要啟示。壯人認為夫妻之間應該相互恩愛、忠誠、和諧與“平等”,才能保持家庭的和美。因此,男女平等、互敬互愛、相互忠誠是壯族維護夫妻關系和婚姻關系的基本準則。《傳揚歌》就教導年輕夫婦要珍惜“花山結伴侶、結發情義長”的愛情,夯實婚后夫妻恩愛的感情基礎。遇到困難和摩擦,應該本著“小事各相讓、大事好商量”的態度,互相諒解,相互謙讓,做到“夫妻一條心,勤儉持家忙……小事多相讓,大事好商量,相愛兩不厭,和睦把家當。”[3]151今天,壯族地區也和其他地區一樣,經濟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都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慢慢發生改變,但對婚姻的忠誠和夫妻間平等尊重、共同持家的倫理傳統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壯族家庭,維系著壯族家庭的和諧穩定。正如馮友蘭所說:“人發展人性必須遵循道德律,道德律是文化與文明的根本。”[4]170因此,今天我們要構建和諧家庭,實現老百姓最真實的“和諧家園”夢,首先要學習和遵循的就是夫妻互相尊重、相互忠誠的“道德律”。
2.尊老敬老、手足情深、妯娌相親的家庭美德觀有助于保持家庭的和美
家庭的和睦融洽除了夫妻間的相濡以沫、互敬互愛外,還包括兄弟間的手足情深,互相扶持;妯娌間的姐妹相親,互相體諒;長幼間的尊卑有序,互相尊重。當前,我國家庭的倫理結構并沒有發生根本上的變化,同輩之間、代際之間依然保持著比較密切的倫理關系。然而,隨著現代家庭不斷向小型化發展,家庭的重心由父子關系向夫妻關系轉移,傳統的以縱向的父慈子孝為軸心的的倫理關系出現了異位,從而出現了“代際”關系的危機——親子關系的疏遠和“孝親”觀念的淡化。由此引來了一系列的家庭問題:兄弟妯娌間為了財產分割和贍養老人等問題反目成仇,尊老往往因愛幼而喪失了應有的地位,尊老不足,愛幼有余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尊老敬老問題現已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發展和穩定的一個重要問題。據我國民政部發布數據統計,2012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9390萬人,占總人口的14.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2,714萬人,占總人口的9.4%。[5]在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下,尊老敬老成為了我國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重要道德訴求。而與此同時,隨著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實際作用的減弱,日漸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有的老人忙碌了一生,到了該享受生活的時候,在家庭內的基本權利卻得不到子女的尊重。還有的老人被視為家庭的包袱、累贅,尤其是年老多病的時候,子女對其冷眼相待,不愿盡贍養的義務,造成很多老人“老無所依”,甚至流浪街頭,孤苦伶仃。這不僅給社會造成了負擔,也影響著社會的和諧與安寧,更在拷問著社會的良知。
因此,在孝親觀念淡薄的今天,壯人重視親情和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尤其值得我們弘揚和尊重。由于氏族社會的血緣制度及其思想觀念的影響 ,壯族鄉土社會歷來以家族為本位 ,他們尤為重親情 ,重血緣關系。在壯人眼里 ,父子、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是最親近、 最可靠的。因此,形成了尊老敬老、兄弟情深、妯娌相親的家庭觀念。《傳揚歌》中有一章專門唱“不忘父母恩”的道理,它教誨人們:兒女應當孝敬雙親,贍養老人,嚴厲譴責那些娶妻成家后嫌棄、虐待父母的人。直到今天,哪個壯族家庭有長壽老人,哪個家庭就備受贊揚和推崇。《傳揚歌》還教誨兄弟妯埋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團結,因為“妯娌不齊心,掙錢難到手。兄弟不齊心,不如老朋友。”而“有事好商量,家庭不添憂。兄弟擰成繩,外侮不臨頭”[3]133直至今天,尊老愛幼、兄弟相親、妯娌和睦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依然在壯人當中代代相傳,當中盡管不免因時代變遷而有這樣那樣的變異,但其基本的傳統觀念都永恒地保存下來了。這些優良傳統正是今天我們構建和諧家庭,保持家庭和美所必須的正能量。
3.和睦友善、團結互助的鄰里觀有助于維持鄰里關系的和諧
鄰里關系是家庭與家庭之間的關系,是家庭內部人際關系的延伸,融洽的鄰里關系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外部環境,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可見,建立和睦的鄰里關系至關重要。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新興的住宅代替了傳統的里弄四合院,鋼筋水泥的現代文明擋住了人們的視線,也鎖住了人們的情感。尤其在現代城鎮和城市里,鄰里之間家居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十年相鄰不相識則成了真正的現實。人們僅僅維持著少數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的關系,鄰里之間多了層現代社會特有的戒備與猜疑,缺少了一份坦誠與尊重,“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鄰里信條在現代社會慢慢隱退。而現實需求是,在鋼筋水泥的現代住宅里,小孩需要有一起游戲的小伙伴,年輕人需要有可以傾訴工作和家庭壓力和守望相助的朋友,老人需要可以一起共度夕陽紅的伙伴。當老百姓這些基本需求都得不到基本滿足的時候,“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中國夢更無從談起。 可見,我們應該重視鄰里關系淡漠的問題,重構和諧的鄰里關系,共同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鄰里環境,以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壯人講究和睦友善、團結互助的鄰里觀就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的鄰里關系有著重要啟迪。由于聚居而住,壯人認為鄰里皆兄弟,鄰里之間只有和睦相處,團結互助,才能內抗自然,外拒倭寇,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因此,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都和睦相處,團結互助,遇到矛盾和糾紛,盡量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傳揚歌》就有“莫挑撥同輩,讓人結冤家。有時偶頂撞,讓兩句也罷。”“左鄰或右舍,早晚常相逢。有事當相助,莫用話傷人。”[3]127在城鎮化水平越來越高的今天,鄰里間已由傳統親屬型關系轉換為社區型關系,在同一個社區里,鄰里間共享的空間越來越有限,隨之而來的社會摩擦也越來越多,人們遇到的困難和壓力也越來越多。我們更需要傳揚壯人相互守望、互相幫助、寬容謙讓的鄰里觀,共同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鄰里環境,從而為越來越多的老人們提供舒心的晚年生活,為孤單的孩子們營造人情味濃厚的社區環境,為處于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的年輕人溫暖的港灣。
綜上可見,忠于愛情、重視家庭、孝敬父母、友愛互助作為壯族傳統家庭倫理文化的精華,在當今社會變革中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對于我們構建和諧家庭,實現“和諧家園”夢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民族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民族關系和諧與否是關系到國家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問題,只有民族間關系融洽,才能夠更好地促進民族平等,增強民族團結,增強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要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首先需要我們共筑“民族團結”之夢。壯族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生活著壯、瑤、彝、苗、侗、京等十多個少數民族。長期以來,壯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勞動,相互學習,團結友愛,形成了團結和諧、共生共榮的民族關系,成為了我國民族團結的典范, 對我國民族團結和統一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這種和諧發展和團結穩定的局面與壯民族平等友善的待客之道和開放包容倫理品格密不可分,這也是今天我們協調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 ,共筑“民族團結”夢的重要道德基礎。
1.平等友善的待客之道有利于促進民族平等,增強民族團結
和諧的民族關系是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之間相互協調的民族關系。平等是基石,是民族團結、互助、和諧的基礎,團結是主線,是貫穿于民族平等、互助、和諧的紅線,互助是平等、團結、和諧的動力和保障,和諧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6]可見,民族平等是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促進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受“萬物皆有靈魂”、“眾生平等”的自然生態觀的影響,壯人認為人生來平等,因而講究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相互尊重。因此,日常交往中,壯人認為尊重他人就等于尊重自己,與每個人都融洽地相處,對人對己都有好處。對于外來民族的遷入,壯人也以平等友善的態度去接納他們,幫助他們早點安家立業。《傳揚歌》就有“人遷來同住,盼他創成家。”“無論近或遠催他去犁耙。”“我們接他來,山邊地莫吝。難種他丟荒,留給咱村人。”基于人人平等的觀念,壯人追求與人為善,對于遠道而來的客人,壯人總是熱情相待。明代的鄺露在《赤雅》卷上說:“人至其家,不問飯否,輒具牲醴,飲啖,久敬不衰”。壯族民間也有諺語云:“千金難買客登門,殺牛難得親友來。”有客到訪,壯家人必定要用自家釀制的米酒給賓客敬酒,盛情款待。直到今天,壯族依然沿襲著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正是壯族這種平等親和的民族品格,使得壯人和其他兄弟民族能夠睦鄰友好而居,形成守護相望、友愛互助、同飲一江水、同趕一條圩、同耕一峒田的睦鄰友好關系,從而為壯族地區民族關系的和諧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人文生態環境,也為祖國南疆的穩定繁榮奠定了基礎。在現代化變遷中,我國民族間的利益分化日益明顯,民族沖突時有發生,壯族平等友善的待客之道正是今天各民族間消除隔閡、平等相處、團結和睦的重要前提。
2.開放包容的倫理品格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國是個有著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如何協調好各個民族多元力量、多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加強各民族間的緊密團結,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多元一體的高度和諧體,就成為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的重要課題。而要構建和而不同的和諧統一體,需要各個民族間擁有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以開放包容的民族態度在多元差異中去相互吸收、相互促進、相互,才能共同進步,團結向上。壯族開放包容的倫理胸襟就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稻作文化具有外向型、兼容性的特點。作為稻作文化載體之一的壯民族,是一個外向型、開放性、兼容性的民族。但凡能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事物, 壯人都以寬闊的容胸懷納它。開放包容的倫理胸襟,使得壯族與其他他民族在交往過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影響,形成了互融、互涵和互化的文化交融局面。以壯漢文化交融為例,中原的漢文化傳入壯族地區后,壯族人民主動學習和吸收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生產技術以及先進的文化,使得壯族慢慢發展成為了我國第二大民族。在長期的民族文化融合與民族經濟發展中,壯漢民族相互之間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良好民族關系,這種友好團結局面,也反映在壯族的民間文學作品中,如壯族民歌《馬骨胡之歌》這樣唱道:“土人愛華夏,漢人愛壯家。明透與君達,好比松與杉。”“壯漢一家親哩,團結像一人;琴歌譜傳奇哩,從古唱到今。”這首民歌,生動地反映了壯漢兩族人民水乳交融,和睦相處的美好畫面。文化的交融也進一步促進了壯經濟、政治等的交往和融合。正是基于這種開放包容的民族品格,才使得自秦代開發嶺南的兩千多年以來,作為土著的壯族與入遷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始終保持一種和諧共生的態勢。開放包容的倫理品質也是今天我們建多元一體的民族和諧體,凝聚各民族力量,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道德保障。
“社會和諧”之夢也是中國夢的應有之內涵,離開了社會的和諧與安寧,其他一切都是空想。《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矛盾的持續過程。”可見,實現社會和諧過程就是不斷調節社會矛盾的過程。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推進,我國在擺脫貧困繁榮發展的同時也進入了社會矛盾凸顯期,面臨著發展中的各種社會矛盾。主要表現為改革與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貧富差距日益加劇;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日益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 民主法制還不健全帶來的如領導濫用職權、貪污腐敗、假公濟私等不良作為滋生等。如何解決和協調好這些矛盾,是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著力點和任務之一。歷史經驗證明,要解決上述矛盾和問題,既需要有法律等外在制度的硬約束,更需要充分發揮道德的軟實力,通過弘揚社會正氣,凈化人們的心靈,提高人民的道德認知來達到緩和社會矛盾的效果。壯人一直推崇的重義輕利、愛護集體、正直善良、公平公正等倫理追求為今天我們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重要價值參考。
1.重義輕利、集體至上的利益觀有助于協調人與人間的利益沖突,緩解社會矛盾
馬克思曾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7]82人與人之間由于利益等問題產生摩擦、沖突,繼而發生矛盾。因而和諧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們之間的利益和諧,只有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和諧了,矛盾才會得到化解,整個社會才能夠和諧。因此,我們要把協調利益關系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的首要問題來抓。當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不同經濟利益群體、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成員的經濟利益差別越來越大,利益摩擦愈來愈突出。由此引發了個人主義、地方保護主義、急功近利等不良現象的滋生,從而出現了只顧個人或者本民族本地區的利益,,而不顧其他人和其他地區的利益,只顧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不顧長遠和整體利益的現象,導致了原本只是屬于個人或小的局部利益矛盾,因矛盾激化而容易形成大的沖突,在得不到及時疏導處理的情況下,釀成大的矛盾糾紛。甚至在敵對勢力影響下,人民內部矛盾有可能轉化為敵我矛盾,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壯人以義制利,重義輕利以及愛護集體的義利觀就無疑是物欲橫流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緩解人與人,人與社會間利益沖突, 協調社會矛盾的一劑良方。在義與利的關系問題上,壯人強調的是取利必須合乎于義,而當義與利沖突時,他們往往取義舍利、重義輕利。著“世間仁義值千金”的人生觀,壯族人民往往是為了積德而非獲利來仗義。如今的壯鄉,小的方面我們也還可以看到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互相幫忙不計報酬,不求回報。大的方面他們把為公眾修路、建亭、架木橋、排優解難等事視為是自己應盡的義務。道德在形式上是對利益的限制,實質上恰是對利益的烘托和保障。只有在道德允許和保障的范圍內,我們的生活秩序才能得到更好地保障,利益沖突才能得到更好地解決,從而使得我們的利益有保障,生活有保障。壯人的重義輕利、愛護集體的利益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免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不說是我們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間利益沖突和矛盾,維護好集體和國家的整體利益的重要道德品質。
2.正直善良、公平公正的倫理追求有助于協調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蘊含著公平正義的道德追求。“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8]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二次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也指出,“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而當前,全國人民在共同享受改革越發展的成果同時,社會上還存在著一些不公的社會現象,對構建和諧社會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如在經濟方面,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明顯拉大。在政治方面,由于濫用職權、貪污腐敗、假公濟私等不良政治作為的產生,導致公民權利(經濟、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受阻。在文化方面,各民族的交往中存在無視黨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政策,存在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民族風俗、宗教信仰不尊重、不理解等民族歧視的現象,刺激和傷害了民族感情,加深了社會矛盾的滋生。
要解決上述問題和矛盾,需要個人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個人方面需要樹立與人為善、與社會為善的道德認知和追求;社會方面需要弘揚社會正義、倡導公平公正。面對社會的不公,壯人主張以正直善良的修身之道以及安守本分的處世之道去凈化社會的不正之風,并在社會上提出“以上補下,搭配公平”的節制思想,以此弱化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面對階級和利益的分化,壯族先民也一直在追問“當初立天地,為何分不平?”但同時也壯人也認為“誰不想富貴”,但是“八字已安排。”“富貴由天定,由命不由人”[3]113但是“人窮志不窮”,在實際生活中壯人主張為人處事要公平正直,反對偷摸拐騙,欺貧凌弱行為。《傳揚歌》就告誡人們不走歪門邪道,不偷、不賭、不搶、不占,要靠自己的雙手進行勞動,才能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兒女要做人,牢記在心間。”“一生來世間,安分走正道。”[3]119對于掌權者,“辦事要公正”,“善惡要分明”。對于富甲一方的有錢人,則不應為富不仁,在行使自身財產權利之時,兼顧弱者的需要,以免激化社會矛盾。“多姓同一村,肚量要寬宏。若發財做官,莫欺負鄉鄰。愿你財富多,財多自己用,窮人去點債,莫遲疑慳吝。”[3]190如今大多數壯人還恪守著這種“有福同享”的做人道理,哪家宰了豬或牛,要請鄰里鄉親來分享,出外打工或者做生意掙錢了返鄉也要請親戚朋友吃飯。故而今天壯族地區即使也面臨著市場經濟帶來的利益分化多樣化復雜化、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的挑戰,但是主張正直善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倫理追求使得壯族地區依然保持著相對淳樸的社會風氣,人與人之間、各階層、各團體間都互相尊重,共同監督,各得其所。雖然“以上補下”的分配觀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些不取,但兼顧上下平衡對解決現今社會貧富的兩極分化,緩解社會矛盾的激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現實現實意義。
每個時代的倫理道德總是依據當時的經濟關系及其利益關系,根據當時社會發展的要求而變化的,從傳統文化角度而言,我們不否認壯族傳統道德中有許多內容與標準與今天的現代社會已不相融,對其批評和反思也是我們轉變觀念的前提。如壯族人重義輕利、講究平等的利益觀,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也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把重義與重利結合起來,努力做到精神與物質平衡發展,還要樹立平等與差別相統一的倫理道德觀念。因為平等不等于平均,只有承認利益的差別和差距,才能體現個體的努力和付出,從而和諧不同利益個體關系,走向共同富裕,實現中國夢。因此,對于壯族倫理思想,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繼承,而是要在時代變革中不斷地傳揚和更張。如團結友愛、和樂包容、正直善良、公平公正等優良品質,需要進一步地發揚光大,加以宣傳和有效利用,使之為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張聲震.壯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2]中國離婚率增幅十年來首超結婚率.[EB/OL].
http://www.china-woman.com/rp/main?fid=open&fun=show_
news&from=view&nid=95660.
[3]梁庭望,羅賓. 壯族倫理道德長詩傳揚歌譯注[M]. 南寧: 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5]2012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1306/20130600474746.shtml.
[6]金炳鎬.和諧民族關系與和諧社會構建[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9):2.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