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軍
科學課是一門實驗新課程,它是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保持或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其轉化為學習的問題。上好這一門課,我有幾點體會:
一、找準切入點
有問題,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能發現和進步。人類認識科學和掌握科學的規律,決定了《科學》這門課程的教學,必須從問題入手,這也是科學教學的一大特點。切入點就是學生對問題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作好一件事的主要因素,只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對探究的事物或現象感興趣,就能激發他們探究的潛能。例如,在上《哪杯水多》時,我在桌子上擺了4杯(杯形不同)不同的水,介紹給學生:老師搜集了四杯水,它們中有我們母親河黃河的水,有瀕臨我市的渤海的水,有流經我們附近的小清河的水,有同學們常喝的汽水,怎樣區分它們呢?請小組想一個簡單快速的分辨辦法,給四杯水分別貼上標簽。這從生活中、從學生身邊精心選取的四杯水,一經展現,無疑像是入水的巨石,在學生中激起了興趣的漣漪。貼完標簽后,我繼而提出問題:請你們認真觀察一下,這四杯水,哪杯水多,哪杯水少呢?不一會,學生紛紛舉手,爭先提出自己的猜想:
——汽水多。
——海水多。
——小清河的水多。
——黃河水多。
——一樣多。
再比如在《物體的沉浮現象》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很多實驗材料,有橡皮、小刀、玻璃球、泡沫、小木塊、小石頭等、當學生看到這么多好玩的東西時,就會有一種探究的欲望,借此教師提出:你能大膽的猜測哪些物體會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到水底嗎?這時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為進一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敝開學生的思維
在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后,要加強對學生頭腦思維的“轟炸”,
讓學生的思維徹底地活躍起來,開發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還是以《哪杯水多》為例,當學生出現各種猜測時,我就趁熱打鐵馬上提出:到底誰的猜測是正確的呢?你能想辦法證實一下嗎?一種“頭腦風暴式”的討論就此開展,學生積極討論起來。
——把四個杯子里的水分別到入同一個杯子,然后再用尺子測量水的高度。
——找四個注射器分別把水抽掉,比抽水的次數。
——用量筒測量。
——用秤測量。
——把四杯水用同樣的速度到掉比時間。
又例如在進行《物體的浮沉現象》時,當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物體浮在水面上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時,教師進一步啟發:你能想辦法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沉入水底,讓水底的物體浮在水面上嗎?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有的把水罐入氣球里,氣球就沉下去了;有的把釘子放在泡沫板上,釘子就浮在水面上了;還有的學生說給玻璃球做個救生圈,它就能浮起來了……學生們的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異常活躍。
三、讓學生動手試一試
科學課的教學要重在“動手做”,必須讓學生從“親身經歷的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入手,讓學生親自去種、親自去養、親自去觀察、測量、記錄、整理數據、做總結報告、討論交流,自我評價……只有讓他們“親自”做了,才能真的做到“以培養素養為宗旨”,為他們開發學習資源和器材,給他們時間和空間,放手讓他們去“七搞八搞”“真刀真槍地搞科學”。例如:在上《哪杯水多》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研究方法,親自動手測量一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終于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還有在上《物體的浮沉現象》時,當學生看到那么多實驗材料時,他們一定非常想親自動手試一試,我就開展小比賽,看誰玩得花樣多。同學們就積極動腦、實驗,在玩中、試中發現了問題,鍛煉了思維。
四、用心呵護我們的學生
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當他們想出了方法時,別提有多高興了。如果能得到老師的表揚,那自信心就更強了。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善于觀察學生的變化,對學生的進步要及時肯定,通過多種評價方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學會與人合作等等,讓我們時刻為學生感嘆。我們的評價應更加關注人的發展,并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將學生、教師、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教師除了引導性評價外,應放手讓學生進行自由活潑的自我評價,并讓他們從不同方面、多項內容上評價。評價方法可以是個人自我評價,也可以互評,也可以他評。評價的內容可以是作業、小結、活動設計方案、過程記錄、活動成果、研究報告、自編故事和制作等等。只有教師的用心呵護,才能引出評價的好效果。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育中,讓學生參與到科學探究中來,讓他們都擁有一雙能“點金成石”的手指。在整個教學中,對他們研究過程的準確性,結果表述的嚴密性,解釋的科學性等等,不必過分要求,只要他做了,經歷了,像科學家那樣真刀、真槍的干了,他們就會在科學素養上有所發展,有所提高,我們所追求的是他的“真情實感”的親身體驗,而不像舊教材那樣“照本宣科”,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就是21世紀科學教育應教給學生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