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杏華
摘 要 留白,是傳統繪畫的一種極高境界,講究著墨疏淡,空白廣闊,以留取空白構造空靈韻味,給人以美的享受。課堂教學也莫不如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恰當地給學生留下自覺思維的空間和知識內化的機會,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留白
一、留白在語文教學中的功能
(1)激發學習動力。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多向性、藝術性很強的信息交流活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采取各種措施和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而恰當地設計留白是達到此目的的一條較為便捷的途徑。一方面,學生對教師提供的留白有著深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向往,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給其心理上一種懸念,進而以自身全部的心理能量參與其中。這就使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凝聚在一起,協同運作,從而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
(2)啟迪學生智慧。在教學中,教師是不能直接傳授、更無法代替學生智能操作的,學生也不可能光靠吸收他人思考的結果而學會思考,必須在師生教與學的互動中、自己的親手練習中,完成思考和熟練動作的全過程,才能實現知識的內化,使智力和技能得以發展。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也可以像繪畫藝術中的畫家一樣“蜻蜓點水”,留出大片“空白”, 而留白的創設給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自學和運用的空間,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并運用已有知識獲取新知識,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提高審美能力。留白本就是書畫藝術的表現手法,目的就是增強作品的美感,而教學留白又是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的獨創性的教學實踐活動,也就必然帶有審美性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巧設留白,使課堂教學有虛有實、有疏有密、有急有緩、跌宕起伏、妙趣橫生,以審美的形式創造出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使整個教學過程呈現出緊張、活躍而又和諧的美感,淡化了教育的痕跡,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無形的教育,體會到思維勞動這種“智慧的體操”的樂趣。
二、留白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留白,是傳統繪畫的一種極高境界,講究著墨疏淡,空白廣闊,以留取空白構造空靈韻味,給人以美的享受。語文教學如同繪畫,也需要“留白”。這里的“留白”是對教師的要求。語文教師哪怕考慮得再周密,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應該面面俱到,要努力為學生“留白”,留什么,主要有以下方面:
(1)留內容。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語文課堂時間有限,在語文教師的主導下只能解決一些語文核心問題,更多知識內容,要學生自己解決。作為語文教師,要為學生留下一些“自耕地”,讓他們用思考為犁,自我播種,自我收獲。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當人們在觀看一個不完滿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狀時,會在不知不覺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緊張的“內驅力”,并促使大腦積極興奮地活動,去填補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趨向完美,構建成一個“完形整體”,從而達到內心的平衡,獲得感受的愉悅。而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正是留出空白,讓學生以其特有的經驗和方式對材料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讓學生自己去構建和完善知識體系,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位。
(2)留問題。即便是課堂上要解決的核心內容,作為高明的語文教師,也要努力地把問題留給學生。教師只是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問題的答案與結論還是要由學生來下。只有把問題留給學生,才能喚起學生沉睡的思考意識,使學生的思考力得以培養與發展。如在教學《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不看課文,自己獨立思考,想出辦法反駁楚王的問題,從而誘導學生深入理解晏子的反駁技巧,也同時實現學生思維的發展創新。
(3)留空間。留些什么空間呢,如想象的空間、質疑的空間、選擇的空間、探究的空間、表達的空間、靜思默想的空間、妙筆生花的空間、拓展延伸的空間等。留空間,實際上是留機會,讓學生展示才情,培養能力,增長智慧。因為每個問題都有一定的發散性,我們不必追求完滿的答案,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若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提問也就失去了價值。
(4)留時間。語文教學,要給學生留一定的或用于思考,或用于消化的時間。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5秒鐘,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可以有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可增加學生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增多發散性思維的成分;可給學生創設一個新的思維情境,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想象的翅膀,誘導學生實現知識的發展創新,在多種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斷,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多樣性等。
(5)留心理空白。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和“悱”,實際上是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前的心理狀態上的空白,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情感、意志等交織在一起,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時刻。在課堂上設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啟發性教學的核心。教師要善于創設這樣的空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憤”和“悱”的狀態,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藝術”,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正是這種主體性的具體顯現,它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教學中“留白”是必要的,這樣的“留”,帶來的是學生的勤奮與智慧,帶來的是語文學習豐盈、立體、充實。當然,其中的“留”也是大有講究的。簡單來說,“留”要“留”得恰到好處,“留”要“留”得適度。
我們教書育人培養的不是一個個充滿填充物的容器,而是一個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我們只有抓住新一輪改革的契機,長期不懈地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創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創造一種寬松的學習氛圍,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新思維新見解的平臺。讓他們多一些自己的真知灼見,少一些固定模式的澆灌,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因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