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仙 鄭倩平
摘 要 一堂課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科學合理的將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結合。本文從當前新課改對課堂提出新要求,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的尷尬局面,以及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系著手,考慮影響預設與生成的因素,從而對教師、學生、以及學校環境提出一些建議,以期課堂更富有知識性、趣味性、創造性,使學生樂學、愛學。
關鍵詞 課堂預設;課堂生成;語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教學及其評價標準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語文課堂中有沒有“生成”,“生成”是否精彩已經成了評價一節課的重要指標。針對新課改形式下,語文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之間矛盾沖突的尷尬現狀,而且課程改革過程中越來越關注學生的生成活動,因為隨著學生生活經驗的豐富和教師寬松民主氛圍的創設,我們的教師逐漸開始重視學生的生成問題,關注學生的生成活動。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設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教學目標必須潛在和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生成的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但課堂也不能完全是師生的即興創造。
一堂課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將學生盡快引入文本,進入學習情境中,而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中一對矛盾統一體。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高,二者相輔相成。沒有預設,課堂就會顯現雜亂無序的盲動;沒有生成,課堂只能是封閉僵死的操練。如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預設和生成的有機融合是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精彩小學語文課堂的標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新課改已經在全國蓬勃展開,語文不是一門可以立竿見影的科目,而是一種素養的積淀,但由于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存在,語文課堂上出現了預設與生成相互矛盾的尷尬場面。老師想要積極響應教學生成,又怕學生考試不過關;想要堅持傳統的預設型教學,又擔心束縛學生的思維,湮沒學生的創造力,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精彩的語文課堂并不是以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漢字,而是以學生是否在這個課堂內獲得了一種感受,是否達到了思想上的共鳴,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體現,不是一個蘋果交換一個蘋果,而是一種思想交換一種思想,產生思想的火花。教師要怎樣正確處理語文教學中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建設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生動和諧的語文課堂?預設是教師預先設計的,是能夠更好的指導,而生成則更好的展現了思想的碰撞,體現了一個教師的智慧。
二、小學六年級學生的特點和語文的獨特性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此時是天真爛漫的時候,但他們也將跨入初中,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但同時不會過于脫離實際,能較成熟的思考問題,更易產生共鳴。
小學語文還有其他的科目所不能及的是:充分運用課文內容來潛移默化的給學生傳遞一種思想,一種人生哲理。它不像思想品德課那樣滿篇說教,目的性那么強,也不像數學那樣更加側重工具性和生活中的一種技能,它是通過優美的散文、詩歌等來滲透各種觀點思想,對學生的生活態度的深度是其他科目所不能企及的。
三、課堂生成與課堂預設的涵義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預設,是預測與設計。教學中的預設,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前,對課堂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性設想與安排,是教師對學生可能經歷的過程或自己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的預測和假定。生成,是生長和建構。教學中的生成,即所謂“動態生成式教學”,是指課堂中不機械地按原先確定的一種思路教學,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由教師靈活地調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
預設是課堂的生命基礎,生成是課堂的生命活力;預設為了更好的生成,生成又豐盈了預設;預設和生成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對預設性課堂教學的批判并不代表要放棄預設,對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的肯定也不意味著只要生成不要預設,關鍵在于如何使兩者在課堂教學中和諧共存。一堂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應該以預先設計和動態生成的和諧統一為最高境界。
四、影響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的因素
1.教師因素
新課改中的具體目標要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并且在新課改中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對話的關系,而不是以前簡單的授受關系,課堂預設與生成使新課改的目標得以實施,而這也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師的業務水平,以及教師的學生觀都影響著課堂預設與生成,一般教師的專業水平較深,業務水平更高,更能夠在課堂預設時考慮更加全面、透徹,更能及時有效的處理課堂中的突發事件。
2.學生因素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上課并不像把預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紙樣擺到布上去,問題的全部實質在于,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著敏感而嬌弱心靈和精神的兒童。”學生的自身素質關系到學生所發現的問題是否有價值,是否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等。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做好的“三備”,即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可見學生是教師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學生也是個性各異,每個學生的社會背景、家庭條件、社會經驗都有差別,對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所以學生的不同,教師在課堂預設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也就不同,在課堂中隨機產生的問題生成也是各色各樣。
3.學校環境氛圍
杜威提出“學校即社會”,學校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社會風氣如何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舉止,對于學校則是學校的環境氛圍。一個學校的環境氛圍在潛移默化著影響在學校的每個師生。一般而言,學校為師生創設的環境是否較為寬容,領導階層是否更持寬容的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師生的行為。較為寬容的態度,使師生更能敞開心扉,無拘無束的在課堂互動,討論。那么課堂預設就會更多的將偶然、突發問題考慮到課堂中,而在課堂中教師也更有可能提出更多的開放性的、創造性的問題,學生也更能開闊思路,回答也更具富有創造性意義。
五、在課堂中,合理利用預設與生成的建議
針對課堂教學,主要是預設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和整合;預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預設要努力整合現有的、豐富的教學資源;預設中要給學生留有適當的空間和時間。在生成中,構筑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動態生成的基礎;要善于捕捉、組織、調控課堂生成的方法;對生成的學習材料進行及時的加工和處理;對動態生成進行有效引導。教師要不斷學習,堅持先進科學的學生觀、教學觀,不斷加強自身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鼓勵學生不同的體驗,不要害怕課堂的失控,“生成”必須本著“真、善、美”的原則。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既是一個語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是一個豐富人文精神、完善個性生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重視人的資源因素,重視教學實施過程中生成的資源,語文教學將會閃耀著語言、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輝。學校領導等需要為學校創設一個較為寬容的氛圍,對不同意見持包容的態度,正所謂“百花齊放,各色爭艷,美不勝收”。
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過程,語文課堂的精彩往往來自精心預設基礎上的絕妙“生成”。當“無法預約的精彩”成為一句熟語后,課堂中那些極其富有“生成”價值的因素,就被當作無比可貴的教學資源。科學合理的結合預設與生成,讓語文課堂更加精彩,實現動態的教學與學習。只有將課堂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的結合,語文課堂才能不斷閃動著生命的靈動。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陳旭遠,張捷主編.新課程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汪麗珍.如何有效激活語文課堂教學[J].新課程(教師版),2007,8
[4]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5]周文水.論語文教學中的環節與方法[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21).
作者簡介:楊冬仙(1987—),女,漢族,江西上饒,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方向:基礎教育。
鄭倩平(1987—),女,漢族,江西撫州,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方向: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