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連
摘 要 多元史觀的養成可以促進學生在分析歷史細節中得出多角度的歷史結論,能夠全面地認識歷史事件,是提高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途徑。本文從《宅地法》歷史細節著手,分析教學中多元史觀的運用。
關鍵詞 歷史細節;歷史結論;多元史觀
一、“論從史出”要求正確的歷史觀作為指導
從學生學習歷史的程序來說,首先接觸的是“是什么”,然后是“為什么”,再之后是“是什么”與“為什么”之間的基本規律,也就是歷史觀,不同的歷史觀指導下會得出不同角度的歷史結論,單一的觀念也會導致片面的觀點。所以,“論從史出” 不單是一種學習歷史的方法,也是一種學史態度,這一基本原則要求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需要有正確的歷史觀作為指導。
從學生學習歷史的目的來說,學生學習歷史最終都是為了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學會客觀地看待世界事務。“論從史出”就要讓學生從史實中得到正確的結論。多元史觀讓學生在看待歷史事件時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更全面的采納歷史事實來支持觀點,對構成事物的全貌提供多維的參數,使歷史結論更加接近歷史事實。
從不同史觀的聯系與區別來說,多元史觀之間是相互補充的。唯物史觀強調物質性,強調經濟基礎準定上層建筑,強調主要矛盾和階級斗爭;社會史觀強調不僅要關注歷史大事也要關注歷史細節,才能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現代化史觀強調“一元多線”史觀,分析社會發展受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全球史觀強調世界是一個整體,主張從宏觀、全球角度分析歷史發展;此外還有文明史觀、生態史觀等等。每一種史觀不是互相否定,而是關注不同的側面,多元史觀的采用使歷史事件的不同側面得到解釋或支持,真正體現了事物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是思維拓展的方式。
二、歷史細節到歷史結論需要歷史觀作為主線
《決定美國命運的內戰》一課指出《宅地法》的頒布起到了“調動人民積極性,扭轉戰局”這一歷史結論,要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一結論必須提供有理有據的歷史細節。怎樣選取歷史細節?一個法令與一個歷史結局之間聯系的紐帶是人,也就是法令的受眾:美國人民。再深而究之是人民的思想決定了人的行為。所以,這一個邏輯中包含了唯物史觀及社會史觀的基本理念,史觀的認定為歷史細節的選取提供了線索。從社會史觀出發,立足于《宅地法》對美國人民的影響,設計以下問題:
(1)《宅地法》具體規定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2)《宅地法》規定的160英畝土地約等于647497平方米,我們學校是50692平方米,東莞市中心廣場是33萬平方米,你們算算這塊土地相當于幾個學校,幾個廣場?
(3)參考以下參數,估算一下10美元的登記費在當時的價值。你覺得當時什么樣的人可以湊齊這筆錢?
(1)1863年,美國紡織女工周工資3美元,月工資12美元。
(2)1864年,每噸煤價格是11美元。
(3)1864年,1美元可以買217.5公斤牛奶。
(4)美國1820年,國會公布最低土地售價是每英畝1.25美元,如果10美元只可以買到8英畝,也就是現在可以花同樣錢得到20倍的土地。③請問,由此看出,《宅地法》給人民以什么實惠?
(5)結論:由此請大家歸納《宅地法》為什么可以為扭轉戰局產生作用?
學生從《宅地法》的數字細節中得出歷史結論,運用的是唯物史觀和社會史觀的結合,一方面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一方面社會底層的生存需要改變了歷史事件的結局。
三、歷史觀指導著歷史細節的深入探究
新的歷史觀對待歷史細節,可以發掘出新的歷史結論,從社會史觀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的歷史細節,從現代化史觀角度來看,還有探究的角度。從現代化史觀來看,課本指出南北戰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又一障礙,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條件,為美國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經濟基礎,這一歷史結論需要更多的歷史細節中得到支持。
《宅地法》一目的細節分析設置以下問題:
(1)為什么《宅地法》要規定連續耕種5年以上?這對資本主義發展會產生什么作用?(預設學生回答角度:西部從此人口會增多,經濟會發展。西部人民反對南方奴隸制,有利于西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如果戰爭勝利,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更好。)
(2)《宅地法》中還規定:凡希望在5年內得到土地的人只要支付每英畝1.25美元的費用,也可以提前買到土地④。請問大家覺得這一條規定會使什么階層占有土地?這對資本主義發展會產生什么作用?(引導學生認識到有產者占有大量的土地,可以進行大型的生產,大規模畜養牲畜,大規模生產糧食,大規模使用機械種植棉花等原料,為資本主義提供大量原料,更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
(3)在經營5年中,無錢購買機械設備,無法繼續經營這些土地,最后不得不放棄土地的貧困農民會有什么前途?這對資本主義發展會產生什么作用?(引導學生認識到農民因資本小而失業、流浪、找其他工作,對美國資本主義發展來說又提供了勞動力)從現代化史觀來看,生產的現代化必須以工業化我表現,《宅地法》的規定在美國的資本主義成長過程中是起到了促進作用的。
四、多元歷史觀的運用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層次的提升
歷史教學的過程既是向學生傳輸歷史知識,也要向學生教授學習歷史的方法,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有成熟的歷史觀,但歷史知識需要有邏輯關系的組織才能具有生命力和可運用。所以說歷史觀的運用不僅改變了歷史學習的死記硬背模式,也改變了學生歷史知識的結構體系,使單一的歷史細節成為有邏輯關系的知識關系,甚至可以在此基礎上形成主次、矛盾、表里、因果等等區分。在對歷史細節與歷史結論的關系上的區分必然要求學生在思維上形成區分的觀念,對歷史結論的判斷時有目的性進行判斷和選擇,并為自己的判斷提供認知上的支持,這種理性的思維是思維層次的提升。
當然,學生的歷史觀形成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如果能把多元的歷史觀普遍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打開學生的視野,對學生學習歷史很有幫助。
參考文獻:
[1]劉祚昌·美國內戰史,第391頁。
[2]劉祚昌·美國內戰史,第389.390頁。
[3]陳麗斯·多維度解析1862年美國《宅地法》,《考試周刊》2010年第14期
[4]楊生茂·美國南北戰爭資料選輯,第184頁。
[7]朱漢國,閆璟,何成剛.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歷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