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 要 音樂欣賞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塑造個性等作用。欣賞教學關注內涵發展,在以音樂為本的基礎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關注人的創造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 欣賞教學;創造能力;陶冶情操
愛因斯坦說,“我如果沒有青少年時代的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現在這些科學上的成就”。音樂培養了愛因斯坦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好的音樂作品能給人們帶來音樂聽賞和情感方面的共鳴,凈化人們的心靈。音樂欣賞能使人加強記憶,啟發思維,甚至可以激發自己創作的靈感。新課標實施以來,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也給人們留下很多思考。如何在欣賞課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認為,可以注重四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有效地領悟和感知欣賞教學。
一、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教學程序教學策略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音樂藝術由感而發,由情而動。欣賞過程是個十分抽象且美好的過程。如果在一開始教師很死板的把一個陌生的樂曲先告知學生,就比如給一個孩子套上了圈圈。無論這個孩子有聰明他都是受限制的。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根本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應該把欣賞課中的舊曲換新貌,結合現代音樂的特點給學生灌輸新鮮有趣的故事形式。比如教師在欣賞教學中及時扮演欣賞曲目里的人和物。先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才能引領學生真正身臨其境來欣賞樂曲。
二、抓好基礎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
對學生進行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可以創造性音樂學習入手。在音樂教學中,音樂創作活動可以說是最具體,最有效的體驗和學習方法之一。學生在學習音樂中,不僅需要學習體驗別人的作品,更需要的是培養他們運用音樂基礎要素去完整的表達他們自己的音樂表現,這是音樂教學的目的之一,音樂創作學習將會給學生提供一個積極活動的機會,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通過具體操作音樂基本要素,得意令人興奮的音樂創作過程的體驗。比如:學生已經了解了什么是音樂中的二拍子,并通過走路,體會到了二拍子的音樂特點。教師就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想:不用走路,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體會到二拍子的特點呢?學生會給老師做出多種由二拍子特點的動作。再如,當學生已經了解3/4拍號的含義,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拍號的要求和已掌握的音符知識,自己編出不同節奏的四三拍的“小節”,并讓學生從中選出2—4節編出流暢的終止感較強的節奏譜。枯燥的知識點在有趣的傾聽音樂活動中得到學習。學習四三拍子時可以讓學生分別聆聽學生耳熟能詳的四二拍子的歌曲,通過對比,感受兩種拍子的強弱規律和樂曲情緒的差異。學生在識譜,卻唱不準音高和節奏時候,通過大量的聆聽后再視唱也能提高學生的視唱能力。
三、從樂曲中入手富有表現力的音樂元素
音樂欣賞最重要,最基本的是“聆聽音樂。”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的音樂一定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和最能激發學生的藝術作品。這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得到更好的音樂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再深入得挖掘具有表現力的音樂元素。達到一個深度剖析作品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把音樂領悟徹底。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音樂的分析和處理,速度,聲音強度和其他元素的性能,個性化,并將其貫穿于所有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音樂活動中的積累的知識和技能,這是促進學生提高欣賞音樂能力的關鍵。如在歌曲《松花江上》的教學中,通過分析旋律走向,可以發現第一段的旋律主要以平穩的上行為主,表現出一派“高粱肥,大豆香”的美好家園景象。但在第一段結尾處,旋律卻筆鋒一轉,以一句下行的句子唱出“還有那衰老的爹娘”。寓意何在?就在于暗示災難的到來。還有高潮處的兩聲“爹娘啊”,旋律從前一句的低音區直接跳至高音區,表現出作者呼天喚地的悲憤情感!這種分析,避免了很多教師習慣從歌詞進行分析歌曲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了“從音樂的角度分析音樂”的思路,起到了最佳的效果。
四、探索新境界 激發創造思維
創造音樂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創造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在教學中以、應通過探索新音響和即興創造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掘學生的審美創造潛能。發展學生的音樂創造才能是音樂審美教育過程的歸屬。如在貝多芬的《歡樂頌》教學中,在經歷大量的聆聽體驗的基礎上,根據音樂的表現引導學生進行二度創作,這種創作可以是綜合性的。
總之,在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無疑體現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教師應從學生的自身發展特點和知識的層面出發,認真選擇欣賞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豐富學生的感知能力,鑒賞能力,評價能力,發展音樂思維和智慧,達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朱詠北,王北海.新編音樂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