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紅霞
摘 要 在古詩的教學中,從詩歌的意境入手就能抓住詩歌的核心。從自然的生活中人們司空見慣的景象中體味;情中之景,景中之情入手;品味詩歌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意境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極高的美學境界。
關鍵詞 司空見慣;景中有情;渾然一體;情中之景;體味;迎刃而解
意境是我國古典美學中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學概念,我國古代的文學創作特別是詩歌作品最講究的就是意境。在古詩教學中,如果能從詩歌的意境入手展開就能抓住詩歌的核心,也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意境其實就是詩歌所體現出來的作家的主觀意志與客觀的自然現實。好的意境正是作家的主觀情志與客觀事物的渾然一體、不著痕跡,也即所謂的情景交融。意境總是以意為主,因為作家總是要按自己的意志去選意和造境。古人論詩非常注意立意,強調立意要高,特別是那些作者“意有所郁結的發憤之作如《離騷》《詩三百》等經典都是作家的發憤之作。正是這種“發憤”之言,才使作品具有了千古不朽的藝術感染力。其實“發憤”“意有所郁結”就是胸有真情實感,不能不發。如現代常說“憤怒出詩人”,也就是強調要有真情實感,才能寫出好詩。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贊揚《詩三百篇》的作者,是“志思蓄憤”、“吟詠情性”,是“為情而造文”;又嚴厲批評以后辭賦家“心非郁陶”,不過是“鬻聲釣世”,“為文造情”??梢姏]有真情實感,就是矯抒造作,流于虛情假意,無病呻吟了。如明代的“臺閣體”只知粉飾太平、頌圣應酬,毫無真情實感可言,根本談不上有什么意境。
對古詩的意境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注意從自然的生活中人們司空見慣的景象中體味
詩人取境總以自然為佳,同時也善于從常見的景物中發掘出不同一般的美來。陶淵明《飲酒》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西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边@些雖是眼前景,口頭語,但經詩人的精心選擇和巧妙組合,就現出了田園生活的美。一種恬靜的美,閑適的美,怡悅的美。這同官場的喧囂、勾心斗角,彎腰屈膝,形成鮮明的對照。正是這種田園景象,最恰當地表現了詩人的真意:歸隱田園的無限樂趣。這種樂趣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從這種田園景象中尋味。
2.注意情中之景,景中之情
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蓖ㄟ^幽篁、深林等物境,獨坐、人不知的處境,在皎潔的月光下彈琴,長嘯的情景,匯成一幅優美的圖畫,映襯出一種寧靜閑適、自得其樂的心境;心和物完全融合在一起,達到了妙合無垠,構成了清新 幽麗的意境。表現了詩人安閑自在、與世無爭的內心世界。
3.注意詩歌的“言有盡而意無窮”
唐人司空圖論詩指出詩歌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宋人梅堯臣提出的“狀難寫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倍际侵v詩歌的含蓄之美,但又決不僅僅限于“含蓄”,而是要求運用賦、比興,象征,聯想以及虛實相生等多種藝術手法,創造一種情、理、物渾然一體,能引發讀者無限想象的藝術境界。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客居外地,在一個深秋的夜里面對著月亮思念家鄉的情景,抒發了他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之情。思鄉之情本是難以狀寫的。但是詩人巧妙地把它“明月”聯系起來,感情的抒發十分自然流暢,真摯強烈,激起讀者情感的共鳴。這明月普照九州,照著異鄉作客的游子,也照著家鄉的親人;異鄉的游子看見了明月,想起了家鄉的親人,家鄉的親人也可能正看著明月,想著異鄉的游子。明月就在眼前,思鄉之情就在月光之中,成了看得見,觸得著的東西了。但是思念什么,故鄉情景如何,詩人都沒說。這樣,每個讀者都可根據自己的不同的身世、經歷和處境,產生各自不同的聯想,而激發出共鳴來。這就是“景有盡而意無窮?!?/p>
下面我們分析唐代詩人柳宗元著名的詩《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從表面看,這首詩是客觀地描繪了一位老漁翁在雪花中獨釣寒江的景象。境界非常廣闊,而且顯得非常寂靜。為什么既不見飛鳥,也不見行人?原來是因為大雪紛飛,寒冷異常。然而就在這漫天風雪人鳥絕跡的茫茫大地上,卻有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漁夫,獨自一人駕船在江上垂釣。畫面的背景特別空曠而冷寂,而畫中主人翁老漁夫的孤獨形象尤其突出,引人注目。但如果深入玩味,再問一聲,在這行人絕跡、連鳥兒也不敢飛的大雪天,老漁翁為什么還要堅持孤舟獨釣呢?老漁翁當然不會開口作答,但我們可以想得到,他絕不會是閑極無聊,倒可能是為生活所迫。老漁翁本是打漁為生,現在老了,即使在最嚴酷的氣候條件下,也不能暫時休息。一個孤獨無靠的老翁,多么值得同情!然而,漁翁絕不會祈求別人的同情。在他的一生中,什么雨雪、風浪沒有經歷過!
戰雪斗浪成為他生活和勞動的習慣,并使他養成不畏艱難的倔強性格。在這人絕跡,連鳥兒也不敢飛的惡劣條件下他卻穩坐釣魚船,傲然出征,一個多么可敬可佩的老漁翁!柳宗元之所以選擇這一幅圖景,贊美這位老漁翁,聯系一下作家的身世經歷,就可知道。這首詩是詩人參加“永貞革新”政治失敗,被貶永州而寫的。一般人看到江雪垂釣的漁翁,很可能感到驚奇,但過后就忽略了。而忠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堅貞不屈的詩人,卻從老漁翁那兒得到了鼓舞、啟發。聯系詩人這段經歷,就完全有理由說:這位孤獨倔強的漁翁,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表面上,詩人字字句句都是寫客觀景象,無一字一句寫自己;但實際上,字字句句都包含著自己的理想、情感,象喻著自己政治革新失敗后的嚴酷處境。以及在嚴酷處境中的孤獨心情和不屈精神。這里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不僅給人以美的吟味,而且可以引起讀者無窮的聯想。
總之意境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極高的美學境界,在古詩教學中,解決了意境這一難題,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