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萍
摘 要 誠信,指真實、誠懇、守信。但從現實社會現象看,誠信嚴重缺失,并且誠信缺失現象已蔓延到孩子的領域,不能不令人深思,不能不令人擔憂。本文從分析兒童誠信缺失現象表現、兒童誠信缺失原因分析和重建兒童誠信對策三方面論述了如何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
關鍵詞 守住誠信;從小做起
一、兒童誠信缺失現象表現
(1)在道德生活中的表現。孩子在道德生活中缺失誠信最典型的現象是不守時、不守信和小偷小摸行為。在家里,有的孩子背著父母拿錢拿東西,有的騙取零花錢。在學校里,經常發現孩子的錢物、學習用品被同學竊取,還有的學生,在圖書館和閱覽室看書,發現好的或認為感興趣的內容,就隨手撕毀帶走。
(2)在學習生活中表現。在學生當中,最典型的表現抄襲作業、考試作弊和瞞騙老師。有位教師這樣說“自從和孩子們打上交道,就怎么也阻擋不了他們互相抄作業這股暗潮。如果題目稍微難一點,就連科代表也開始抄了。”此外,考試作弊則成了學生的拿手好戲,讓教師防不勝防。所以有許多教師認為:在抄襲作業的背后,有更可怕的東西在學生的心里。
(3)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有的孩子之所以和同伴、老師關系緊張,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不誠信引起的:互相不信任,互相猜忌,說謊欺騙等等。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出于某種目的或者某種壓力,使孩子在與同伴、家長、老師之間的關系上,往往選擇半真半假的態度,以致于使家長和老師不知道孩子真實的想法。
(4)在經濟生活中的表現。孩子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父母,經濟生活雖然不復雜,但是,但誠信缺失現象還時有發生,諸如:借錢欠還、借多還少、借而不還、甚至賴帳等等。有的小學生在同學中的欠帳甚至高達千元。當被問及“如果你在商店買東西,售貨員少收了你的錢,這時你會怎么做?”時,持馬上退還態度的孩子不到一半。
二、兒童誠信缺失原因分析
(1)社會原因。多數兒童還是看中誠實的品德,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持有誠實這一價值觀的學生在減少,專家分析認為,隨著少年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社會的接觸、了解越來越多,社會上一些負面的東西,如媒體上的假報道、假廣告、假冒偽劣商品等現象極大的沖擊著學生對誠信的認同感,讓他們對誠信的重要性漸漸淡忘甚至失去。
(2)家庭原因。家長在平時生活中的處事行為及言語對兒童也有著很大的影響。比如,有些家長從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說“做人太老實不好”“誠實的人都是笨蛋,而且對自己是沒有好處的”等等,試想我們的孩子長期在這種思想的熏陶下,誠信如何生存。
(3)學校原因。培養誠信之關鍵在學校。學校本就是教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可是,在面對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許多學校仍然是重智育、輕德育,表面上搞素質教育,實際上還是搞應試教育,甚至以智代德。
(4)自身原因。兒童自控能力低弱也是導致學生誠信缺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非觀念淡薄,意志品質不強,敵不過來外來的不良引誘,最后,成了不誠實信用的“俘虜”。比如,考試作弊問題,更多學生在作弊之前,也知道這是不誠實、不道德的行為,也經過思想激烈的斗爭,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存在僥幸心理。
三、重建兒童誠信對策
1.尊重孩子是基礎
夸美紐斯指出:應當像尊敬上帝一樣地尊敬孩子。兒童在某種程度上如果自尊心受到挑戰,得不到所期望的尊重,就有可能會表現出不誠信的言行。如果老師只會用命令,威脅,恫嚇,諷刺甚至用暴力去制服孩子,就極易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之產生逆反心理,造成孩子的言行不一。
2.培養責任感是要求
責任,是對自身生命的珍重;是對他人命運的倚重;是對社會發展的凝重。對自己負責,不自欺;對他人負責,不欺人,其言必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以身作則,事實說話是前提
要想教育孩子誠實守信,我們老師必須率先做到。老師在與孩子相處時,應注意做到對人誠實,言而有信。如自己對待工作,應該是認真負責,用心去做。對待他人,要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從一點一滴的日常小事做起,給孩子以耳濡目染的影響。
4.正面引導是關鍵
要積極關注孩子的第一次。孩子比較稚嫩,做事難免前后不一,當發現孩子有不誠實的跡象時,應及時詢問,多問幾個為什么,引導孩子說出真話來。老師還應帶著孩子多分析、多思考,要告訴孩子,承諾是一種責任,你給別人做出承諾時,應有一種心理準備,先考慮自己能否做到?能答應嗎?再次,承諾了就要一諾千金。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克服困難,努力實現承諾,才這樣能贏得別人的信任。
同時,老師還要善于利用故事中和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孩子少計較眼前利益的得失,多一些注重誠信的社會實踐,幫助他們理解:誠實的人有時會覺得自己受委屈;卻不知旁觀者往往通過你的為人誠信程度選擇自己的伙伴。因此,老師完全可以坦率地告訴孩子,有時侯,誠信的人會吃點眼前的小虧;但往遠看,一個人擁有誠實的品德、言而有信的人格,才會有合作的基礎,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才會有自立于世的基礎。而社會越來越需要有知識、有文化,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才,所以說誠信并不吃虧。
5.及時評價是保障
批評是誠信教育中必要的手段,我們老師必須學會批評的藝術。以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為前提,在弄清楚孩子不講誠信的深層次原因的基礎上,耐心的說服引導,抑制不誠信行為的繼續發生。而當兒童表現出誠信行為的時候要給予及時適當的表揚。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的表揚對于塑造兒童行為和培養良好的品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小結: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重任。如果孩子從小就缺乏誠信,不但將來自身在社會將難以立足,而且還有可能成為被社會拋棄的人。重建誠信社會要從每個人做起,更要從每個家庭的每個孩子做起,讓孩子從小就牢牢守住誠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