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龍
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語文教學盡管從理念上、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轉變,但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特別是在各種統考的影響下,教學中出現了一些與現代教育提倡的素質教育相悖的不良現象。如:為了使學生在統考中取得好成績而加班加點,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發展,大搞特搞“滿堂灌”、題海戰術等。這樣一來,不僅使我們的教學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還嚴重有害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學生的正常發展,特別是為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我認為應該講求課堂教學效果,向40分鐘要質量。而要想上好一節語文課,我認為應從下列幾個方面去著手。
一、依課標為依據,注重教學內容的安排
課程標準是我們進行教學的依據。它明確規定了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課標的要求,對課標沒有要求的內容,不能隨意擴大內容的范圍,使學生對我們的教學內容感到深不可及。當然,我們在組織教學內容時,在不脫離課標的前提下,也可將某些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培養學生能力的內容作適當的補充,但這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比如;對于小學寫作的要求,課標對各學段都有不同的要求,主要是培養寫作的興趣。第三學段才要求“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就不應該把記敘文的寫作要素及寫作技巧介紹給學生,更不能要求學生去掌握它。
二、以課本為主,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
在教學中,依據課標,可使我們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以課本的內容為主。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絕對避免脫離課本而隨意進行教學,特別是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始終要求學生掌握課本上的生字,不要讓學生去掌握課本以外的較難的生字。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我認為應該注重積累,強化表達。
三、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實際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教育的對象,是教學的主體。因此,所講知識能否被學生接受而進一步掌握,是我們進行教學成敗的關鍵。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脫離學生的實際水平,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會脫離主體,根本談不上教育學生的作用,更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細心觀察,把握每個學生的實際特點,做到因材施教。
四、及時鞏固,注重知識的應用
學會學習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斷地鞏固,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他們還沒有形成邏輯推理能力,加強鞏固對于他們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經過不斷的鞏固,不斷的應用知識,才能使他們牢固的掌握知識。
總之,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中應注重課堂教學效果。使每一個40分鐘都取得最大的收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