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同虎++劉煥云
在高一起始階段,地理和物理被一些學生認為是最難學的兩門課。地理必修1學生難學,教師難教,這是大家的共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模塊內容抽象,難入門,不易理解;教學過程中教師定位過高,課時不足,學生經常吃“夾生飯”所致。但自然地理屬于科學范疇,趣味性強,且難點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單元,學生一旦學得進去,一下子捅破這層“窗戶紙”,許多原理性的東西想忘都忘不了。而地理必修2則恰恰相反,表面上看清澈見底,這就讓許多師生產生錯覺:人文地理很簡單,讀讀、畫畫、說說、練練就OK了。時間一長卻越發感到高深莫測,不知所措,學習效果自然不佳。實際上人文地理概念難理解,內容枯燥發散,答案開放且思辨性強,加之學生缺少生活實踐經驗,教師如果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學生必然會感到索然無味。只有教學中精心設計,創設民主、開放、活潑的學習環境,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學記》中指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所強調的正是一種合作學習的精神。學貴有疑,學源于疑,一旦無疑,合作無益。如果合作學習運用得合理,課堂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舞臺,課堂就成為學生積極思維,閃現智慧靈感的場所。如果運用得不恰當,合作學習只有其“形”,而無其 “實”。縱觀合作學習現狀與效果,普遍感覺合作學習開展得很艱難,效果不太理想。許多合作學習成為形式主義的走過場,很難看到合作學習的精妙之處。其中很大程度是由于課堂問題形式化、隨意化、簡單化從而導致“偽合作”。
鑒于課時少,教學任務重的實際情況,教師須把功夫下到課外,精心設計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認知沖突,使其有疑在胸不解不快。同時問題的提出要有合作價值,切忌淺顯。小組合作學習不在于“頻度”而應注重“精度”。我認為探討的問題一定要明確,要緊緊扣住課程標準,從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度目標入手,設計出明確的活動要求,切忌模棱兩可;要提出有利于促進學生動腦,主動探究地理知識,有利于集體研究,促進合作學習的問題。要精選問題,把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或趣味性、生活性的問題,或熱點性、規律性的問題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載體。在設計問題時還要注意問題的情景性、啟發性、層次性。下面擷取本人教學實踐幾例與同仁們交流。
教學實例一:“地球運動”一節抽象性強,難度大,考慮到高一起點低,課時短,在完成新授課進行重難點復習時,做了以下設計:先回顧本部分知識要點,再出示各種典型光照圖,讓同學們結合圖示信息回答以下問題,從而進行規律總結。
(1)如何判斷南北半球?晨昏線?
(2)二分二至日的判讀關鍵是什么?
(3)如何計算時間問題?假如你想連續過兩個生日,你該如何跨越日界線?
(4)晝夜長短變化與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有什么關系?
(5)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與出現極晝、極夜的最低緯度有什么關系?
(6)黃赤交角如果變化了,地球上五帶范圍有什么變化?(試舉例其它地理事物)
教學實例二:在講授“鋒面系統”時,恰逢一場秋雨,我先賣一小關子,問學生愿不愿意扮演“天氣預報員”,然后提出“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諺語,并讓學生回憶和描述近幾天來天氣的變化情況:晴朗溫暖—綿綿細雨—晴朗涼爽。提出討論問題:
(1)冷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變化規律?
(2)“一場春雨一場暖”反映哪種鋒面系統天氣? 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變化規律?
(3)“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反映哪種鋒面系統天氣?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變化規律?
(4)你還能舉出其它反映天氣的詩句來嗎?能否用本節所學知識加以解釋?
教學實例三:學習“城市化”一節時,我把“城市化概念、標志、對環境的影響、城市未來模式”這幾個知識難度較小但分散的內容組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首先播放“城市化環境”的有關視頻,提示學生結合自己平時所見所遇,然后分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生城市化現象?
(2)城市化有什么特征?
(3)城市環境與自然環境又有何不同?城市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
(4)城市環境有什么問題?如何改善我們生活的城市環境?
(5)我們未來的城市將會是什么模樣?
教學實例四:學習“人口遷移” 時,我做了如下設計:先播放電視劇《闖關東》片段,再讓學生回顧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結合歷史課所學和教材案例提供的材料,思考以下問題:
(1)朱開山一家人為什么背井離鄉從山東到黑龍江?他們每個人“闖關東”的動機是否完全一樣?
(2)朱開山一家人經過一次次輾轉,去了齊齊哈爾,再到哈爾濱,最后全家離開哈爾濱回到山東,期間分別涉及到了哪些遷移因素?
(3)美國99%以上為移民及其后裔,試分析其成為移民國家的主要因素。
(4)歸納美國國內四次大規模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5)國國內第四次人口遷移與《闖關東》涉及的因素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地理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要求地理教學必須跳出傳統的“學習地理”“接受知識”的束縛,鼓勵教師“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一石激起千層浪。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等模式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占據了課堂的主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但在教學實踐中莫讓模式捆住了我們的手腳,一味的為合作而合作。一線教師們須潛下心來,精心揣摩“該不該合作”“怎樣合作”“合作什么”......
作者簡介:牟同虎(1969-),山東濰坊人,聊城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2011級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地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