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金禮
“自主學習”是生物學科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自主學習。
教師作為人類文明與知識的傳播者,在知識更新的潮流中,不可能再作為知識的擁有者而高高在上,很可能教師掌握的知識正在或已經成為過去式。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必然由中心地位而轉變為知識海洋中的領航人,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就成為教師的核心工作。
由此,圍繞如何營造學生樂于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以知識為載體,以情境為契機,以情感投入為追求,進而培養學生長久的學習動機與興趣的問題,我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創設平等、民主的教學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
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現代教育觀念的重要方面,課堂交流的流暢取決于教師對教學情境的確立是否民主,調整好師生關系,使課堂教學活動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情境中開始。教師平易近人,親切和藹,真誠耐心,以欣賞的眼光關注每一位學生,對學生充滿信任和理解,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指點學生方法,相互理解、相互溝通。對學生的新見解,新思路不要輕易否定,即使否定也一定要找出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以保護學生的學習信心。對學生的新觀點和不同意見教師要虛心容納和接受。只有當學生不把你當成教師的時候,你才會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才會成為真正的教師,在這種情與情交融,心與心相通,教與學相長的情境中,學生才會由一個被動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學生的主體意識才會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長的養分,學生才會真正獲得解放,自由、自覺地進入教學情境。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密切聯系日常生活,善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在課堂上要做一個平等的信息傳播者,要鼓勵學生發展個性,告訴學生要敢于接受挑戰,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例如,學習植物的營養繁殖時,提到了石榴的繁殖方式——壓條,教師首先引出問題:“這樣做有什么不方便?怎樣解決?”于是學生開始議論,有的說樹枝太高,并且枝條硬不易埋到土里,有的同學提出把枝條壓在花盆里,再把花盆底下放上凳子,又有同學提出凳子礙事怎么辦?“把花盆吊在樹枝上?!薄盎ㄅ杼氐醪蛔 !薄坝盟芰习贤链婊ㄅ??!蓖ㄟ^上述同學們的議論,順利得出了正確方法——高位壓條法。
總之,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地位,彼此建立積極聯系和合作氣氛,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能夠獨立思考,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
三、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沖動
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確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設置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植物的呼吸作用時,教師先講了這樣一則小故事:有一個人拿著點燃的蠟燭到地窖內去取紅薯,不料剛到窖底,蠟燭就熄滅了,重試了幾次結果都一樣。緊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地窖內沒有風,蠟燭為什么會熄滅?”學生們爭先恐后回答:“地窖內缺少氧氣?!薄暗亟褍榷趸继?。”教師追問:“地窖內的氧氣哪里去了?”“被紅薯吸收了?!薄岸趸加质菑哪睦飦淼??”“紅薯釋放出來的?!薄凹t薯為什么會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呢?”通過上述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同學們產生了迫切知道真相的心理,于是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四、利用幽默故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初中學生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喜歡幽默,如果教師上課之前首先激發他們的情感,可以幫助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獨立思考,主動獲取知識。
在學習“貧血”這一概念時,講了這樣一則幽默故事:有一位新屠夫為一戶人家殺豬,由于緊張,一刀捅歪了,趁主人不注意,趕緊用手捂住豬的口鼻,把豬悶死了。后來主人問:“這豬怎么只流這么一點血?”屠夫趕緊回答:“這豬貧血!”在同學們的笑聲中教師提出問題:“這豬真的貧血嗎?究竟什么叫貧血?如果有人患了貧血,會表現哪些異常癥狀?我們應該給貧血患者提出哪些合理建議(比如飲食方面)?”
通過一則生動的幽默故事,使學生產生了新鮮感,很快集中了注意力,吸引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其探究心理。
五、創設樂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情感投入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既是認知發展的過程,也是情感發展的過程。強調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課堂教學必須為師生情感的醞釀、碰撞、交匯、融合提供足夠的ATP。如何誘發并強化課堂教學中的情感參與是教師備課的重要環節,情感參與滲透于教學過程的始終。
借境生情,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學科特點,提供美境、趣境、奇境,創造樂學情境。生物學具有獨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的形態、結構、色澤、運動之美;基因表達的有序性,細胞內各種代謝活動的協調性,生物體內環境的穩態,種群間的協調進化等生物界各個層次上的關聯性、多樣性和統一性而產生的內在和諧美,領悟生物科學理論或模型的科學美,如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簡明、和諧、流暢和對稱之美;遺傳規律的邏輯美,科學術語的簡約美;讓學生感受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表現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懷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謙遜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膽的想象,嚴謹的方法,奇妙的靈感等。挖掘知識內在的趣味性,設計教學語言和行為的趣味性,創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投入。以知識內容的新奇,實驗操作的新奇,前沿科技發展的新奇,生物對環境適應的神奇,滿足學生追求新奇的心理。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形象、生動、鮮明的特點,根據教學要求適時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探究心理,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及過程產生強烈的興趣需要,從而形成主動、興奮的學習心態。
以情動情,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易于轉移,常常會把對學科教師的好感轉移到學習興趣中,因此教師的內在人格力量是激發學生情感的催化劑。課堂教學中教師精神飽滿,樂觀向上,激情飛揚,熱愛學生,欣賞學生的一言一行,甚至是幼稚的想法,都將進入學生的視線,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利的教學情境,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是激發維持學生長久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endprint